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转型

2014-10-27 04:27叶俊民王敬华李蓉周伟陈曙杨艳
计算机教育 2014年11期

叶俊民 王敬华 李蓉 周伟 陈曙 杨艳

摘要:针对MOOC时代教师的角色及其转型这一热点问题,从软件工程服务学角度提出教育即服务的观点,即将教师为学生提供包括学业上的帮助等各种服务理解为MOOC时代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软件工程MOOC课堂教学为背景,介绍上述观点的实践活动,指出高校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并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实现MOOC时代教与学双赢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MOOC;教育即服务;软件工程教学;课程项目验收

0、引言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具有易于使用、费用低廉甚至免费、覆盖人群广、支持自主学习和学习资源丰富等优点。2008年出现的第一个MOOC课程有约2300个注册用户,现在几个主要MOOC平台已拥有数百万注册用户。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并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如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的在线教育平台edX所提供的免费开放课程,吸引了大约6000名大陆学生。

MOOC带给高校教师的影响是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对于高校教师本身而言,MOOC既能打破现有的生态现状,让一些优秀的教师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也可能让有些教师降为优秀教师的助教,甚至会被迫转行或淘汰。当大学传播知识这一最重要功能被MOOC全部或者部分取代时,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自己的未来前途:在MOOC时代,自己是否会适应或被淘汰?MOOC背景下教师的作用与地位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当前MOOC背景下,高校教师面对和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将结合软件工程MOOC课堂进行相关探讨。

1、软件工程MOOC课堂背景下的教师角色

1.1 教育即服务

目前,在软件工程的软件服务领域,有这样的观点: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测试即服务(Testing as a Service,T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Service,IaaS)等。这些观点可以推而广之,也就是与应用软件系统及其开发相关的一切皆可作为服务对待,那么构成应用软件系统这一生态环境核心的人自然也应该提供和使用各种服务。按照上述观点,构成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主体的教师也应教育学生,教育即服务(Education as aService,EaaS),这是MOOC下教师的责任。笔者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或帮助(特别是学业上的帮助)就是MOOC时代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

1.2 教师扮演的角色

以软件工程MOOC课堂教学过程为例说明教师的责任与转型。假设有这样一种常见的场景:某高校为与国际教育接轨,引入了国外某著名高校的软件工程MOOC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试点。由某著名教授主持的软件工程MOOC课堂,已将软件工程的知识、原理、方法和技术讲授得出神入化,再配上恰如其分的实验和讨论,让听课的学生大呼过瘾。这时正在一旁冷眼旁观的教师则表现得垂头丧气,以为自己的末日已到,马上将面临惨遭淘汰命运的状况,还是从容地站出来平静地讲:“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刚才MOOC课堂中提及的那个基于云平台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如何可以被清晰表达这一问题……”如果能够采用后者的做法和态度,教师自然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并开始积极引导学生讨论MOOC课堂中的某一个具体应用系统实例实现,这时教师或者可将学生引入到该应用系统的需求获取或分析建模,或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这类具体问题的讨论之中。

由于有了软件工程MOOC,课堂传授知识的这一环节即将被弱化,但高校教师是否就意味着失业或者被淘汰了呢?显然不是,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学生而言,教师起着传授道理(知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这些作用,现在作为传授道理(如通过课堂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在MOOC时代已经弱化了,但是教师授业和解惑的责任反而被强化。这意味着在MOOC课堂背景下,教师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依然是组织传授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实现比知识传授更有意义的授业和解惑。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或教学环节中,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着自身的价值。这些活动可以是如下场景中的一种或若干种,如对学生进行小班学业辅导;在机房中指导学生的上机活动;在讨论室就学生提出的某一问题或者自己发现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进行深入沟通;批改学生们提交上来的作业和实验报告;监考;在毕业实习或者毕业论文答辩现场,指出学生的毕业论文或其所实现的应用系统项目方面的各类问题;甚至会在操场上和学生一同打球等。这意味着,如果在MOOC背景下,教师的表现是上述场景中所描述的那样,那么他们就已经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心甘情愿地结合MOOC教育学生。

2、MOOC课程背景下教师转型实践效果

2.1 项目验收准备活动

学生预先学习软件工程MOOC课程,根据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来实现一个应用软件系统原型。根据该MOOC课程要求,学生需要组织成项目小组,选举小组组长,根据自己兴趣完成一个应用软件系统原型的开发。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按照该MOOC课程的计划,需要进行一次中期检查。为此,由4位教师组成答辩组,他们事先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检查流程(如学生可以这样安排自己的验收活动,用PPT形式讲解6~10分钟;演示5~10分钟,教师提问5分钟等)、评价学生的指标体系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本次验收活动的标准(如评价学生的指标体系可采用议价成绩的方法,即两次答辩中取最高分数,同时允许学生要求低分强行通过。前者的场景是,如学生能在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再次参加验收,就有可能获得高分)。

2.2 项目验收活动endprint

在具体的验收活动中描述如下。

第一步,答辩小组教师首先进行点名,一方面可以确认学生的有效身份,保证答辩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点名宣布学生的答辩顺序。

第二步,由答辩小组组长宣布评分标准细节。

第三步,在答辩环节,教师听完学生的PPT汇报(要求学生只讲自己本人的工作)之后,可设计一种满足正确需求的应用场景,让学生现场演示能够满足这一场景的操作过程:如学生开发了一个基于Web的图书管理系统,学生会演示一些常规的功能和界面设计,如借书、还书和查询等,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演示还书子系统中的“还书时间的前5天用邮件通知借书者”这一功能,以及借书子系统中的“读者预约借书”这一功能,或者设计出一种违背正确性需求的应用场景,要求学生的系统能够针对这一场景的进行有效防范,或者设计出针对非功能性需求的演示要求。在观察演示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指出学生在此场景演示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这常常是由于学生未能考虑到某些功能,或未能考虑到这些功能特殊的边界情况,这样就为进一步要求学生参加第二次验收埋下了伏笔,同时教师需详细记录学生所完成的工作和答辩组提出的各种问题,以便于第二次答辩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验收学生的作品,实现增量式验收活动。

第四步,答辩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为了让自己做好项目而提出各种质疑和要求。一方面,这些要求和质疑在将来的企业开发活动中是经常遇到的;另一方面,在软件企业中,开发者经常要进行修改或维护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理解并体验企业的做法,形成真正希望将自己开发工作做好的态势和认识,实现期中检查教与学双方的双赢。

2.3 实践效果

学生在正常的答辩环节中,记录下自己的项目存在的问题或者答辩教师提出的改进性建议。答辩小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本人是否会直接申请学分和成绩,是否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教师保留学生的现场答辩记录和所提出的问题,以确保还应由这一批教师完成这些学生的第二次验收活动。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工作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一开发工作如能完成好将为学生继续求学或者到企业就业奠定基础。同时,学生体会到了项目验收的场景,为积累开发经验打下基础。

按照上述设计而实施的操作效果是这样的:某次项目验收活动共有15位学生全程参与,整个答辩时间共计3个多小时;答辩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底线是学生必须完成项目要求的最基本功能),充分肯定了学生到目前为止所完成的开发,同时建议相关学生利用即将到来的长假期进一步完成或完善该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修改验收和演示环节发现的软件错误或设计上的缺陷。通过与答辩学生之间的沟通,答辩小组教师作出对当前开发活动需要进一步进行修改建议的决定,该决定获得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拥护,这也说明了学生的态度在理解教师真实用意的条件下发生着可喜的转变。

中期检查的结果是,有2人一次性(评价分在86分以上)通过检查活动,允许进入论文写作环节;有1人达到了基本教学要求,同时由于该生有实习任务而无法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而选择了低分(61分);其余12位学生一致同意进一步修改自己的软件系统,并参加长假期结束后的第二次验收活动。这意味着只要答辩小组教师按照自己当前的角色并抱着真诚的态度,提出有水平和高质量的问题和建议,以帮助学生取得进步为目的,实现学生的真实需求(如学到真本领和找到好工作等),就可以实现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与学的双赢局面,也实现了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体现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

2.4 对教师的要求

上述活动对教师所承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需要在理论基础上过硬,还需要有软件项目开发的经验,这样才能够做到既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给学生的开发活动给予实实在在的技术指导。

3、结语

跨时空、跨地域的网上在线学习方式有其局限性,就学生而言,这种学习方式会造成学生的团结协作等群体意识淡漠且归宿感不强,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中,可通过言传身教来帮助学生,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且有健全人格的人。这时高校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即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并能够顺利就业(找到一份起薪不错的工作),高校教师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因此,高校教师一方面要适应MOOC课程环境,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特长,并将实现学生的真实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与学生真正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融入这个不断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的实践活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