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霞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高危胆结石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80例高龄高危胆结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全部采用围术期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通过定期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回访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概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的护理模式有利于提升高龄高危胆结石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龄高危胆结石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14-02
老年高危胆结石是临床的常见病,临床中使用手术治疗存在一定危险性,且大部分老年高危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因此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方式。在胆结石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全面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其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提升患者康复几率。现今腹腔镜手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的治疗中,而老年高危患者更需要给予全面性、针对性的护理[1]。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对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0例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采用了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80例被确诊为高龄高危胆结石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患者伴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平均年龄60~81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0~80岁,实验组患者全部采用围术期的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61~81岁,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术前需要测定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医务人员还需观察患者腹部体征及有无寒战高热的情况发生。患者在进食方面,应当选择较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术前禁食禁水。其次是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医务人员向患者普及腹腔镜手术损伤小、痛苦程度低、恢复较快的优点。避免患者因对腹腔镜手术认识不足而造成的紧张和焦虑。并督促患者在术前进行体位训练,使得患者的耐受力相对地提高,减小因手术对患者的体位的改变导致患者呼吸窘迫的概率[3]。术中让患者尽量保持舒适体位,严格操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尽量消除患者术中紧张不安等情绪,并密切关注手术期间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及时应对术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术后的护理包括对患者术后的观察与监护,观察其是否出血,及时预防切口大出血的突发状况[4]。在患者不能下床活动之前,保持患者较为舒适的体位。医务人员配合患者家属对患者饮食进行合理安排,如术后6h不能饮水,以流食为主。再根据病人恢复情况尽早让患者下床活动。一般患者在术后8~12h即可下床适当活动。术后如发生呕吐现象,需要及时服用止吐药,并保证患者所需能量。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2]以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并回访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概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80例被确诊为高龄高危胆结石的患者,在随后进行的患者手术满意程度回访中,因为观察组采用围术期的护理模式,患者术中出血量大大减少,且术后并发症得到有效的降低,住院时间也因此缩短两天左右,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观察组患者对于采用围术期护理模式使得自身能免受过多的痛苦,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是十分满意的,所以在回访调查中满意程度平均值达到73.4%,而对照组仅为50.01%。具体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高危胆结石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80例高龄高危胆结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全部采用围术期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通过定期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回访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概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的护理模式有利于提升高龄高危胆结石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龄高危胆结石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14-02
老年高危胆结石是临床的常见病,临床中使用手术治疗存在一定危险性,且大部分老年高危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因此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方式。在胆结石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全面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其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提升患者康复几率。现今腹腔镜手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的治疗中,而老年高危患者更需要给予全面性、针对性的护理[1]。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对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0例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采用了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80例被确诊为高龄高危胆结石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患者伴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平均年龄60~81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0~80岁,实验组患者全部采用围术期的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61~81岁,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术前需要测定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医务人员还需观察患者腹部体征及有无寒战高热的情况发生。患者在进食方面,应当选择较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术前禁食禁水。其次是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医务人员向患者普及腹腔镜手术损伤小、痛苦程度低、恢复较快的优点。避免患者因对腹腔镜手术认识不足而造成的紧张和焦虑。并督促患者在术前进行体位训练,使得患者的耐受力相对地提高,减小因手术对患者的体位的改变导致患者呼吸窘迫的概率[3]。术中让患者尽量保持舒适体位,严格操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尽量消除患者术中紧张不安等情绪,并密切关注手术期间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及时应对术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术后的护理包括对患者术后的观察与监护,观察其是否出血,及时预防切口大出血的突发状况[4]。在患者不能下床活动之前,保持患者较为舒适的体位。医务人员配合患者家属对患者饮食进行合理安排,如术后6h不能饮水,以流食为主。再根据病人恢复情况尽早让患者下床活动。一般患者在术后8~12h即可下床适当活动。术后如发生呕吐现象,需要及时服用止吐药,并保证患者所需能量。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2]以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并回访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概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80例被确诊为高龄高危胆结石的患者,在随后进行的患者手术满意程度回访中,因为观察组采用围术期的护理模式,患者术中出血量大大减少,且术后并发症得到有效的降低,住院时间也因此缩短两天左右,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观察组患者对于采用围术期护理模式使得自身能免受过多的痛苦,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是十分满意的,所以在回访调查中满意程度平均值达到73.4%,而对照组仅为50.01%。具体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高危胆结石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80例高龄高危胆结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全部采用围术期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通过定期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回访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概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的护理模式有利于提升高龄高危胆结石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龄高危胆结石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14-02
老年高危胆结石是临床的常见病,临床中使用手术治疗存在一定危险性,且大部分老年高危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因此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方式。在胆结石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全面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其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提升患者康复几率。现今腹腔镜手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的治疗中,而老年高危患者更需要给予全面性、针对性的护理[1]。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对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0例老年高危胆结石患者采用了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80例被确诊为高龄高危胆结石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患者伴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平均年龄60~81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0~80岁,实验组患者全部采用围术期的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61~81岁,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术前需要测定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医务人员还需观察患者腹部体征及有无寒战高热的情况发生。患者在进食方面,应当选择较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术前禁食禁水。其次是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医务人员向患者普及腹腔镜手术损伤小、痛苦程度低、恢复较快的优点。避免患者因对腹腔镜手术认识不足而造成的紧张和焦虑。并督促患者在术前进行体位训练,使得患者的耐受力相对地提高,减小因手术对患者的体位的改变导致患者呼吸窘迫的概率[3]。术中让患者尽量保持舒适体位,严格操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尽量消除患者术中紧张不安等情绪,并密切关注手术期间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及时应对术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术后的护理包括对患者术后的观察与监护,观察其是否出血,及时预防切口大出血的突发状况[4]。在患者不能下床活动之前,保持患者较为舒适的体位。医务人员配合患者家属对患者饮食进行合理安排,如术后6h不能饮水,以流食为主。再根据病人恢复情况尽早让患者下床活动。一般患者在术后8~12h即可下床适当活动。术后如发生呕吐现象,需要及时服用止吐药,并保证患者所需能量。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2]以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并回访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概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80例被确诊为高龄高危胆结石的患者,在随后进行的患者手术满意程度回访中,因为观察组采用围术期的护理模式,患者术中出血量大大减少,且术后并发症得到有效的降低,住院时间也因此缩短两天左右,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观察组患者对于采用围术期护理模式使得自身能免受过多的痛苦,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是十分满意的,所以在回访调查中满意程度平均值达到73.4%,而对照组仅为50.01%。具体见表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