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肾积水61例临床体会

2014-10-27 06:14胡小保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超声

胡小保

【摘 要】 目的:探讨梗阻性肾积水患者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梗阻性肾积水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手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并开展分析。结果:经手术后肾脏穿刺成功共59例,成功率为96.72%,术后肾功能相关指标检验情况明显好于术前,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主要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结论:针对梗阻性肾积水患者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梗阻症状,促进肾功能恢复。

【关键词】 梗阻性肾积水;经皮肾穿刺造瘘术;超声

【中图分类号】R69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70-01

梗阻性肾积水主要因输尿管梗阻所引发,患者逐渐出现肾功能障碍等表现,严重者还会引发肾积脓与肾衰竭[1],临床治疗主要以透析或急诊手术作为主要方案。研究表明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可明确清除梗阻缓解肾功能障碍,并且具有微创、及时等优势[2]。本次研究通过对61例患者开展该项手术,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1例梗阻性肾积水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均经超声或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37例,女性24例,年龄24~68岁,平均(41.8±5.7)岁,轻度积水8例,中重度积水53例。发病原因中输尿管结石者40例,手术后引发输尿管狭窄者19例,输尿管口过高者2例。所有样本均存在尿痛、尿急、腰腹部酸痛等临床表现,其中49例样本伴随发热症状,17例合并伴有肾功能不全。

1.2 治疗方法 样本均首先采取常规支持治疗与抗感染治疗,然后给予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取俯卧位,应用超声设备对患者开展扫描,范围包括肾盂与输尿管移行部位。准确判断肾脏形态与大小,确定有无扩张表现,记录肾实质的厚度与回声状况,并观察内部血流动力情况。在患者的肩胛与腋后选取穿刺点,存在二期手术指征的患者给予保留通道。采用垫枕抬高患者的腹部,减少肾脏游离度,常规开展消毒铺巾措施后在穿刺导架的引导下进行穿刺,以超声表现作为依据判定穿刺针的有效位置,针尖探入肾盂后将内芯拔出。待逐渐溢出脓液后将导丝引入肾盂内并拔出穿刺针。以导丝作为指引利用筋膜扩张器将通道有效扩张,超声表现无误后将扩张器退出,并将造瘘管有效置入。应用超声判断导管的实际位置,确保有效置放。抽取液体后,将后期标本开展实验室细菌培养。术后应用超声观察血肿改善状况,连接引流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开展肾功能检查,包括血尿素氮与肌酐水平。同时,观察本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与症状改善情况,详细记录细菌实验结果与并发症状况,并开展临床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与症状改善情况 本组患者经手术后肾脏穿刺成功共59例,成功率为96.72%,所有样本均为脓性引流液,依据培养实验结果给予相应抗生素药物后症状均获改善,血常规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2例患者穿刺失败主要由于肾内导丝盘曲空间不足,转行开放造瘘后获得缓解。

2.2 细菌实验室结果与并发症状况 术后引流管脱出2例,发生率为3.28%,主要由于术后患者严重咳嗽症状所引发,给予二次抽吸肾脓与抗生素药物后得到改善。实验室细菌培养表现其中35例为大肠埃希氏菌,9例变形杆菌,6例粪链球菌,4例克雷伯杆菌,3例肠杆菌与2例白色葡萄球菌。

2.3 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的血尿素氮与肌酐水平均获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存在血尿表现者增加止血药物。

3 讨论

梗阻性肾积水主要由于自身输尿管存在梗阻所引发,而输尿管内外压迫均会造成梗阻情况,当细菌侵害至血液流至积水肾后便会导致肾积脓的发生[3]。临床针对该类危急患者应首先采用造瘘术缓解梗阻情况,再给予进一步治疗方式。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可通过超声引导的方式来准确判断穿刺的方向与深度,辨别血行走向,避免引发出血风险,是当前广泛认可的临床治疗方式[4]。在超声的辅助下手术,医师明确观测到肾盏与肾盂的实际扩张程度,以及肾脏器官与其他脏器的位置状况,有利于提供最适合的穿刺深度与角度,保证手术开展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中通过对61例患者开展该项手术,59例均获穿刺成功,2例患者由于肾内导丝盘曲空间不足而造成穿刺失败,经二次手术后获得改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肾功能指标获得显著改善,进一步证实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梗阻性肾积水患者开展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可有效缓解梗阻与积水等相关症状,提高肾功能恢复效果,并且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家庆.双侧上尿路梗阻性肾积水诱发肾功能不全154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6):54-55.

[2]祝存海,周红芳,余勇军,等.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肾积水[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859-1860.

[3]郑卓敏,张忠云,钟喜延,等.中心经脉导管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在梗阻性肾积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附95例报道[J].新医学,2011,42(1):44-45.

[4]黄恒前,付杰新,谢光宇,等.经皮肾穿刺造瘘在梗阻性肾积水(脓)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0,10(9):671-673.

(收稿日期:2014.06.22)

【摘 要】 目的:探讨梗阻性肾积水患者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梗阻性肾积水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手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并开展分析。结果:经手术后肾脏穿刺成功共59例,成功率为96.72%,术后肾功能相关指标检验情况明显好于术前,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主要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结论:针对梗阻性肾积水患者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梗阻症状,促进肾功能恢复。

【关键词】 梗阻性肾积水;经皮肾穿刺造瘘术;超声

【中图分类号】R69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70-01

梗阻性肾积水主要因输尿管梗阻所引发,患者逐渐出现肾功能障碍等表现,严重者还会引发肾积脓与肾衰竭[1],临床治疗主要以透析或急诊手术作为主要方案。研究表明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可明确清除梗阻缓解肾功能障碍,并且具有微创、及时等优势[2]。本次研究通过对61例患者开展该项手术,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1例梗阻性肾积水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均经超声或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37例,女性24例,年龄24~68岁,平均(41.8±5.7)岁,轻度积水8例,中重度积水53例。发病原因中输尿管结石者40例,手术后引发输尿管狭窄者19例,输尿管口过高者2例。所有样本均存在尿痛、尿急、腰腹部酸痛等临床表现,其中49例样本伴随发热症状,17例合并伴有肾功能不全。

1.2 治疗方法 样本均首先采取常规支持治疗与抗感染治疗,然后给予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取俯卧位,应用超声设备对患者开展扫描,范围包括肾盂与输尿管移行部位。准确判断肾脏形态与大小,确定有无扩张表现,记录肾实质的厚度与回声状况,并观察内部血流动力情况。在患者的肩胛与腋后选取穿刺点,存在二期手术指征的患者给予保留通道。采用垫枕抬高患者的腹部,减少肾脏游离度,常规开展消毒铺巾措施后在穿刺导架的引导下进行穿刺,以超声表现作为依据判定穿刺针的有效位置,针尖探入肾盂后将内芯拔出。待逐渐溢出脓液后将导丝引入肾盂内并拔出穿刺针。以导丝作为指引利用筋膜扩张器将通道有效扩张,超声表现无误后将扩张器退出,并将造瘘管有效置入。应用超声判断导管的实际位置,确保有效置放。抽取液体后,将后期标本开展实验室细菌培养。术后应用超声观察血肿改善状况,连接引流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开展肾功能检查,包括血尿素氮与肌酐水平。同时,观察本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与症状改善情况,详细记录细菌实验结果与并发症状况,并开展临床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与症状改善情况 本组患者经手术后肾脏穿刺成功共59例,成功率为96.72%,所有样本均为脓性引流液,依据培养实验结果给予相应抗生素药物后症状均获改善,血常规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2例患者穿刺失败主要由于肾内导丝盘曲空间不足,转行开放造瘘后获得缓解。

2.2 细菌实验室结果与并发症状况 术后引流管脱出2例,发生率为3.28%,主要由于术后患者严重咳嗽症状所引发,给予二次抽吸肾脓与抗生素药物后得到改善。实验室细菌培养表现其中35例为大肠埃希氏菌,9例变形杆菌,6例粪链球菌,4例克雷伯杆菌,3例肠杆菌与2例白色葡萄球菌。

2.3 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的血尿素氮与肌酐水平均获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存在血尿表现者增加止血药物。

3 讨论

梗阻性肾积水主要由于自身输尿管存在梗阻所引发,而输尿管内外压迫均会造成梗阻情况,当细菌侵害至血液流至积水肾后便会导致肾积脓的发生[3]。临床针对该类危急患者应首先采用造瘘术缓解梗阻情况,再给予进一步治疗方式。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可通过超声引导的方式来准确判断穿刺的方向与深度,辨别血行走向,避免引发出血风险,是当前广泛认可的临床治疗方式[4]。在超声的辅助下手术,医师明确观测到肾盏与肾盂的实际扩张程度,以及肾脏器官与其他脏器的位置状况,有利于提供最适合的穿刺深度与角度,保证手术开展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中通过对61例患者开展该项手术,59例均获穿刺成功,2例患者由于肾内导丝盘曲空间不足而造成穿刺失败,经二次手术后获得改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肾功能指标获得显著改善,进一步证实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梗阻性肾积水患者开展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可有效缓解梗阻与积水等相关症状,提高肾功能恢复效果,并且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家庆.双侧上尿路梗阻性肾积水诱发肾功能不全154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6):54-55.

[2]祝存海,周红芳,余勇军,等.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肾积水[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859-1860.

[3]郑卓敏,张忠云,钟喜延,等.中心经脉导管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在梗阻性肾积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附95例报道[J].新医学,2011,42(1):44-45.

[4]黄恒前,付杰新,谢光宇,等.经皮肾穿刺造瘘在梗阻性肾积水(脓)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0,10(9):671-673.

(收稿日期:2014.06.22)

【摘 要】 目的:探讨梗阻性肾积水患者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梗阻性肾积水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手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并开展分析。结果:经手术后肾脏穿刺成功共59例,成功率为96.72%,术后肾功能相关指标检验情况明显好于术前,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主要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结论:针对梗阻性肾积水患者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梗阻症状,促进肾功能恢复。

【关键词】 梗阻性肾积水;经皮肾穿刺造瘘术;超声

【中图分类号】R69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70-01

梗阻性肾积水主要因输尿管梗阻所引发,患者逐渐出现肾功能障碍等表现,严重者还会引发肾积脓与肾衰竭[1],临床治疗主要以透析或急诊手术作为主要方案。研究表明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可明确清除梗阻缓解肾功能障碍,并且具有微创、及时等优势[2]。本次研究通过对61例患者开展该项手术,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1例梗阻性肾积水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均经超声或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37例,女性24例,年龄24~68岁,平均(41.8±5.7)岁,轻度积水8例,中重度积水53例。发病原因中输尿管结石者40例,手术后引发输尿管狭窄者19例,输尿管口过高者2例。所有样本均存在尿痛、尿急、腰腹部酸痛等临床表现,其中49例样本伴随发热症状,17例合并伴有肾功能不全。

1.2 治疗方法 样本均首先采取常规支持治疗与抗感染治疗,然后给予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取俯卧位,应用超声设备对患者开展扫描,范围包括肾盂与输尿管移行部位。准确判断肾脏形态与大小,确定有无扩张表现,记录肾实质的厚度与回声状况,并观察内部血流动力情况。在患者的肩胛与腋后选取穿刺点,存在二期手术指征的患者给予保留通道。采用垫枕抬高患者的腹部,减少肾脏游离度,常规开展消毒铺巾措施后在穿刺导架的引导下进行穿刺,以超声表现作为依据判定穿刺针的有效位置,针尖探入肾盂后将内芯拔出。待逐渐溢出脓液后将导丝引入肾盂内并拔出穿刺针。以导丝作为指引利用筋膜扩张器将通道有效扩张,超声表现无误后将扩张器退出,并将造瘘管有效置入。应用超声判断导管的实际位置,确保有效置放。抽取液体后,将后期标本开展实验室细菌培养。术后应用超声观察血肿改善状况,连接引流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开展肾功能检查,包括血尿素氮与肌酐水平。同时,观察本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与症状改善情况,详细记录细菌实验结果与并发症状况,并开展临床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与症状改善情况 本组患者经手术后肾脏穿刺成功共59例,成功率为96.72%,所有样本均为脓性引流液,依据培养实验结果给予相应抗生素药物后症状均获改善,血常规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2例患者穿刺失败主要由于肾内导丝盘曲空间不足,转行开放造瘘后获得缓解。

2.2 细菌实验室结果与并发症状况 术后引流管脱出2例,发生率为3.28%,主要由于术后患者严重咳嗽症状所引发,给予二次抽吸肾脓与抗生素药物后得到改善。实验室细菌培养表现其中35例为大肠埃希氏菌,9例变形杆菌,6例粪链球菌,4例克雷伯杆菌,3例肠杆菌与2例白色葡萄球菌。

2.3 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的血尿素氮与肌酐水平均获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存在血尿表现者增加止血药物。

3 讨论

梗阻性肾积水主要由于自身输尿管存在梗阻所引发,而输尿管内外压迫均会造成梗阻情况,当细菌侵害至血液流至积水肾后便会导致肾积脓的发生[3]。临床针对该类危急患者应首先采用造瘘术缓解梗阻情况,再给予进一步治疗方式。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可通过超声引导的方式来准确判断穿刺的方向与深度,辨别血行走向,避免引发出血风险,是当前广泛认可的临床治疗方式[4]。在超声的辅助下手术,医师明确观测到肾盏与肾盂的实际扩张程度,以及肾脏器官与其他脏器的位置状况,有利于提供最适合的穿刺深度与角度,保证手术开展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中通过对61例患者开展该项手术,59例均获穿刺成功,2例患者由于肾内导丝盘曲空间不足而造成穿刺失败,经二次手术后获得改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肾功能指标获得显著改善,进一步证实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梗阻性肾积水患者开展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可有效缓解梗阻与积水等相关症状,提高肾功能恢复效果,并且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家庆.双侧上尿路梗阻性肾积水诱发肾功能不全154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6):54-55.

[2]祝存海,周红芳,余勇军,等.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肾积水[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859-1860.

[3]郑卓敏,张忠云,钟喜延,等.中心经脉导管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在梗阻性肾积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附95例报道[J].新医学,2011,42(1):44-45.

[4]黄恒前,付杰新,谢光宇,等.经皮肾穿刺造瘘在梗阻性肾积水(脓)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0,10(9):671-673.

(收稿日期:2014.06.22)

猜你喜欢
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超声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
超声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应用价值
超声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改变的关系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