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卜娟
摘 要:探索从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設等转型中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针对这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转型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012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他强调各地方高校要把转型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重大课题,进行系统化研究,既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
从2003年至今,已有部分省市的本科院校停止或缩减招收专科生,如山东、河南、江苏、江西等省。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在2013年湖北省高等教育工作会上透露,2015年起湖北省公办本科院校将不得开办专科专业。目前湖北省大部分公办本科院校仍存在招收专科生的现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现有专科办学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高职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以及如何转型等问题都必将成为阿喀琉斯之踵。
2 课题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转型方面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应用型本科向高职本科转型的研究、高职向高职本科转型的研究以及高职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多数学者把重点放在高职本科的研究上,而对高职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方面的研究却较少。从研究深度而言,仅有少数学者对高职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以及对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了探索。
我省在近一两年内仅出现了个别学者对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而且研究深度不够,适用面不广。外省也仅出现个别研究案例。
3 从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中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高职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是转型中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顶层设计,着重解决办什么样的本科教育和培养什么类型人才等重大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具有指导性作用。方向定位不准,培养的人才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业质量降低,对学生、对学校乃至对整个国家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因此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指导性作用。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办什么样的本科教育。二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第三级(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升学预备班或职业培训班;第二阶段是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三阶段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第二阶段分为A、B两类,A类是理论型(大学、学院),B类是实用性、技术型,适应具体职业需要的,其中A类又分为A1和A2,A1按学科分设专业,为研究作准备的,A2按行业分设专业,从事科技工作。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在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分类的研究中指出,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综合性研究型(按学科分类)、专业性应用型(按专业分类)、职业性技能型(按职业分类)。潘懋元教授对教育的分类方法更符合我国的实际,也被更多的学者接纳。
按照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有学者把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主要归纳为六种,即科学研究型、工程设计型、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其中后四类则由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不同学院必须根据学院自身办学特色,确定本校的本科教育类型以及人才培养类型。而黄冈师范学院作为服务黄冈经济发展,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人才培养的架构,有对人才的培养,就有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以周远清、钟秉林、龚怡祖、刘红梅等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虽然不同专家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尽管有很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但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因素。目前,有很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办学理念的束缚,主要体现在高校只是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重视规模扩大而忽略理念提升,没有探索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二是制度的羁绊,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存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不平衡和高校评估制度的不完善。学术权力的缺失,必然会阻碍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只能流于形式;教学评价还存在单一化、数量化的倾向,忽视了教学特色、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的评估。三是资源的约束,如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建设较弱,课程资源不足等方面[2]。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一定的模板,只能根据各学校自己的特点来量体裁衣,但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是有迹可循的。
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弄清楚理想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是不一样的。要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组合。
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有教师参与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加強校内外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教学设施的共享。
3.3 课程体系的开发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现阶段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本科教学的需要,也与人才培养不相协调。要培养应用型的本科就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开发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不能照搬传统的本科课程体系,应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实践教学的比例,但又不能忽视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开发的宗旨。
3.4 师资队伍建设
从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中,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从所教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而言,本科教育相对于高职教育其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有所提升。而负责高职教学的大部分教师学历层次还处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已经不适应本科教学的需求。因此,应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大部分长期负责高职教学的教师也在积极探索高职教学改革新思路,现已摸索出多种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应的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较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有一定的优势,这对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特别是本科院校的学生更是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储备地。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从短期而言,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会降低。从长远考虑,若无法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最终将被淘汰。因此,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在对应的岗位上应具备什么素质和专业知识。为获得这一信息,可以采用调研的方式,也可以将教师送往企业锻炼,让教师在企业锻炼中提炼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
3.5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在某些层面要比本科教育更重视实践教学。高职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很完善,但并不表示高职的实践教学条件就能完全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本科教学大多注重理论的广度和深度,高职教学一般以够用为原则。因而,高职教学所配备的也是一些仅能满足基础实验所需的实验设备,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人人能动手,故而,高职的实验设备数量充足。但是可做实验都是基础性实验,若将这些资源照搬到本科教学肯定是不够用的。因而,在高职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时,应在保证满足本科教学需求的下增添适量设备。
4 总结
本文对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研究的意义和目前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就转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索,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梁燕,樊月华.关于高等教育分类与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6(17).11-13.
[2]刘昭明,李瑞贵,韦巧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惑与出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