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飞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于是有的教师就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总结充斥着各种问题,一问到底。于是课堂上,没有了琅琅的书声,没有了静静的思考,也没有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只是“师问生答”的“热闹”场面,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学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回答,似乎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但是如此琐碎的问题,让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与应和,不能跳出老师构建的思维框架自主地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由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极大打击,同时也容易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满堂问”现象,笔者提出了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法。《牛顿大词典》中对“问题”的解释是指那些并非可以立即求解或较困难的问题,那种需要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那种需要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而阅读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指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高度提炼而成,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需要学生调动自身的相关知识经验储备,或独立探索,或与同伴合作,方能解决的问题(一般一节课就一个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是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改进,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辐射全篇,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在“核心问题”主导下的发散式阅读教学将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原则,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乐动的学习活动,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一般分三步走:自主提炼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全班分享成果。下面我就以《孔明智退司马懿》为例,谈谈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一般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自主提炼问题
《孔明智退司马懿》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课文讲的是三国时,魏军攻占街亭后,魏国统帅司马懿亲率大军十五万,想乘机拿下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敌众我寡,诸葛亮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得以全身而退,表现了诸葛亮临危不乱、出奇制胜的品质。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既明确交代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又简要地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还隐藏着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题,先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再问学生“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①孔明为什么要智退司马懿?②孔明是怎么智退司马懿的?③如果孔明智退司马懿没有成功,结果会怎么样?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提得还是很有水平的,那哪个问题将是我们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梳理和甄别。从核心问题的特质去看,显然问题①不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它缺少思维深度和广度,学生一读课文就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③也肯定不是,因为它既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算是一个让学生开展拓展性学习的好问题。只有问题②:孔明是怎么智退司马懿的?符合核心问题的所有特质,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的提出比解决更重要。因此,在提炼核心问题时,一定要考虑问题的特质,同时要兼顾问题的来源。核心问题从来源说,可分为三类:一是课文后的练习中提出的;二是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的;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的。这里,我们倡导第三种问题来源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
二、合作解决问题
提炼核心问题是关键,解决核心问题是教学的重头戏。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是在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任务驱动,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孔明智退司马懿》一课时,当核心问题“孔明是怎么智退司马懿的?”提出后,就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出来了,画出相关句子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临危不乱,巧妙布置。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
(2)休闲装扮,迷惑对手。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3)出奇制胜,智退敌军。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在学生充分地读、思、悟、写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各位组员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博采众长,形成小组学习成果,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读自悟。核心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反复地研读和深入地思考的,不是几分钟时间就能解决的。况且核心问题的解决往往是牵涉全篇课文的,是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的过程,只有在时间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学生的研读才有可能是深入、有效的;二是要注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是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常用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听、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辩的能力,在交流中实现碰撞、互补、提升。因此,小组成员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而且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可设立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在全班交流时代表小组发言)等,当然这样的分工可以轮流。
三、全班分享成果
在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核心问题的解决其实已经比较正确和全面了。安排全班交流问题答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再次经历一个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学生或小组的思维过程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让更多的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体验不同的思想情感,去芜存精,不断细化提升,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如在教学《孔明智退司马懿》一课时,当交流到“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一句时,有的小组认为这里是因为诸葛亮不按常规出牌,出奇制胜;有的小组则认为是司马懿生性多疑,才让诸葛亮的空城计得逞;还有的认为是诸葛亮知己知彼、见机行事的体现。其实每个小组的理解都是正确的,在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就明白了“原来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看”,并意识到原来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问题,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对于“孔明是怎么智退司马懿的?”也就了解得更深刻、全面了。
在全班交流的时候,要注意三点:一是以小组名义进行交流,突出强调小组的作用。一般由小组发言人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二是要注意倾听。当有小组发言的时候,其他小组成员要注意倾听,积极思考,当发言人发言完毕的时候,可以补充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在碰撞过程中吸收,在吸收过程中内化。三是教师穿针引线,适当点拨。小组之间存在差异,个体之间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适当扶放,以提高讨论的效率,保证这一过程的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核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法是基于“问题教学法”的改进,关键是核心问题的提炼,重在核心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避免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问”现象的出现,真正把学习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