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作玲,孙 慧
(山东科技大学 交通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教育部对1998年版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和优化,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自2013年起,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按新目录执行。
新目录和新规定的实施,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举措[1]。其中,物流类专业由计划外专业升级为计划内大类专业。具体物流类相关专业变化见表1。
物流工程由工学类划入管理类,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同时归入管理学类新增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物流相关的专业,新增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工业工程、电子商务、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对原有相近专业进行了整合。
截止2009年可以招生的学校共有279所,可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232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47所[1]。其中,物流工程对教师工程背景、实验设备、实习实践等要求较高,多为工科院校开设。对部分学校的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进行调研见表2。
表1 物流类及相关专业现目录与原目录专业变化
可以看出,开设物流类学校分为四类。
(1)单独有物流管理专业的。属于经济、管理、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物流管理硕士点较少,多半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物流工程方向。
表2 国内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设置
(2)单独有物流工程的。属于机械工程、自动化、控制、交通运输,个别属经济管理,多数有物流工程硕士,少数有物流管理硕士,或者以系统工程硕士进行培养。
(3)同时拥有两个专业,分属不同学院。比如,北京交通大学分属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分属交通运输学院和物流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分属管理学院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后独立为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山东科技大学物流管理属经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依托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科背景建立。
(4)同时拥有两个专业,属同一个学院。例如,大连海事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北师大珠海分校、北京物资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都整合两个专业,设置为综合的物流学院。
(1)美国专业设置。美国物流类专业不区分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分为设置在工程学院和商学院两类,属于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的有: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方向为工程管理系统;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方向为物流与运输等。
属于商学院的有麻省理工学院(史隆)(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loan)),方向为供应链,有运作管理博士点,设立运输与物流中心;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设置物流硕士(Master of Science);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设供应链管理硕士(Master of Management);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其商学院设立供应链管理系;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Ohio State University(Fisher))的商学院设立运筹学与物流管理方向及物流工程硕士(Master in Business);卡内基美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Tepper))有运作策略与管理追踪方向;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有运作、信息与技术方向;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商学院的MBA项目有市场营销与运作、运作与信息管理方向;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商学院有运作和管理方向;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商学院的物流与供应链方向。物流类专业一是强调工科背景和基础性研究,二是强调实践性培养。
研究教育阶段分为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和管理硕士(Master of Management),前者侧重理论学习,后者倾向实际操作,也是国内的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区分的依据。
(2)其他国家物流类专业设置。英国学校中,克兰菲尔德大学(Cranfield University)下设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心是全球供应链管理领域最大的研究和教育中心;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开设有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硕士课程;卡迪夫大学(University of Cardiff)、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普利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lymouth)也开设有物流课程。其中卡迪夫大学物流专业(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设在商学院,门类清晰,设有国际运输、运输和统筹安排等硕士课程、物流和运营管理等博士课程以及港口和货运管理证书等物流课程;索尔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Salford)的采购与物流(purchasing and logistics)专业着重于采购方面;格林威治大学(University of Greenwich)的电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E-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专业更加偏重于电子商务。赫瑞瓦特大学(University of Herriot-Watt)是学术和工业合作关系最好的大学。
新加坡ERC学院的物流与运作、新加坡PSB学院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澳洲科廷科技大学(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新加坡分校的国际供应链管理、新加坡东亚管理学院(EASB)的供应链管理、新加坡楷博高等教育(KAPLAN)的物流管理、新加坡物流管理学院(SIMM)的物流管理、国际供应链管理、新加坡AEC学院的国际贸易等专业培养高质量物流人才,适应新加坡物流发展需求。
在荷兰,鹿特丹的商学院、蒂尔堡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的供应链管理、物流和作业管理专业,鹿特丹伊拉斯姆大学的供应链管理都较有特色。
德国物流教育有双元制特色,一方面在学校接受教育,同时在企业接受实际培训[1]。
在日本,物流类专业(日本称为专攻)包括,国际物流专攻,生产系统专攻等。其中,国立大学中筑波大学、横滨国立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以及私立大学中的早稻田大学、日本流通大学物流专业较为著名。
(1)专业所属学院较乱,存在重复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数在管理学院和商学院,归属较为清晰。但是物流工程,设置在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机械电子、自动化等一级学科下,分属管理学和工学,使得专业各自设置,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存在重复,缺少知识共享。
(2)新兴专业实力较为单薄,发展需要平台。2001年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恢复招生,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属于新专业,在各自所属学院里与传统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自动化、机械等传统专业比较,属于较弱的学科,师资、实验设备、教材建设、精品课程等教学条件、科研水平都需要学科积累和学科发展带动。
(3)专业需要综合交叉,缺乏工程基础。物流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中体现出多学科特征,物流功能环节,包括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涉及采购与物料管理、交通运输、仓储管理、生产管理、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运筹优化、管理、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等学科基础知识,才能建立起物流类系统合理的知识体系。此外,物流发展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趋势,更需要夯实工程基础,更注重实践。就山东省来说,只有3所本科院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高职高专类院校开设的都是物流管理专业。2008年山东省物流工程专业招生182人,仅占物流专业招收人数的2.34%[3]。因此,物流类专业,管理比工程的比重高。
(4)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物流专业各个学校开设之初,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属于摸索阶段,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互相借鉴。最先一批开设物流类专业学校,本科生培养计划已经历过1-2次修订,但是由于缺少传统学科积淀,专业优势和特色不明显,定位较为模糊,教学和科研难以形成突破。
(5)培养人才与需求存在差距。物流类专业连续10年属于紧缺专业,特别是高级物流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4]。而另一方面,物流类毕业生面临找工作难,专业不对口的难题。原因之一就是培养人才和需求存在差距,包括人才层次和领域、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经验等。
(1)专业归属多样并存。物流工程专业一种途径是继续存于工程学院,特别是工程学院含有工业工程、交通工程、车辆工程的学院,并且由工程学院传统优势学科发展起来的物流工程,可以继续保留在工程学院,逐步实现过渡,专业目录中也注明可授予管理学或工程学学士学位,支持多元化发展。
(2)逐步走向资源整合,注重实践培养。整合背景下,存在另一种有效方法和机遇,与原属学院定位和总体发展差异拉大,边缘化的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可以进行合并,优势互补,通过成立物流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等模式,完成新一轮重组,进一步对教师、实验、知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大连海事大学等有物流工程学院、物流学院、交通运输管理学院都包含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山东科技大学新建交通学院,将物流工程、车辆工程(两者原属于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两者原属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等专业整合。
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加强实践能力和实践经历,可以采用校企合作、3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践的“3+1”培养模式等[5]。
(3)专业重新定位,加强特色建设。例如,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管理”5个博士点和硕士点。专业特色在机械特别是港口机械方面。
上海海事大学的物流研究中心设有航运物流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配合上海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的战略,力求培养创新人才适应港口、航运、金融物流、智能物流等领域需求。
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传统优势和科研团队积累,发展汽车物流连锁商业物流、农业物流、国际化物流、逆向物流等创新型物流人才。同时,可以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找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培养特色。
(4)加强扶持力度,健全专业层次。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物流和区域经济存在相依相从关系,区域经济对物流具有拉动作用,物流对区域经济具有推动作用[5]。国家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物联网产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也应对物流专业加大扶持力度,为教学质量建设、科研申报、学生就业等给予重视和支持。
例如,学校通过硕士点带动学科发展,建立学科合理的层次结构。其中,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其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专业设置如图1所示。从成人教育到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全面,就有良好的层次。
图1 物流专业层级结构实例
(5)专业指导,学科交流。发挥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学校和企业社会联系的纽带,对需求进行诠释,提供平台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提升。例如,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成功模式,以企业提供案例、素材、调研等,以某学校进行组织和提供竞赛的场所,参与学校和教师规模大,影响力强。
注重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国内外学校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例如师生交流、项目实践、教材编写等。此外,要提升物流类期刊的数量和质量。
[1]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2]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85-288.
[3]罗彦芳.山东省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就业前景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9,(3):147-148.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23-26.
[5]李莉,朱向宇,田菲,赵旸.论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养—基于本科物流专业建设的视角[J].物流技术,2009,28(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