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2014年4月11日,南通市港闸区教研室借坐唐闸中学开展了“课改会课研讨活动”,市局多位局长、主任及教科研中心的几位专家莅临指导,我也有幸参与其中,上了一堂“写作引导课”。虽时隔多日,但这堂课留给我的思考却是持久的。
我们都不难发现,学生尽管已经升到了初二,可对写作的激情仍然不高,有的还怀有厌恶甚至恐惧心理,而帮助学生勇敢地走出泥潭,积极地袒露内心,自然地进入写作佳境,正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这堂写作引导课,目的就在于以三“范”为引领,助推学生写作动力。
一、以名作为“典范”,启发学生写作灵感
谁都知道,写作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而学生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使他们几乎失去了对周围人、事、物的观察兴趣,即使是对身边人的关心呵护,也早已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其大脑仓库中的储存材料真是少得可怜,每逢写作只得“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实在不行只得“翻书参考”或者干脆“上网借鉴”,如此一来,我们老师所看到的作文也就难免会有“大同小异”“似曾相识”之感了。
如何启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我觉得名家名作该是较好的“典范”。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认为:写作以不矫揉造作和真实而为人所乐于读。八上教科书中朱自清的《背影》当属此类。这篇叙事散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详略得当,特别是采用“截取法”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那细腻的笔法、质朴的语言、浓郁的真情,给无数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画面中父亲那肥胖的身形、蹒跚的步履、爱子的深情,在那样特殊的背景之下着实感人肺腑,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知画面,体会情感;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回忆,“自己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画面吗?”比如“爷爷的拐杖”“奶奶的眼镜”“爸爸的皱纹”“妈妈的手”等等,“有过让你心灵震颤的那一瞬间吗?”这样,带着学生逐步走进内心深处,去触碰那些细微的、真实的、闪光的“点”,抓住这些“点”带出“面”、形成“文”。一位作家说得好:只有动情写作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的确,学生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捕捉写作的灵感,拓宽写作的思路,写出真正让读者动情的文章来。更重要的是,从这点出发,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细致观察,学会用心体会,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写作储存大量的素材。
二、以师作为“垂范”,点燃学生写作欲望
一直以来,写作都是老师布置题目学生练习写作,老师批改后进行讲评,常常会指出习作中这样那样的不足让学生去注意去改正。看上去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认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任何一点指责或命令的强硬态度,都会让学生不服甚至反感。所以我们该换位思考一下,学生是否会在心里嘀咕着:“你说我这个不对那个不行的,那你写一篇出来瞧瞧呀!”“光说不练假把式,你做起来说不定还不如我呢!”不是吗?我们有多少教师能够蹲下来与学生倾心而谈的呢?又有多少教师愿意放下架子和学生同呼吸共患难的呢?教师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只会拉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他们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怎么可能心悦诚服地去认真完成呢?其结果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糊糊差事罢了。久而久之,教师看到的学生习作越发枯燥干涩,批改作文便成了语文老师最最头疼的事情,更可悲的还在于,这样的作文看多了,连自己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下降了。
如何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我觉得教师的适当“垂范”必不可少。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原本就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倘若能在合适的时候“下水”试探一下深浅,体会一下“水温”,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当初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背影》特写镜头之后,就尝试着写了一篇《父亲的车铃声》,题目与开头有模仿,语言的朴实无华、情感的细腻真挚也有模仿,中间以时间为序回忆父亲的车铃声在不同时段所饱含的“喜怒哀乐”。一篇短文读完,一堂鸦雀无声,有人低下了头,有人红了眼圈儿……我明白,学生们都被深深感染而沉浸其中了,此时让他们再拿起手中的笔去描绘记忆中的画面、去抒发内心里的情感应该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果不其然,此举大大点燃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大家埋头奋笔疾书,不多久就出现了一段段精彩的文字,有“爸爸的皮鞋声”、“妈妈的眼神儿”等等,一幅幅感人画面跃然纸上,一腔腔浓烈真情喷涌而出,正如作家福楼拜所言“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学生江倩倩后来发表在《南通教育》报上的那篇习作《爸爸的脚》就是这样酝酿而成的。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时间写,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愿意去写,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写得好,更不是所有的老师能够持之以恒。诚然,我们教师是忙碌的辛苦的,但忙碌辛苦却又为何?最终还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能力。既如此,何不偶尔地“垂范”一下呢?要让学生们明白:写作不是完成任务,更不是经历痛苦,而是享受幸福,享受成功的快乐过程;要让学生们懂得:好作文不是硬挤拼凑出来的,而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诉之于笔端的情感结晶。所谓身教胜过言传,教师适时适当的“垂范”,比单纯的指点说教不知要强多少倍呢!
三、以生作为“示范”,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肯定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他认为名家的名篇名作虽印在书上却犹如远在天边,教师的“下水作文”虽近在眼前却似乎也高不可攀。总之一句话:对自己写作毫无信心。这也难怪,学生能力有限,知识水平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想写出好文章来实属不易。但我们绝不能就此放弃,绝不能让他丧失了写作的信心。
如何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教师一方面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从名作中掌握写作的技巧,从师作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教师用学生的成功之作来做“示范”也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同是学生起点,又是身边熟悉之人,所以他们的成功最有说服力,最有影响力,当然也最具激发性。从他们的身上,最容易获得尝试的动力,增强写作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对这类学生,教师还要戴上放大镜去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使之不断树立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以上方法可以有效贯穿于平时的作文教学之中,倘若设计在一堂课中,则显得有些匆忙,给人仓促之感,况且学生的练习时间也受到限制,难出成果。此外,教师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引导的材料与手段并适当介绍相关背景等,力求让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最小化,让例子的示范性最强化,让助推写作的动力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