一个时代的结束

2014-10-28 08:28金焕民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跨国公司时代

金焕民

在发达国家,企业界一定明白,一个繁荣时期之后,必然面临一个相对萧条的时期。战后“黄金时期”之后,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萧条时期;九十年代的持续繁荣之后,是2008年之后的金融危机。而一直处于高歌猛进市场环境中的中国企业则未必知道。

中国长达30年的战略机遇之后,则是始于2008年的经济下行。有学者说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有学者说中国经济进入了“拐点”,中央给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无论是哪种说法,从本质上看,它们都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从改革开放的大势上看,是大规模“学习和模仿”时代的结束,是市场刚性需求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

“以市场换技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商独立投资或合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市场,即国内需求,让出市场是指允许部分国内需求让外资企业来满足。技术必须是高于我国或我国不具备的,利用它能生产出我们国内还不能生产或是能生产但质量差、成本高、资源消耗多、缺额大,需要长期大量进口的先进产品。“以市场换技术”,不是将市场份额直接给予外资企业,而只是将市场对外开放,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提高技术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最大限度地夺回市场。

由于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巨大差距(这种巨大差距在实践中表现为巨大的学习和模仿空间),使得中国企业在长时间形成了大规模的学习和模仿运动。对于这种现象,不需要做出什么辩护,这既是新兴国家在赶超发达国家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又是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赚取高额利润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相互搭便车。中国企业的学习与模仿行为之所以引起注目甚至非议,原因仅仅是规模过大、速度太快、成就太显著。

但这种压缩式的学习和模仿过程,客观上也使得中国企业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动力展开技术创新并同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而这种经济规模和创新能力的不匹配,发展到2008年达到临界点。其本质是,学习和模仿空间已经不足以支持中国企业继续高歌猛进。而且,正逢其时,又出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在学习和模仿空间压缩条件下,世界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相对困难,与此同时,另外两个重要变量也放大了中国企业所承受的压力:一是中国市场刚性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趋缓,二是市场快速增长带动的产能过剩迅速突显。

从营销的主旋律上看,是价格竞争时代的结束。

学习和模仿伴随的必然是价格竞争:中国大中型企业对跨国公司的学习和模仿及对它们的价格竞争;中国中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学习和模仿及对它们的价格竞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工及对中国工厂的价格压榨。

这种竞争既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生产品质,同时也将中国企业逼到了成本和价格的临界点。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要么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要么在亏损或者破产的边缘挣扎。

一个时代的结束,要么是喜剧,要么是悲剧。当一个时代的结束迎来的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时,它就是喜剧;而当一个时代结束,且仅仅是结束时,那它一定是悲剧。

而中国企业,包括那些市场影响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存在的最致命问题是,用极致的营销技术装扮本质上仍然属于模仿范畴的产品。

即使是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也似乎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不走出模仿的惯性思维,是成就不了强大品牌的,也是走不出中国国门的——除非你甘愿做跨国公司的附庸。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跨国公司时代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外资企业在生产环节对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2001~2012年面板数据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