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艺辉
摘 要:创新是人生的灯塔,是一个人具备开拓精神、善于解决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素质。本文论述了对小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造意识 能力 培养意义 方法
创新是人生的灯塔,是一个人具备开拓精神、善于解决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素质。在小学时代播下创新的种子,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数学教育也必须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
一、创造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责任。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核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研究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我们所提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能够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创造意识培养是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是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新课标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我们所培养的人适合未来社会挑战的需要。数学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现代数学教学呼唤创新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将走向未来,未来是知识激增、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给学生无限的知识去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但可能也应该能“教会学生思考、善于自学,培养他们现代社会中进行创造性的独立生活”,树立创造信心和勇气。
三、培养创造型孩子的基本方法
1.使孩子们树立信心和勇气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和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如0.28和0.3谁大,我教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的方法,十分位上的3比2大,取么这个小数就大,但也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0.3可以化为0.30元,那么0.30就比0.28大,虽然我觉得加0的方法可能麻烦一点,但想到加0后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所以,也支持他们可用其他的方法,并适当加以表扬这位爱动脑筋的同学。这样,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使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2.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中充分显示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为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不仅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来激发,而要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显示来激发。显示思维过程当然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这里关键是讲什么,怎样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的是知识结论,不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只是将前人思维的成果输入到学生的大脑。而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教师不光要讲思维的结果,更主要是讲思维的过程与思维的方法。如采用“发现法”的教学方式,加强“探索型问题”的教学,“一题多解”问题的教学等等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清除抑制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往往越出教师课前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这是正常现象,是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能强行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设计的轨道上来。要防止由于教师的急躁情绪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抑制。一般,教师提出问题后不久,学生的思维出现一个高潮,在一般设想答案完成后,学生在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当某个学生首先有所突破时,又开始第二个高潮,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许多都是在这一阶段涌现的,从而达到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