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杏
【摘 要】文章介绍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与特点,论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就业观念转变,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对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无边界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就业观;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9-0109-02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综述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背景与内涵
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是由Arthur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们把无边界职业生涯定义为“超越单个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就业机会”。即员工不再是在一个或两个组织中完成其终身职业生涯,而是在多个组织、多个部门、多个职业、多个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1]
亚瑟以及亚瑟和卢梭在其无边界职业生涯奠基文献中,[2]对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内涵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作为传统组织生涯的对立面,主要存在于几个具体的含义上:(1)雇员跨越不同的雇主或组织边界流动;(2)雇员需要获得雇主以外的认同和市场能力;(3)职业生涯通过外部网络或信息来维持;(4)传统的组织边界被打破。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的特点
“无边界职业生涯”不是指“边界”不存在,组织边界、职业边界和地域边界依然存在,但人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穿越了这些边界,表1显示了无边界职业生涯与传统职业生涯的区别。[3]
由表1可以看到,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由于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及工作环境的变化及企业或组织经营环境和内部政策的变化等多样化的原因,员工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而频繁改变自己的职业,体现在组织边界的跨越和职业边界的转换,随之而来的是雇佣关系的变革,职业生涯管理的责任得到转变,职业成功的标准也有了变化。无边界职业生涯要求大学生要关注除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弹性的职业生涯。
表1 无边界职业生涯与传统职业生涯的区别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就业观念转变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够指导大学生从中国生产力发展现状出发,结合自身能力和水平,充分认识到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居于何种地位、得到多少报酬并不是判断和评价工作的标准,而是以从事的工作是否为国家发展有益为判断标准,只要有益社会、发挥大学生聪明才智的工作,都是适合大学生从事的工作,就值得去拼搏、去奋斗。
(二)以国家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
近几年就业市场压力空前,社会为所有大学生提供满意的就业岗位极不现实。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扬弃个人利益、功利主义,摆脱传统就业观束缚,在择业时放弃地域选择、收入选择,抛弃官本位思想、等级思想,响应国家整体开发战略,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诠释当代大学生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就业观。
(三)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和时代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感兴趣的、待遇好的职位,用人单位倾向于招聘能为自己带来市场效益的大学生。虽然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有待完善,然而,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择业面前,人人平等。大学生要根据自身能力和素质选择工作岗位,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关注自我发展,重视能力提高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职业生涯管理的责任在于个人,员工需穿越组织和职业边界,传统终身职业的理念已不存在。这对员工自身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不但要有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社会网络能力,与人交流、协作的团体合作能力,准确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在信息化社会灵敏的信息捕捉能力,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转换能力。
三、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一)提高思想的重视程度,认清课程的性质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的教育,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系统地对学生开展就业、择业、创业指导,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它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就业指导课程不是孤立的,它必须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融合到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
(二)坚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
职业的选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前后步骤密切联系,共同决定着未来职业的取向。杨武成等通过对多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信息整合,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窗口”就是在大学阶段。[4]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与专业培养目标,在大学期间各年级阶段,实施目标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创业能力与职业道德进行培养,是一种完善的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三)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1.明确课程目标。就业指导课程宏观上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毕业生根据自己个性、素质、能力特点和社会需求,调整择业期望和求职准备,并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正确选择符合国家、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的职业。
2.具体课程内容安排。安排足够的必修课时,理论结合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了解自己。培养大学生的求职择业技能与技巧,特别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自主创业意识,结合真实案例、正面典型展开授课活动。
3.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技巧。摒弃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授课模式,根据授课内容特点灵活选择最有效的授课方法,从实际问题入手,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求职技巧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经验积累结合起来。大量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课外实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4.强化课程教学结果的考核与评价。倡导由学生、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和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多元评价,侧重被试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考核,侧重于学生的就业质量考核。要注重考核结果的分析与研判,对反应出来的问题上溯到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找原因,逐步改善、优化具体的操作层面,不断改良整个考核评价体系。
5.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打造、充实对就业发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加大校内师资培养力度,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加强培训、竞争,打造精品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4]杨武成, 栾述文 ,李宝玺. 全程化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11, (11):87-89.
[2]Arthur,M.B. The boundaryless career: A new perspective for Organizational Inquiry[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4,15(5):295-306.
[3]王晓松. 无边界职业生涯视阈下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 (3):27-30.
(编辑/樊霄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