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芳
[摘 要] 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课程改革地开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正在重组重塑自己的观念系统,重构重建自己的行为系统,语文教育为了能够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改革。然而,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基点在课堂。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进步,新课程理念就无法落到实处。针对这场改革就新课程导引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的理念和新课程导引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的思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求能促进小学语文新课堂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 语文课堂 形式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课堂教学也由以往的老师“唱主角”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转变意味着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既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课堂。于是新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然而,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热烈追求课改的形式,而没有冷静地深入探究课改的精髓,致使在教学中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商榷。在此,笔者想就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重“读”不重“悟”的“读中感悟”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之一,于是在有些教师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琅琅的读书声充斥整个课堂,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厌其烦地读课文,教师以为只要这样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为这样就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以为学生只要多读就一定能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却不知如果学生是有口无心的“读”,又怎能读出真情?对文本的理解又有什么意义?整堂课都是学生读书,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率太低。笔者认为,读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旧书不厌百回读。但有些东西不是光靠读就能读出来的,更需要教者的点拨和启发,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就让学生一味地读、翻来覆去地读、变换方式读,以求所有问题都在读中自行处理和解决。这个办法实际上并非适合所有类型的课文,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就更是行不通了,试想,如果一切问题学生都能在读中自行解决,我们教师不是失去存在的价值了吗?那还需要老师干什么呢?教改中,许多教师由于不同程度受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有读无导,有读无悟,陷入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偏离了“熟读精思”的阅读规律。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者不应只重视学生的“读”,更应启发和诱导学生在“读”中“悟”,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体验,学生才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重“闹”不重“质”的“合作交流”
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并积极推广,是因其具有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创造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环境,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以及形成学生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各语文教师的教改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从表面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与传统教学观下的课堂确实大不一样。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开始,前排的同学“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甚至因为分工不明确还没有进入正题。一两分钟后,老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发言的学生说的是自己的主张、意见,而并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还未进入正题的学生就更加茫然了。试想:这样的小组学习其功效如何呢?能起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吗?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呢?作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呢?怎样让合作学习更有质量呢?笔者认为:1、建立规则、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也就是说在讨论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才能达到全员参与,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内涵。2、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保证。讨论前,要指导他们认真读书,做到“三看一查一发现”,查检生字难词。要求边阅读边动笔,在课本上根据自己阅读情况圈、点、批、划,还可以把想法的要点写下来。3、学会倾听和表述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理解。4、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关键。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讲述中合作者之间的互助可以解决语言障碍,朗读中互助可以使读更美。来自同伴的互助与支持比来自老师的更有效。
三、“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由”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于是我们看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活”了,课堂也“乱”了。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了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变得人声鼎沸。甚至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全然不顾老师和同学,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而老师却不敢再用课堂纪律去约束学生,生怕被认为违背了新课程理念,被扣上“不民主”的帽子,只能对此“忍气吞声”“视而不见”。其实,这是对新课标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自主学习”的误解。小学生他们不管从心智上还是身体上的发育都还没有达到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能够拥有良好的自律能力一直来控制自己,所以我们在进行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给他们恰当的引导。学生自主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更不能演化成放纵。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其经验、感悟和体验都是有限的,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必要的讲授、点拨、提问和指导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做到放开、放胆而不放任,自主、自由而不自流呢?这是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不可回避而又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要把握“自主”与“自流”、“放开”与“放任”的界限,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中的调控。为此,首先要实施目标导向。自主学习中的目标导向,就是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探究。这里的教学目标既包括预设的目标,也包括生成的目标。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王国,他们的探究心性容易持续地逗留在那里,就像小孩子上街,呆在游乐场里不想走一样。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探究场景中是不是掉队或迷路。但如果因为害怕出现这种情况而完全不让学生紧跟着自己的方向,又容易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把握好其中的度。其次是实行程序控制。自主学习的目标达成需要一个过程,语文学习有自身的学习规律,在实行过程中既要根据这些规律安排学习程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学习和探索,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超越和调整。第三要实行灵活调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相对一致的学习方式,而且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这是教师相信学生的重要表现,更是心灵上的默契;不仅是表面上的依存,更是实质上的互信。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教师能正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在活动中所具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并从中看到课堂教学的生长点,使它成为一堂充分生成的课,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气和人性。因此,如何捕捉教育契机,形成有效的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教学形式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