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娟
【摘 要】本文总结了一些成语、典故、诗歌、谚语等文学作品中隐藏的生物学知识。
【关键词】文学;生物学教学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机盎然,人们的情感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自然界中的生命牵动着人们的情感,在文学中,人们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花草树木,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同时古代人类将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知识凝结在成语、典故、诗歌谚语中,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入文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讲授“反射和条件反射时”时,用惊弓之鸟、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等成语引入,让学生分析讨论成语中蕴含的条件反射的生物学知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它们所包含的生物学涵义完全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条件反射中不同的刺激,不同的反射类型及层次,明白人与其他动物体反射的本质区别。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时,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引入并质疑:秧苗为什么都死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能促进学生思考植物根的作用。
在进行“植物根的生长”教学时,让学生说一说与根有关的成语,学生能说出“斩草除根”“根深蒂固”“根深叶茂”等等,从这些成语中你能发现根有哪些作用呢?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描绘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图,在组织“生态系统”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食物链,找一找这条食物链里缺少了什么,来巩固食物链的相关知识。
在进行“安全用药”的教学时,有很多的人认为中药性质温和,毒副作用小。其实中医历来有“以毒攻毒”之说,是药三分毒,让学生真正理解药是具有化学毒性的一些物质,明白何为安全用药。
2.典故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1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讲授“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时介绍:勾践卧薪尝胆而灭掉强大的吴国,最狠毒最重要的一条计策就是垄断吴国的稻种供应。在越国充分做好战争准备的那年春天,越国暗中将提供给吴国的稻种全部事先煮死,吴国人播种之后不见发芽,误了农时,导致吴国出现全国性大饥荒,而这时越国的粮食商人也对吴国断绝粮食供应,越国三千精兵趁机发难,远比越国实力雄厚的吴国立刻土崩瓦解,创造了所谓“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战略奇迹。这个由种子危机导致国家的灭亡的故事说明种子的萌发除了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自身还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学生很快会想到种子还要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2.2军师利用昆虫的趋食性设下圈套
在介绍动物的趋食性行为时,可以介绍这个典故:相传刘邦、项羽决战,足智多谋的韩信,十分了解项羽个性,见武攻难胜,便改用文攻心战,抓住其迷信心理,夜间派人用糖水在楚军周围路上写下“霸王无道,项羽必败”八个大字,引来无数蚂蚁争食,粘聚成八个大字,楚军见天意灭楚,顿时军心大乱。最后,楚军众叛亲离,纷纷丢弃兵器离营而去,项羽不敌众,带着二十八骑亲信,突围至乌江自刎。
3.诗歌谚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巧妙的利用诗歌谚语,会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经》的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轮猗……”“河”是黄河。当时,黄河流水清清亮亮,河面随风力的大小,或皱起圈圈涟漪,或泛起层层波浪,或荡起轻轻微浪;河上有“鸠”,有“洲”,草木葱茏,群鸟载飞载鸣。黄河两岸被覆着一望无际的茂盛的大森林和草原,高大的乔木顶天立地,绿草茫无涯际……因为当时的黄河是清澈透明的,所以人们只称其为“河”。至于“河”前的“黄”字,则是两汉以后加上的。当时的黄河流域是造化恩赐的最美的生态系统。可惜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一边喊着劳动号子,一边无节制地“坎坎”地砍伐坚硬巨大的檀木了。那么,而今,我们的母亲河又是什么模样呢?请学生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上完“鸟的生殖与发育”后播放《燕诗示刘叟》的朗诵视频或音频,赏析此诗的内容,透过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经过,深刻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达到情感的升华。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让学生分析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能否通过改变其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家蚕发育过程的理解,又有趣味性。
4.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生物学的联系
学习“动物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学生语文课正在学习《以虫治虫》这节课,于是让学生说一说《以虫治虫》中“傍不啃”食物的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现学现用。紧接着再提问:“傍不啃”所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哪里?学生在这样一个兴奋和轻松地氛围中很快想到了答案。
学完“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可以让学生分析语文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测评学生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的理解。
“植物茎的疏导功能”一节,组织同学朗诵冰心的诗《嫩绿的芽儿》,质疑为什么冰心借芽儿来告诫青年人呢?因为芽儿是发展的,引出芽中有分生组织,会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枝芽或者花芽。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