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4-10-27 02:42蒋亚琴
地理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概念学科

蒋亚琴

舒梅克(Shoemaker)在1989年提出跨学科教学的定义:“跨越学科界限,即将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的教学。”“地理学是仅次于哲学的第二大综合性学科”,自然地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人文地理包括政治、历史、英语等学科,表现在地理概念上也是自然与人文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地理概念是地理思维的体现,学习概念必须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只有综合思维才能解决问题。

一、问题缘起

纵观现实,不少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薄弱,学科思维狭窄,知识经验有限,不能调动和运用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地理概念。

例如,盐池湖水(图1)富含食盐,在南风盛行的季节,湖边盐田常有“南风一吹,隔宿成盐”的奇特现象,简析湖边盐田“南风—吹,隔宿成盐”现象的原因。

从测试结果看,不少学生不知所以然。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薄弱。学生明确从气候的两大角度——气温和降水来分析影响“成盐”原因,但问题在于成盐条件不清楚,而这涉及到化学中的基本知识“溶解度跟温度成正相关关系”,晚上温度低,溶解度降低,就出现“隔宿成盐”现象。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如果一把锤子是你惟一的工具,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同样,如果学生只囿于在地理学科的专业领域里去思考地理问题,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拿锤子的人”,会尝试用地理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去解决所碰到的所有地理问题。因此学习地理概念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探求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借助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策略实施

1.借力学科知识,助推概念理解

高中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学习地理概念,可借助于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问“飞机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线”(图2),这就涉及到最短航线的概念问题,而甲乙两点最短距离为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这就需要借助数学中“大圆”的知识,学生只有清楚大圆(经过球心的圆)的数学概念,才能掌握最短航线的地理概念。

又如,历史气候变化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古代游牧民族曾频繁侵扰中原一代,该时期可能是:

A.大冰期 B.间冰期 C.寒冷时期 D.温暖时期

参考答案: C

这题考查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解答此题时,需要学生有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气候温暖湿润,往往国泰民安,政局稳定;而气候寒冷干燥,生态环境恶化,则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颠沛流离。根据题意,联系历史知识,学生才能正确作答。

学习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要用化学学科知识来解释,太阳辐射能的能量来源、地质循环的能源、玄武岩的形成、水力发电厂、核电厂等都涉及到物理相关知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三“S”技术(GIS、RS、GPS)要用到一定的英语知识。产业转移可借用政治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来解释等。

2.借力学科方法,突破概念难点

能运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突破概念难点知识,数学学科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和科学论证性,学习相关原理概念知识时,可借用数学学科方法。

例如,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概念学习:公式:H=90°-(φ±δ)(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如果直射点与所求地位于不同半球,则用加号;而当两者位于同一半球,则用减号。用数学几何法证明如下:图3中H=90°-α=90°-β=90°-(φ-δ),图4中H=90°-α=90°- β=90°-(φ+δ)。

借助数学学科的几何证明法,能让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原理的推导过程,突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难点问题。

实验教学是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能解释地理概念原理的形成机制,掌握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如热力环流、锋面、水循环等都可运用实验法。

例如,某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图5所示器材,进行模拟某天气系统原理的实验。读图5回答问题。

该实验模拟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气旋 C.反气旋 D.暖锋

参考答案: B

本题通过实验法,利用干冰粉模拟人工降雨,形象演绎北半球气旋气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并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上升的运动特点,使抽象的地理概念直观立体化,突破概念难点。

3.借力学科思维,丰富地理概念

自然科学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认识事物从一般推导到特殊;而人文教育则更多地注重归纳法,认识事物从特殊推导到一般,培养学生的形象直觉思维能力。自然地理概念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人文地理概念的学习要注重学生的直觉思维。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在思维特征上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综合,在概念学习上努力探求科学和人文在思维方式上的契合。

例如,“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学习中,笔者表述了以下一段教学资料。

长颈鹿每天需要吃10千克树叶才能生存,而一个地方的树要保持正常健康生长,一天只能提供100千克树叶,那么,5只长颈鹿在这个地方很容易生存,因为它们仅仅需要50千克树叶。一个环境所能容纳的生物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的承载力,这个环境的承载力就是10只长颈鹿。

这段表述既有数学中的计算问题,注重用数据说理,科学严谨,“思意”深刻,又有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诗意”洋溢,努力追求科学与人文在思维上的合拍。可见,再怎么生涩的地理概念,只要得理得法,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追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跨学科”学习打破狭隘的课程资源观念,借力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助推地理概念的理解,突破概念难点,丰富地理概念。endprint

舒梅克(Shoemaker)在1989年提出跨学科教学的定义:“跨越学科界限,即将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的教学。”“地理学是仅次于哲学的第二大综合性学科”,自然地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人文地理包括政治、历史、英语等学科,表现在地理概念上也是自然与人文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地理概念是地理思维的体现,学习概念必须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只有综合思维才能解决问题。

一、问题缘起

纵观现实,不少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薄弱,学科思维狭窄,知识经验有限,不能调动和运用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地理概念。

例如,盐池湖水(图1)富含食盐,在南风盛行的季节,湖边盐田常有“南风一吹,隔宿成盐”的奇特现象,简析湖边盐田“南风—吹,隔宿成盐”现象的原因。

从测试结果看,不少学生不知所以然。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薄弱。学生明确从气候的两大角度——气温和降水来分析影响“成盐”原因,但问题在于成盐条件不清楚,而这涉及到化学中的基本知识“溶解度跟温度成正相关关系”,晚上温度低,溶解度降低,就出现“隔宿成盐”现象。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如果一把锤子是你惟一的工具,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同样,如果学生只囿于在地理学科的专业领域里去思考地理问题,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拿锤子的人”,会尝试用地理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去解决所碰到的所有地理问题。因此学习地理概念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探求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借助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策略实施

1.借力学科知识,助推概念理解

高中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学习地理概念,可借助于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问“飞机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线”(图2),这就涉及到最短航线的概念问题,而甲乙两点最短距离为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这就需要借助数学中“大圆”的知识,学生只有清楚大圆(经过球心的圆)的数学概念,才能掌握最短航线的地理概念。

又如,历史气候变化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古代游牧民族曾频繁侵扰中原一代,该时期可能是:

A.大冰期 B.间冰期 C.寒冷时期 D.温暖时期

参考答案: C

这题考查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解答此题时,需要学生有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气候温暖湿润,往往国泰民安,政局稳定;而气候寒冷干燥,生态环境恶化,则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颠沛流离。根据题意,联系历史知识,学生才能正确作答。

学习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要用化学学科知识来解释,太阳辐射能的能量来源、地质循环的能源、玄武岩的形成、水力发电厂、核电厂等都涉及到物理相关知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三“S”技术(GIS、RS、GPS)要用到一定的英语知识。产业转移可借用政治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来解释等。

2.借力学科方法,突破概念难点

能运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突破概念难点知识,数学学科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和科学论证性,学习相关原理概念知识时,可借用数学学科方法。

例如,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概念学习:公式:H=90°-(φ±δ)(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如果直射点与所求地位于不同半球,则用加号;而当两者位于同一半球,则用减号。用数学几何法证明如下:图3中H=90°-α=90°-β=90°-(φ-δ),图4中H=90°-α=90°- β=90°-(φ+δ)。

借助数学学科的几何证明法,能让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原理的推导过程,突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难点问题。

实验教学是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能解释地理概念原理的形成机制,掌握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如热力环流、锋面、水循环等都可运用实验法。

例如,某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图5所示器材,进行模拟某天气系统原理的实验。读图5回答问题。

该实验模拟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气旋 C.反气旋 D.暖锋

参考答案: B

本题通过实验法,利用干冰粉模拟人工降雨,形象演绎北半球气旋气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并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上升的运动特点,使抽象的地理概念直观立体化,突破概念难点。

3.借力学科思维,丰富地理概念

自然科学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认识事物从一般推导到特殊;而人文教育则更多地注重归纳法,认识事物从特殊推导到一般,培养学生的形象直觉思维能力。自然地理概念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人文地理概念的学习要注重学生的直觉思维。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在思维特征上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综合,在概念学习上努力探求科学和人文在思维方式上的契合。

例如,“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学习中,笔者表述了以下一段教学资料。

长颈鹿每天需要吃10千克树叶才能生存,而一个地方的树要保持正常健康生长,一天只能提供100千克树叶,那么,5只长颈鹿在这个地方很容易生存,因为它们仅仅需要50千克树叶。一个环境所能容纳的生物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的承载力,这个环境的承载力就是10只长颈鹿。

这段表述既有数学中的计算问题,注重用数据说理,科学严谨,“思意”深刻,又有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诗意”洋溢,努力追求科学与人文在思维上的合拍。可见,再怎么生涩的地理概念,只要得理得法,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追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跨学科”学习打破狭隘的课程资源观念,借力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助推地理概念的理解,突破概念难点,丰富地理概念。endprint

舒梅克(Shoemaker)在1989年提出跨学科教学的定义:“跨越学科界限,即将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的教学。”“地理学是仅次于哲学的第二大综合性学科”,自然地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人文地理包括政治、历史、英语等学科,表现在地理概念上也是自然与人文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地理概念是地理思维的体现,学习概念必须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只有综合思维才能解决问题。

一、问题缘起

纵观现实,不少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薄弱,学科思维狭窄,知识经验有限,不能调动和运用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地理概念。

例如,盐池湖水(图1)富含食盐,在南风盛行的季节,湖边盐田常有“南风一吹,隔宿成盐”的奇特现象,简析湖边盐田“南风—吹,隔宿成盐”现象的原因。

从测试结果看,不少学生不知所以然。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薄弱。学生明确从气候的两大角度——气温和降水来分析影响“成盐”原因,但问题在于成盐条件不清楚,而这涉及到化学中的基本知识“溶解度跟温度成正相关关系”,晚上温度低,溶解度降低,就出现“隔宿成盐”现象。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如果一把锤子是你惟一的工具,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同样,如果学生只囿于在地理学科的专业领域里去思考地理问题,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拿锤子的人”,会尝试用地理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去解决所碰到的所有地理问题。因此学习地理概念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探求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借助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策略实施

1.借力学科知识,助推概念理解

高中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学习地理概念,可借助于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问“飞机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线”(图2),这就涉及到最短航线的概念问题,而甲乙两点最短距离为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这就需要借助数学中“大圆”的知识,学生只有清楚大圆(经过球心的圆)的数学概念,才能掌握最短航线的地理概念。

又如,历史气候变化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古代游牧民族曾频繁侵扰中原一代,该时期可能是:

A.大冰期 B.间冰期 C.寒冷时期 D.温暖时期

参考答案: C

这题考查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解答此题时,需要学生有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气候温暖湿润,往往国泰民安,政局稳定;而气候寒冷干燥,生态环境恶化,则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颠沛流离。根据题意,联系历史知识,学生才能正确作答。

学习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要用化学学科知识来解释,太阳辐射能的能量来源、地质循环的能源、玄武岩的形成、水力发电厂、核电厂等都涉及到物理相关知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三“S”技术(GIS、RS、GPS)要用到一定的英语知识。产业转移可借用政治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来解释等。

2.借力学科方法,突破概念难点

能运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突破概念难点知识,数学学科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和科学论证性,学习相关原理概念知识时,可借用数学学科方法。

例如,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概念学习:公式:H=90°-(φ±δ)(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如果直射点与所求地位于不同半球,则用加号;而当两者位于同一半球,则用减号。用数学几何法证明如下:图3中H=90°-α=90°-β=90°-(φ-δ),图4中H=90°-α=90°- β=90°-(φ+δ)。

借助数学学科的几何证明法,能让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原理的推导过程,突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难点问题。

实验教学是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能解释地理概念原理的形成机制,掌握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如热力环流、锋面、水循环等都可运用实验法。

例如,某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图5所示器材,进行模拟某天气系统原理的实验。读图5回答问题。

该实验模拟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气旋 C.反气旋 D.暖锋

参考答案: B

本题通过实验法,利用干冰粉模拟人工降雨,形象演绎北半球气旋气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并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上升的运动特点,使抽象的地理概念直观立体化,突破概念难点。

3.借力学科思维,丰富地理概念

自然科学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认识事物从一般推导到特殊;而人文教育则更多地注重归纳法,认识事物从特殊推导到一般,培养学生的形象直觉思维能力。自然地理概念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人文地理概念的学习要注重学生的直觉思维。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在思维特征上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综合,在概念学习上努力探求科学和人文在思维方式上的契合。

例如,“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学习中,笔者表述了以下一段教学资料。

长颈鹿每天需要吃10千克树叶才能生存,而一个地方的树要保持正常健康生长,一天只能提供100千克树叶,那么,5只长颈鹿在这个地方很容易生存,因为它们仅仅需要50千克树叶。一个环境所能容纳的生物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的承载力,这个环境的承载力就是10只长颈鹿。

这段表述既有数学中的计算问题,注重用数据说理,科学严谨,“思意”深刻,又有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诗意”洋溢,努力追求科学与人文在思维上的合拍。可见,再怎么生涩的地理概念,只要得理得法,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追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跨学科”学习打破狭隘的课程资源观念,借力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助推地理概念的理解,突破概念难点,丰富地理概念。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概念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