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瞬息之变 演绎课堂精彩

2014-10-27 03:30熊家昌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七彩梨花桂花

熊家昌

生成的课堂是美丽的、绚丽多姿的,它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拥有撼人心魄的感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动态生成的课堂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只要稍不留神,便会与它擦肩而过。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不让这“生成”的精彩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让生成大放光彩呢?这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做一个有心人,时刻做好学生探究学习的引路人,善于发现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抓住生成性学习的契机,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准确把握生成,让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让课堂教学在生成中演绎课堂的精彩!

面对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如何有效把握,并让她闪动灵性光辉,就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预设,捕捉生成

要上好一堂课,充分的预设是很必要的。上课前,教师必须把教材挖透、挖深,多角度地理解教材,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样,才能观点鲜明,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才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偏离教学的重点、难点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

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我按照预设,在让学生熟读精思,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品桂花香,演摇花乐……上得得心应手。下一环节就是突破课文难点,借文中句子:“母亲说,这儿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作者和母亲的思乡之情。对此,我设计了以下作业,让学生口头回答: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 。

这里的生活在好,也 。

这里的 、 。

生1:这里的生活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生活好。

生2:这里的天再蓝,也比不上家乡的天空蓝。

生3:这里水再甜,也比不上家乡的水井甜。

……

师:是啊!这些都表达了母亲对家乡的眷恋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正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忽然发现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小女孩举起了小手,急忙给她发言的机会。)

生:我奶奶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梨花香。奶奶还说,这里的梨子再甜也比不过家乡的酥梨甜。

(同学们有的惊讶,有的偷笑,还有的说:“老师让你说桂花,谁让你说家乡的梨花……”)

师:(马上走到她跟前)你奶奶现在在哪里?

生:被姑姑接到广州去了。

师:奶奶的故乡在哪?

生:山东。

师:用你奶奶的话说就是:广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山东的梨花香;广州的梨再甜,也比不上咱山东的酥梨甜。真的是这样吗?

生:不是。主要是奶奶太想家了。

师: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你奶奶和作者以及母亲一样身在外地,心在故乡。她们不仅仅是用嗅觉区别花香,而且是用情感、用整个身心去感受故乡的一草一木。这就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啊!来,让我们再读。

生齐读:这儿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我又顺势引导拓展开去。)

师:你们长大以后,到了异国他乡,会想起家乡的什么呢?

生1:我会想起家乡的梨花。

生2:我会想起家乡的大酥梨。

……

(大部分同学都是围绕家乡的“梨花”“梨树”来说的。对呀,何不借此让

他们说说家乡的梨呢?)

师:比较一下文中的桂花和家乡的梨花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

师:说的真好!大家就拿起笔,写一写家乡的梨。当然也可以写别的植物,介绍一下它的特点,以及给人们的启示。

这是一个意外生成的案例。课堂上,及时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及时进行课堂推进,把话题从“桂花”转移到了“梨花”身上,桂花梨花巧联姻,把课堂推进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此时再让学生读“这儿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便会“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由文中作者和母亲的思乡到所有游子的思乡情结,最后落脚在“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老师的导语起到了概括、提升文意的作用。

当孩子的乡恋情思被充分激发后,这时进行了第二次的悄然引渡:“你们长大后,到了异国他乡,会想到家乡的什么?”“比较一下文中的桂花和家乡梨花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说得真好!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家乡的梨……此处安排的三个环节使说与写、读与写、语言与情感,内容与表达形式都得到了很好的融通整合,特别是最后一环节“写梨花”,更有价值,使语言和情感得到了巧妙的转变。

二、善于倾听,把握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充满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受自己教学理念和认识水平的制约。而学生又各有自己的意志、情感、智力发展等不同特点,在这个看似矛盾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师生和谐互动,在课堂上奏出优美的圆舞曲?首先需要教师唤醒自己的耳朵——善于倾听,并在倾听中及时捕捉生成信息。

善于倾听,一方面可以为自己赢得一些思考的时间,以便及时准确地作了反应;另一方面又提高学生自己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自己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开放心态,彰显个性。如我上《台湾的蝴蝶谷》的一个对话片段:

(出示句子:“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来聚会。”

师:有个“小马虎”读这句话的时候,改成了这样:“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赶到山谷来聚会。”小朋友们读读比较比较看,这样改好吗?

生:一直飞的话,蝴蝶会累坏的。

生:一直用“飞过……飞过……飞过……”,就不知道蝴蝶心中有多着急了,就不会知道它们是赶来聚会的。

生:树林茂盛,长得很高,蝴蝶飞不了那么高,只能在树的中间穿过去。

生:小溪很低,蝴蝶不需要用太大的力气,只要轻轻越过就行了。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棒!作者把这几个词语写得多好啊!他让我们知道了蝴蝶们都高兴地、急切地赶到山谷来聚会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蝴蝶们的心情来!

(生齐读。男、女生赛读。)

师:现在,你能完成这个小练习吗?(出示:每年春季,一群 的蝴蝶 , , , 来聚会。)

这个片段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教学,成了这节课的亮点。片断一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重点体会蝴蝶飞时使用的不同动词,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还为背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是一举多得。此后,又将要求背诵的内容设计成课文内容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口头填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背会课文。

教师既是一个积极的听众,又是一个活跃的参与者,还是一个睿智的引导者。我利用课前的精心预设,敏锐地捕捉学生课堂中精彩的生成,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才会不断精彩迭起,学生才会有不断的收获。

三、重视质疑,整合生成

一年级下学期,我把孩子们一个学期所写的日记进行了一番整理,并从每个孩子的日记中挑选了两篇制作了一本“班级日记选”。为此,我特意利用一节语文课就“班级写话集”的命名展开讨论。在全体孩子的交流讨论和思想碰撞中,我收获了一份不一样的精彩。

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全班公布了四个较好候选书名,分别是:《绘心绘色》 、《七彩起跑线》、《美丽的脚印》和《七彩童“话”》。这四个书名都是从孩子们所想的书名里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个都代表着一种寓意,但最后的选择权应当交给孩子们。

候选书名公布了,接下来就要请大家各抒己见了,简要地谈谈各自的选择以及你选择它的理由,在充分地听取孩子们的意见与想法后,进行举手表决。最后《绘心绘色》获得3票,《七彩起跑线》获得36票,《美丽的脚印》获得5票,《七彩童“话”》获得28票。依据票数,《七彩起跑线》理应“当选”。

正当我们一起为选出了一个好听的书名而欢呼时,龚纬颢同学委屈地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个人觉得觉得《七彩童“话”》这个名字更好。因为这本书都是我们每位同学在刚刚学习写话时所写下的“话”,《七彩童“话”》中就有个“话”字,不是什么起跑线。”

黎雨菁同学站起来说:“我们班的日记选是我们班这一个学期写的日记,这本日记选是期末考试的时候做的。好像跟起跑没多大关系。”

朱贤烨同学说:“我觉得《七彩起跑线》用到上学期可能更好,那时,我们一年级才刚刚开始。”

陈丹卉同学说:“我也觉得《七彩童“话”》这个书名更好。因为童话的“童”就代表我们美好的童年,起跑线给人的感觉好像人在跑步。”

许洋铭同学地总结性发言让我刮目相看,他说:“老师,我觉得《七彩童“话”》这个书名好。我是这样想的,“七彩”可以代表我们每个人“七彩的童年”,而我们这本《班级日记选》中的一篇篇日记记录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童年的美好记忆,“话”就代表这些都是我们写的话。所以,我觉得《七彩童“话”》这个书名更好。话音刚落,一时间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掌声。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很好地把握了即时教学资源,并将它整合教学计划中,生成了新的讨论话题,课堂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碰撞出了精彩而独到的智慧火花。

在课改的呼唤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捕捉意外惊喜,认真对待学生的“奇思妙想、节外生枝”,在课堂上多一份睿智,多一份成熟,更关注于学情,关注课堂的生成。简言之,进入“生成状态”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越是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越是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教师应交往互动,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披沙见金,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从而在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激活想象,引发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往往会生发出诱发学生想象的因素,如果教师审时度势捕捉这种生成因素,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就会使一堂传统的课堂动起来,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有的文章在结尾处虽然戛然而止,可文章的情感却未表达尽,余味无穷。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动情朗读的时机,安排学生遵循课文的思路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执教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假如星星落下来了》这首小诗时,我充分引导孩子读诗、品诗、悟诗。最后还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假如星星真的落下来了,你会怎么做?

生1:我也会去捡起来,做成一座漂亮的星星房子。

生2:我会捡一颗偷偷地藏在家里的床底下,等晚上的时候,把它拿出来,

就不用点灯了,也不怕停电了。

生3:我想把它埋在我家里的小院子里,让它长出更多更美的星星,这样,我就天天可以看见星星了。

生4:我想去捡一颗送给那些在天堂的人们,让他们过得幸福。

生5:我想把它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星星做伴她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生6:我想把它放在火车的轨道旁边,这样火车经过的时候一定很美。

文本在学生的“二度开发”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学生从对文本的想象解读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也获得了动态生成的新境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动态生成”中挺进,使课堂充满着挑战与创新,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课堂上的这些小意外,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不应该苛责学生学习,尤其不能用书上的观点和自己的看法作为标准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见解。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地思考出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方、积极思维呢?教师应该用宽容的态度来奠定语文课堂的自由基调,激发出学生直抒胸臆的勇气和胆量,提高学生语文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头脑会灵活,思维的闸门会开启,智慧的浪花会迸发,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会被激荡起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良田沃土。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丰富多彩的。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为学生课堂生成制造一定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生命之液在生课堂情境千变万化,学生在变,课堂气氛在变,时间在变,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灵活地加以运用,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七彩梨花桂花
桂花
“七彩”年
梨花(外一首)
桃花和梨花
万溪冲赏梨花
《梨花里的白》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