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京
[摘 要] 在情境化测评模式的背景下,本文通过一节复习研讨会公开课反思了传统复习教学模式的欠缺,探讨了高三政治复习课模式的新思路,即设置问题引领课堂,创设链式情境复习知识点,逐步建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课堂动态生成。同时结合教学实例分析和总结提高政治教学与复习的实效性和有效路径。
[关键词] 情境化测评模式 政治复习 有效路径 动态生成
一、情境化测评模式提出的背景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试题分析编写组在对2013年高考政治学科(江苏卷)的试卷总体分析时,指出2013年高考政治试卷(江苏卷)有六大特点,其中第四点是强化情境化测评模式。
情境化测评模式是测评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为防止和克服高考中的“死记硬背”、“猜题押题”,使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和能力,试卷采用情境化测试模式,力求在新情境中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与迁移能力。试卷把抽象理论知识的考查融入基于具体情境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学科特点与原则,也使试卷充满了时代和人文气息。
二、情境化测评模式下的出题路径
在试题情境的设置中,试卷立足考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引导考生拓宽视野、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避免对“生活”的片面和狭隘的理解。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为考生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和心理准备。试题所选择的情境材料全面广泛,科技与人文、思辨与实证、宏观与微观、图表与漫画等多种情境素材的运用,既丰富了试卷的考查内容,又活跃了试卷的呈现方式。在情境化试题设计过程中,试卷提高了选择题题干与选项、主观题材料与设问及答案的关联度,避免情境材料可有可无的状况。考生必须在新情境中重构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准确认识、分析、评价这些现实问题并提出对策。离开情境材料,选择正确选项的确定与主观题答案的合理性都不复存在。
三、情境化测评模式下的应对策略
情境化测评模式为考生搭建了一个公平测试能力的平台,当考生面对一个个全新的问题情境,“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不会用、“猜题押题”的应考方式不管用,“生搬硬套”的签题方式不好用,考生真实能力和水平得到充分展现。应对情境化测评模式,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套路”可循。正确的“路径”和“思路”是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努力培养考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到,切实提高理解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尽快实现由单纯的“传授”型、“灌输”型向“体验”型、“实践”型的转变,让“情境化教学”真正的走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只有通过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四、情境化测评模式下教学实例分析与思考
在上学期的无锡市高三复习研讨会议上,笔者开设了一堂关于《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轮复习公开课。与会的领导和老师结合情境化测评模式帮助笔者做了一些分析与思考。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先入为主
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主要是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或者复习课做好心理准备,为学生的学习选准切入点。导入中,我们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情景或来一段充满激情的讲演,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从新旧课的联系入手,从复习旧知识中,过渡到复习新知识课,为学生复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无论哪种形式,都应把学生的情绪调到最佳状态,为新知识的复习做好积极的准备。
[教学片段1]
(ppt呈现)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聚焦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
(师)今天我们一起交流的话题是“改革,为了我们希望的生活”说到改革你会想到什么?
(生)……
(师)的确,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读懂中国改革、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教学分析1]本堂课的复习教学知识点主要内容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等。这些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离的较远,所以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改革,为了我们希望的生活”而导入,应该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把学生的情绪调到最佳状态的要求,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都比较饱满。
2.合作探究──共同感悟
这是情境化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参考教材内容精心组织学生情境,即以实现教学内容为目标,以情境为载体,将内容的呈现与展开情境融为一体,也就是真正实现“内容情境化,情境内容化”。让学生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中,开展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沟通中,在切身的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正确”答案、“规范”形式去限制学生,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灵活解开学生的“盲点”,去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片段2]
(ppt呈现)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之----改革的缘由?
(ppt呈现)面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师)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哲学依据。
(生)……
(ppt呈现)近年来,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成为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师)结合材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说明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
(生)……
(ppt呈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师)根据材料,请你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生)……
[教学分析2]在高三的复习中,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型、“灌输”型提问,学生会觉得课堂没有新鲜感、课堂就是“死记硬背”,答题就是“生搬硬套”。而在这样的情境化过程中将知识点的呈现与展开情境融为一体,也就是真正实现“内容情境化,情境内容化”。高考也正在新情境中重构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准确认识、分析、评价这些现实问题并提出对策。
3.体系构建──合作生成
这是对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情境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教材的回归。“明理”环节紧承“体验”环节,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互相推进。教材没有枯燥的理论,知识体系也不甚明显,但每个情境后面都以情景交融的对话,用人性化的语言,阐述了一定的观念。这些观念来自于学生的体验,但又高于学生的体验。文本的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帮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观念、提高行为动机。
[教学片段3]
(师)刚才我们通过聚焦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读懂了中国改革的逻辑之----改革的缘由、本义、主体、展望。又运用了所学知识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
(ppt呈现)(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
(3)根据材料,请你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4)请你谈谈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的性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从社会历史的主体角度谈谈为什么改革创新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
(6)结合材料,请你分析如何使改革持续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7)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角度,谈谈 “梦想”的实现历程。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回顾刚才分析的问题,找到本课的高考考点。
(生)……
(ppt呈现)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高考考点的展示
(ppt呈现)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高考考点的误区
(ppt呈现)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高考考点的拓展
[教学分析3]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做到了对情境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教材的回归。帮学生建构了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确高三复习最重要的是实效,而实效的根基在于知识与能力并举。有了知识点才能解读信息,有了知识点才能运用知识,有了知识点才能阐释事物,有了知识点才能探索问题,有了知识点才能获得成绩。
4.过程完善──殊途同归
结合学科特点,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借鉴先进学校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初步设想形成以七个步骤为基准的情境化测评模式下高三政治复习的有效路径图。具体如下
(1)情景:选取社会热点或学生关注点,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点为情景。情景素材可以来自各地试卷的材料;也可以自己组织材料。
(2)提取:让学生提取和解读情景(材料)信息,主要要理清材料的层次,把握材料的核心。
(3)联想:根据材料信息,围绕核心展开联想。意在复习、巩固教材基础知识,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对其中学生不熟内容要及时补救,及时巩固。
(4)筛选:根据设问要求筛选相关知识。(建议设问尽量打破常规,因为大家都能想到的设问,命题者往往会回避。)
(5)整合:根据设问从不同角度对筛选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以便形成思路清晰的答案,而不是杂乱无章或同一角度不断重复的答案,同时避免出现观点与材料“两层皮”现象。
(6)迁移:采用不同的设问方式进行迁移(以应对陌生问法),也可对同类问题归类迁移延伸(以应对类似情景或内容)。
(7)拓展:对同一材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拓展:不同主体、不同范围、不同对象或不同方向(以一例带多题,以一题带一片)。该部分也可以用客观题形式呈现,重在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角度。
在实施上述7个步骤中,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取、想、说、选、合和反思的权利还给学生。千万要避免从知识到知识,老师一讲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包办代替”的课堂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兴趣和能力的,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的。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我们一起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吧!愿每一位政治老师都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使我们的课堂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弥漫着生命的气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文杰.思想政治课堂中情境化教学例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3] 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