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琴
[摘 要] 所谓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教师结合教材编排的题组,准确定位,适度比较,渗透思想,枯燥的计算也可精彩纷呈,魅力无限。
[关键词] 题组 题组教学 计算
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题组教学?下面结合我的课堂谈一些实践及思考。
一、准确定位,不可“随意丢弃”
数学教材上的每个习题每一例题、每一习题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好每一个不起眼的题组。
1. 只是巩固新知,也行
在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中,对于教材上编排的这一题组(见上图),我做了如下尝试 。在第一个班上上课时把它直接抛弃,没有用。在第二个班上上课时用纸条做成了图中的形式,照要求移动卡片,算出上下两个数的积。安静的、枯燥的数学计算课堂,因卡片的移动而活跃了,一个个都很投入,边说算式边算积,学习氛围相当浓。
2. 就为提高速度,也好
类似上面的习题,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上随处可见,询问过部分老师,这样的习题怎样处理?很多老师都说,就让学生自己做啰。我认为这样的习题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绝佳机会。结合题量的多少,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口算(由一分钟3~4题到一分钟5~6过渡)。如上题一般会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进行各自口算,直接把得数写在书上。由于每位学生的基础水平是不一样的,口算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会一分钟提示一下学生,以便学生自我评价口算速度及口算水平。
3.试着培养习惯,也妙
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些,各种学习习惯都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和不断引导。在完成上面的口算时,部分学生速度非常快,或许一分钟内就能完成,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检查是一个要求,把字写规范写漂亮是一要求,想想口算时发现的问题也是一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适度比较,不要“一算而过”
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掌握进位加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加法更加困难。在教学时,我对教材上编排的题组十分重视,没有让学生们一算而过,而是结合每一题组的特点,引导学生边算边比较,沟通不同题目之间的联系,使笔算加法的知识清晰、明了。
1.同中求异
这组题是由三个竖式计算组成的,学生只要直接在竖式上计算就可。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计算。在讲评时关注板演学生的书写格式,力求规范、美观;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求用规范的语言说清楚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关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比较三个竖式在计算中的不同。第一题是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第二题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第三题是百位相加满十向千位进一,进一步明确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2.异中求同
这是一组对比练习的题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加深对加法验算方法的理解,我采用先比较感悟再进行计算验证、总结的方法教学。先一组一组依次呈现,引导学生说说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再分小组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进行交流总结。交流时一引导学生说说每组题目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如第二组两位数加三位数,数位对齐的书写技巧,第三组百位相加满十向千位进一,加号的书写位置,百位相加得10 ,和的百位写0,在千位上写1。二引导学生力求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感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学习加法交换律做准备。
3. 以旧引新
428+172是三位数加三位数,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连续进位;94+707是两位数加三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也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连续进位,和是中间有零的三位数;546+215是三位数加三位数,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进位加法;857+319是三位数加三位数,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不满十,百位相加满十向千位进一的不连续进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位进位。隔位进位的加法,教材在编排时没有用例题出现,只是在练习中带出。翻阅教参,对这知识没有具体说明及教学建议,是因为不重要吗?肯定不是!是因为简单吗?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可看出,不是!哪是因为什么呢?进位加法教材编排了例4,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编排了例5,隔位进位加法处在这两者之间,涉及的知识不新不旧,兼而有之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有能力解决,试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吧!
在完成这个题组时,我们没有一算而过。在学生各自完成后,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找出了四题之间的联系,明确了四题之间的不同,点出了第四题也是进位加法,是隔位的进位加法。学生在计算时兴趣一般,可在分析比较时很兴奋,比得清楚,说得到位。
三、渗透思想,不可“为了教而教”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教学,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缺席。
1.“转化思想”露了脸
初看,这只是二年级数学教材众多习题中的一组题,9个口算中7个是除法,1个加法,1个减法,学了表内除法后,学生很容易进行正确口算。再看,你会发现每个算式都与7有关,7个除法算式都与7的表内除法有关,1个加法算式与1个减法算式也都与7有关。学生看了、做了这组题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学生完成后,我追问:算着算着发现什么?
一学生马上说这些算式都与7有关。很好,没有只顾着计算,还会分析算式的特点了。另一学生说题中不但有除法,还有加法与减法。也不错,看题目很细心。还有学生说:“42-7等于35,我是这样想的:42是6个7,6个7减7等于5个7,5个7就是35。”太棒了,把我要说的方法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全表达出来了。能够这样想,真棒!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不能太高,能说得这样头头是道,能够结合7的乘法口诀思考减法 ,把退位减法口算转化成7的乘法口诀进行思考,思维上升了一个台阶,欣慰!
2.“极限思想”留了根
三个不等式的答案不唯一,很开放,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怎么办?放手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绽放自我风采。做完后,教师设问:在□>□中,左边方框中的数,可以随便填吗?有学生觉得可以,有学生认为最好填100以内的,因为我们学到100以内的数,最大可填100,最小可填1;右边方框中的数最大可填99,最小可填0。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多,可填的数也增多,而且不仅仅是整数,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答案,相应的也有不同的最大及最小,极限思想稍稍渗透,留下了根。
3.“变与不变思想”冒了泡
这是在熟练口算退位减法以及发现减法表里斜行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要经历算式到得数、得数到算式的思考过程,思维有点发散。在处理此题时,还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先各自思考完成在书本上,交流时呈现板书,由上而下的板书,有顺序的板书,及时表扬有序思考填写的学生。而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们通过观察,能发现从上往下看,被减数依次少1,减数也依次少1,差不变都是6;从下往上看,被减数依次多1,减数也依次多1,差不变都是6。有序的板书、观察、思考,是学生
感悟到了不管被减数、减数怎样变化,只要差是5的算式都是可以的,答案不唯一,答案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多。
教材编排的题组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还有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交流的空间,在思考、交流中生长数学思想的力量,感受思维脉搏的跳动。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每个题组的意图,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目标,整体设计,借鉴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提高习题教学的实效。
[摘 要] 所谓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教师结合教材编排的题组,准确定位,适度比较,渗透思想,枯燥的计算也可精彩纷呈,魅力无限。
[关键词] 题组 题组教学 计算
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题组教学?下面结合我的课堂谈一些实践及思考。
一、准确定位,不可“随意丢弃”
数学教材上的每个习题每一例题、每一习题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好每一个不起眼的题组。
1. 只是巩固新知,也行
在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中,对于教材上编排的这一题组(见上图),我做了如下尝试 。在第一个班上上课时把它直接抛弃,没有用。在第二个班上上课时用纸条做成了图中的形式,照要求移动卡片,算出上下两个数的积。安静的、枯燥的数学计算课堂,因卡片的移动而活跃了,一个个都很投入,边说算式边算积,学习氛围相当浓。
2. 就为提高速度,也好
类似上面的习题,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上随处可见,询问过部分老师,这样的习题怎样处理?很多老师都说,就让学生自己做啰。我认为这样的习题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绝佳机会。结合题量的多少,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口算(由一分钟3~4题到一分钟5~6过渡)。如上题一般会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进行各自口算,直接把得数写在书上。由于每位学生的基础水平是不一样的,口算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会一分钟提示一下学生,以便学生自我评价口算速度及口算水平。
3.试着培养习惯,也妙
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些,各种学习习惯都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和不断引导。在完成上面的口算时,部分学生速度非常快,或许一分钟内就能完成,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检查是一个要求,把字写规范写漂亮是一要求,想想口算时发现的问题也是一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适度比较,不要“一算而过”
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掌握进位加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加法更加困难。在教学时,我对教材上编排的题组十分重视,没有让学生们一算而过,而是结合每一题组的特点,引导学生边算边比较,沟通不同题目之间的联系,使笔算加法的知识清晰、明了。
1.同中求异
这组题是由三个竖式计算组成的,学生只要直接在竖式上计算就可。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计算。在讲评时关注板演学生的书写格式,力求规范、美观;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求用规范的语言说清楚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关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比较三个竖式在计算中的不同。第一题是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第二题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第三题是百位相加满十向千位进一,进一步明确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2.异中求同
这是一组对比练习的题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加深对加法验算方法的理解,我采用先比较感悟再进行计算验证、总结的方法教学。先一组一组依次呈现,引导学生说说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再分小组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进行交流总结。交流时一引导学生说说每组题目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如第二组两位数加三位数,数位对齐的书写技巧,第三组百位相加满十向千位进一,加号的书写位置,百位相加得10 ,和的百位写0,在千位上写1。二引导学生力求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感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学习加法交换律做准备。
3. 以旧引新
428+172是三位数加三位数,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连续进位;94+707是两位数加三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也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连续进位,和是中间有零的三位数;546+215是三位数加三位数,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进位加法;857+319是三位数加三位数,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不满十,百位相加满十向千位进一的不连续进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位进位。隔位进位的加法,教材在编排时没有用例题出现,只是在练习中带出。翻阅教参,对这知识没有具体说明及教学建议,是因为不重要吗?肯定不是!是因为简单吗?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可看出,不是!哪是因为什么呢?进位加法教材编排了例4,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编排了例5,隔位进位加法处在这两者之间,涉及的知识不新不旧,兼而有之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有能力解决,试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吧!
在完成这个题组时,我们没有一算而过。在学生各自完成后,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找出了四题之间的联系,明确了四题之间的不同,点出了第四题也是进位加法,是隔位的进位加法。学生在计算时兴趣一般,可在分析比较时很兴奋,比得清楚,说得到位。
三、渗透思想,不可“为了教而教”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教学,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缺席。
1.“转化思想”露了脸
初看,这只是二年级数学教材众多习题中的一组题,9个口算中7个是除法,1个加法,1个减法,学了表内除法后,学生很容易进行正确口算。再看,你会发现每个算式都与7有关,7个除法算式都与7的表内除法有关,1个加法算式与1个减法算式也都与7有关。学生看了、做了这组题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学生完成后,我追问:算着算着发现什么?
一学生马上说这些算式都与7有关。很好,没有只顾着计算,还会分析算式的特点了。另一学生说题中不但有除法,还有加法与减法。也不错,看题目很细心。还有学生说:“42-7等于35,我是这样想的:42是6个7,6个7减7等于5个7,5个7就是35。”太棒了,把我要说的方法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全表达出来了。能够这样想,真棒!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不能太高,能说得这样头头是道,能够结合7的乘法口诀思考减法 ,把退位减法口算转化成7的乘法口诀进行思考,思维上升了一个台阶,欣慰!
2.“极限思想”留了根
三个不等式的答案不唯一,很开放,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怎么办?放手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绽放自我风采。做完后,教师设问:在□>□中,左边方框中的数,可以随便填吗?有学生觉得可以,有学生认为最好填100以内的,因为我们学到100以内的数,最大可填100,最小可填1;右边方框中的数最大可填99,最小可填0。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多,可填的数也增多,而且不仅仅是整数,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答案,相应的也有不同的最大及最小,极限思想稍稍渗透,留下了根。
3.“变与不变思想”冒了泡
这是在熟练口算退位减法以及发现减法表里斜行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要经历算式到得数、得数到算式的思考过程,思维有点发散。在处理此题时,还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先各自思考完成在书本上,交流时呈现板书,由上而下的板书,有顺序的板书,及时表扬有序思考填写的学生。而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们通过观察,能发现从上往下看,被减数依次少1,减数也依次少1,差不变都是6;从下往上看,被减数依次多1,减数也依次多1,差不变都是6。有序的板书、观察、思考,是学生
感悟到了不管被减数、减数怎样变化,只要差是5的算式都是可以的,答案不唯一,答案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多。
教材编排的题组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还有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交流的空间,在思考、交流中生长数学思想的力量,感受思维脉搏的跳动。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每个题组的意图,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目标,整体设计,借鉴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提高习题教学的实效。
[摘 要] 所谓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教师结合教材编排的题组,准确定位,适度比较,渗透思想,枯燥的计算也可精彩纷呈,魅力无限。
[关键词] 题组 题组教学 计算
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题组教学?下面结合我的课堂谈一些实践及思考。
一、准确定位,不可“随意丢弃”
数学教材上的每个习题每一例题、每一习题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好每一个不起眼的题组。
1. 只是巩固新知,也行
在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中,对于教材上编排的这一题组(见上图),我做了如下尝试 。在第一个班上上课时把它直接抛弃,没有用。在第二个班上上课时用纸条做成了图中的形式,照要求移动卡片,算出上下两个数的积。安静的、枯燥的数学计算课堂,因卡片的移动而活跃了,一个个都很投入,边说算式边算积,学习氛围相当浓。
2. 就为提高速度,也好
类似上面的习题,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上随处可见,询问过部分老师,这样的习题怎样处理?很多老师都说,就让学生自己做啰。我认为这样的习题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绝佳机会。结合题量的多少,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口算(由一分钟3~4题到一分钟5~6过渡)。如上题一般会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进行各自口算,直接把得数写在书上。由于每位学生的基础水平是不一样的,口算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会一分钟提示一下学生,以便学生自我评价口算速度及口算水平。
3.试着培养习惯,也妙
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些,各种学习习惯都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和不断引导。在完成上面的口算时,部分学生速度非常快,或许一分钟内就能完成,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检查是一个要求,把字写规范写漂亮是一要求,想想口算时发现的问题也是一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适度比较,不要“一算而过”
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掌握进位加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加法更加困难。在教学时,我对教材上编排的题组十分重视,没有让学生们一算而过,而是结合每一题组的特点,引导学生边算边比较,沟通不同题目之间的联系,使笔算加法的知识清晰、明了。
1.同中求异
这组题是由三个竖式计算组成的,学生只要直接在竖式上计算就可。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计算。在讲评时关注板演学生的书写格式,力求规范、美观;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求用规范的语言说清楚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关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比较三个竖式在计算中的不同。第一题是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第二题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第三题是百位相加满十向千位进一,进一步明确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2.异中求同
这是一组对比练习的题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加深对加法验算方法的理解,我采用先比较感悟再进行计算验证、总结的方法教学。先一组一组依次呈现,引导学生说说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再分小组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进行交流总结。交流时一引导学生说说每组题目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如第二组两位数加三位数,数位对齐的书写技巧,第三组百位相加满十向千位进一,加号的书写位置,百位相加得10 ,和的百位写0,在千位上写1。二引导学生力求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感悟——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学习加法交换律做准备。
3. 以旧引新
428+172是三位数加三位数,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连续进位;94+707是两位数加三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也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的连续进位,和是中间有零的三位数;546+215是三位数加三位数,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进位加法;857+319是三位数加三位数,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不满十,百位相加满十向千位进一的不连续进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位进位。隔位进位的加法,教材在编排时没有用例题出现,只是在练习中带出。翻阅教参,对这知识没有具体说明及教学建议,是因为不重要吗?肯定不是!是因为简单吗?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可看出,不是!哪是因为什么呢?进位加法教材编排了例4,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编排了例5,隔位进位加法处在这两者之间,涉及的知识不新不旧,兼而有之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有能力解决,试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吧!
在完成这个题组时,我们没有一算而过。在学生各自完成后,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找出了四题之间的联系,明确了四题之间的不同,点出了第四题也是进位加法,是隔位的进位加法。学生在计算时兴趣一般,可在分析比较时很兴奋,比得清楚,说得到位。
三、渗透思想,不可“为了教而教”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教学,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缺席。
1.“转化思想”露了脸
初看,这只是二年级数学教材众多习题中的一组题,9个口算中7个是除法,1个加法,1个减法,学了表内除法后,学生很容易进行正确口算。再看,你会发现每个算式都与7有关,7个除法算式都与7的表内除法有关,1个加法算式与1个减法算式也都与7有关。学生看了、做了这组题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学生完成后,我追问:算着算着发现什么?
一学生马上说这些算式都与7有关。很好,没有只顾着计算,还会分析算式的特点了。另一学生说题中不但有除法,还有加法与减法。也不错,看题目很细心。还有学生说:“42-7等于35,我是这样想的:42是6个7,6个7减7等于5个7,5个7就是35。”太棒了,把我要说的方法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全表达出来了。能够这样想,真棒!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不能太高,能说得这样头头是道,能够结合7的乘法口诀思考减法 ,把退位减法口算转化成7的乘法口诀进行思考,思维上升了一个台阶,欣慰!
2.“极限思想”留了根
三个不等式的答案不唯一,很开放,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怎么办?放手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绽放自我风采。做完后,教师设问:在□>□中,左边方框中的数,可以随便填吗?有学生觉得可以,有学生认为最好填100以内的,因为我们学到100以内的数,最大可填100,最小可填1;右边方框中的数最大可填99,最小可填0。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多,可填的数也增多,而且不仅仅是整数,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答案,相应的也有不同的最大及最小,极限思想稍稍渗透,留下了根。
3.“变与不变思想”冒了泡
这是在熟练口算退位减法以及发现减法表里斜行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要经历算式到得数、得数到算式的思考过程,思维有点发散。在处理此题时,还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先各自思考完成在书本上,交流时呈现板书,由上而下的板书,有顺序的板书,及时表扬有序思考填写的学生。而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们通过观察,能发现从上往下看,被减数依次少1,减数也依次少1,差不变都是6;从下往上看,被减数依次多1,减数也依次多1,差不变都是6。有序的板书、观察、思考,是学生
感悟到了不管被减数、减数怎样变化,只要差是5的算式都是可以的,答案不唯一,答案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多。
教材编排的题组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还有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交流的空间,在思考、交流中生长数学思想的力量,感受思维脉搏的跳动。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每个题组的意图,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目标,整体设计,借鉴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提高习题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