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妹芳
[摘 要] 朗读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和掌握语言的规律,能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随意性很大,学生的朗读水平几乎都处于简单模仿、自然发展状态,除了老师经常提及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泛化的要求外,对于朗读学生几乎一无所知。本文以《台湾的蝴蝶谷》的三次磨课为例说明朗读需要知识、语境,作为语文老师要精心指导学生的朗读,让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让朗读教学清晰起来。
[关键词] 朗读教学 朗读的知识 语境
古语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的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和掌握语言的规律,能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朗读一直是备受语文教师青睐的教学手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但是,朗读运用的频率高,并不等于效果好。很多时候,朗读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学生的朗读水平几乎都处于简单模仿、自然发展状态,除了老师经常提及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泛化的要求外,对于朗读,学生几乎一无所知。事实上,很多语文老师自己对于朗读教学的知识也是知之甚少的,所以也不会有意识地、有目标地、有序列地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笔者认为朗读需要知识、语境,作为语文老师要精心指导学生的朗读,让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让朗读教学清晰起来。
一、朗读,也需要教知识
1.第一次教学设计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通过“飞过、穿过、越过、赶到”等表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把蝴蝶们赶到山谷聚会的情景描写得生动、形象,适合指导学生朗读。于是我对这句话进行了以下的朗读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 教学程序:
*学生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指名朗读句子。
*说说你读了句子后有什么感受?交流体会。
*有感情朗读句子。
2.课堂情境描述
我先提出朗读的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于是学生便开始大声地自由朗读起来。接着我便邀请几位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进行成果展示。最好的一位同学读得很流利,一般的学生对于“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不会短句,在“的”字后面有了不该有的停顿,有一位学生更是疙疙瘩瘩,读不准,也没读通顺。于是,我再叫了几位同学,情况还是不理想。没办法,我只好进行示范朗读,在我一句一句带着读以后,大部分同学终于能读通顺了。第二个步骤,说说读了这句话之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蝴蝶飞得很辛苦,有的说蝴蝶飞得很远很累,有的说蝴蝶们飞得很快乐,终于到点子上了,我高兴地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感情朗读,把蝴蝶的快乐读出来。于是,学生开始摇头晃脑地朗读起来,看起来很快乐的样子。在练读的基础上,再请了一些学生进行展示,似乎有点感情朗读的味道,但是总觉得少了点学生的真情实感,有的是牵强附会。
3.教学反思
从这次朗读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效果来看,显然是失败的。为什么会失败呢?原因在哪呢?我们研究小组的老师们在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后得出结论:朗读的指导没有到位,缺少具体的方法指导。虽然我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运用了教师范读这一方法,但是显然由于方法过于单一,存在着耗时长,效率低,学生兴趣不浓等弊端。那么朗读指导还有哪些方法呢?大家进行了思考和讨论之后,觉得正确的停顿、重音的落实是低年级朗读最基本的方法,可以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后,能形成朗读的能力。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的设计。
二、朗读,也需要教技巧
1.第二次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初步感受几种朗读的方法和知识。
● 教学程序:
*叠加词语,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飞过花丛
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要求:每一组词或短语,逐一进行自由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评价朗读,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朗读句子要看清标点符号,根据标点符号进行正确停顿。
遇到长句子,要先把其中的词语分别读熟,然后连起来读流利。
长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来适当停顿,但不能换气。
句子中关键的词语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这叫重音。
*说说读了句子后的体会?交流体会。
*有感情朗读。
2.课堂情境描述
上课伊始,我先将第一个短语呈现,然后逐步叠加,最后完整地呈现全句。学生在一步一步地进行短语叠加的朗读过程中,学得兴致勃勃,一会儿功夫,他们就顺利地把长句子正确、流利地读下来了。接着在展示朗读环节中,我将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谈朗读句子后的感受,这一环节学生说得还是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感受到蝴蝶的快乐、急切的心情,尤其是急切的心情体会不到。因此最后一个环节的感情朗读效果并不理想,尽管我一再提示、反复示范,但是感情总是到不了位,学生的感情始终游离在课文之外。
3.教学反思
这次朗读教学因为有了具体的方法的指导,学生能很顺利地把长句子正确、读流利,并且在练读的过程中初步接触了一些基本的朗读的知识和方法。效果是明显的。但是感情朗读却与第一次一样,始终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蝴蝶的快乐和急切的心情,从实际的朗读效果中听得出来,学生的朗读除了简单模仿老师的
语气之外,并没有自己真切的感受。我们研究小组对于这个现象,又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地讨论,发现要让学生感情到位,需要学生有真切的感受,真切的感受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如果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蝴蝶的心情,也许能真正实现感情朗读这一目标。第三个教学设计又产生了。
三、朗读,还需要语境参与,入情入境
1.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同上)
●教学程序:
*叠加词语,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同上)
*评价朗读,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同上)
*抓住关键词语感悟、想象,感情朗读
“聚会”:小朋友参加过聚会吗?比如生日聚会……参加聚会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交流感受。
是啊,参加聚会是多么令人开心啊,小蝴蝶们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看他们出发了,谁来读一读,试着把他们的心情也读出来。
*指名学生朗读,边读边提示:
“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 :提示飞快点啊,不然要迟到了。学生停顿短一些,读得节奏快一点。
一群群:蝴蝶多吗?
色彩斑斓:蝴蝶美吗?
“聚会”:小蝴蝶们快乐吗?
*指名再读。
2.课堂情境描述
这一次的教学,第一、二个环节与前一次的教学效果一样好,在第三个环节中,学生谈到“聚会”会时,都眉飞色舞,有的说:“我参加过同学的生日聚会,小朋友很多,我们一起唱生日歌,吃蛋糕,做游戏,很开心。”有的说:“我们学校开运动会,很热闹,也很开心。”……我顺势引导:“是啊,小蝴蝶们也要去参加聚会了,心情也很高兴,看,他们出发了。谁来读一读,把他们的心情读出来。”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然后指名朗读。在读的时候,我边听边插话,读到“一群群”这个词时,我插话道:“蝴蝶多吗?”学生马上领悟到,要把这个词语重读,读到“色彩斑斓”时,我又插话道:“蝴蝶美吗?”很多学生说:“美。”“有多美?”我追问。“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有的翅膀上有花纹,有的翅膀上有斑点。”学生回答。我继续追问:“该怎么读好这个词语呢?”学生又心领神会,读得很有感觉。当学生读到:“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时,我又插话道:“小蝴蝶啊,赶紧飞,别错过了聚会啊!”学生立刻加快了节奏。我又请了几位层次不同的学生,结果都读得很有味道。
3.教学反思
从第三次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来看,无疑是成功的,在第二次学习朗读方法和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抓住关键词语“聚会”感悟和想象,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然后又通过老师的一系列语言创设了蝴蝶赶去山谷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只赶去参加聚会的蝴蝶,那种快乐的、急切的心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生入情入境地把这句话有滋有味地读好了。可见,感情朗读需要方法,同样也需要语境,离开语境的朗读有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能是牵强附会,没有真情实感,也就达不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四、研磨总结
本次磨课的重点是朗读教学,选择的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新课标》中对低年级的朗读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这个目标的解读,显然不能只停留在“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比较泛化的词语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这三个泛化的目标具体化。什么叫正确?除了不读错字,还有不添字,不漏字的要求。什么叫“流利”?除了把句子读熟,还有正确的停顿、长句的断句。什么叫有感情?就是要在正确的理解基础上,落实重音、读出节奏,把文中蕴含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如何达到以上朗读的目标,那就是朗读知识和方法的问题。
这三次磨课,就是针对朗读的知识和方法做了一次研究和探讨。朗读需要专业的知识,不能仅仅依托老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和经验来指导,一定要有科学、专业知识的指导,例如停顿、重音、节奏等的运用,运用朗读的知识,来指导学生的朗读,使朗读教学更清晰。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因为运用了朗读的知识,所以较之第一次的朗读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可见,明确的方法的指导有助于学生的朗读训练。如果坚持训练,一定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朗读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感情朗读需要具体的语境,脱离具体的语境的感情朗读缺乏学生真情实感的参与,只能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第三次的教学设计因为抓住了”聚会”一词,并联系“一群群、色彩斑斓、飞过、穿过、越过、赶到”等词语来感悟、来想象,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蝴蝶的心情是急切而快乐的,比起第二次的泛化的设计更具体,更具情境感,所以第三次的设计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朗读效果就非常明显。
虽然是低年级的朗读训练,但是朗读的要求在新课标中贯穿始终,且不断提高,而朗读的知识、方法也不仅仅局限在这次研究提到的几个点,随着年级的升高,还有更多的知识与方法需要参与到朗读教学中去。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坚持将朗读进行到底,并且一定要力图使朗读教学更清晰,让学生有法可依,形成语感,提高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