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真翰,黄文富,胡秋菊,杨浩磊
(成都东软学院 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四川 成都 611844)
自从200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以来,中国广泛开展了“智慧城市(Smarter Cities)”实践,由此,“智慧旅游(Smarter Tourism)”得以提出并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12年底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入选为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
针对智慧旅游的内涵,姚国章(2012)将其定义为“以游客为中心,以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3G通信、三网融合、GIS 等‘智慧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终端等为工具,以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全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为游客、旅行社、景区、酒店、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其它旅游参与方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1];张凌云等(2012)指出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体系应该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通信以及人工智能四大模块[2]。关于智慧旅游管理运行中的支撑平台架构,刘军林等(2011)将其归纳为“一心、两端、三网”,即在云计算中心的支持下,由服务端和使用端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实现有效运转[3];周相兵等(2012)针对旅游信息化逐渐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旅客需求和海量数据处理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旅游云解决方案[4];姚国章等(2013)在分析云计算的主要特征后,提出并分析了云计算在智慧旅游中的四项主要应用[5]。
随着物流支持在旅游发展中的促进与保障作用越来越明显,关于旅游业与物流业相结合的研究已从基本概念、体系的探讨开始深入到实践应用领域。王晓斐(2012)具体分析了旅游经济主体与物流技术服务实体间存在的耦合关系及其现实意义[6];张杰等(2013)以及张巍巍(2013)分别就如何利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对旅游产业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进行了研究[8-9];戈猛等(2013)构建了旅游物流系统架构,探讨了旅游物流系统组织体系及运作模式[7]。
但是在如何将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为基础的相关技术与服务引入旅游物流管理与运行平台的构建方面,目前还缺乏研究,只能从云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中得到参考。龚强(2013)介绍了云计算架构中的SaaS、PaaS和LaaS三个服务层次,以及公有云(Public Cloud)、私有云(Private Cloud)和混合云(Hybrid Cloud)三种应用模式[10];林云等(2012)提出了一种面向供应链的物流云服务模式,并从物流云服务的定义、创新特征、业务和技术架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1];张向阳等(2013)研究了将“多网融合”及二维码、云计算、云服务等IT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信息系统进行集成、融合,构建具有动态感知能力、智能决策与自动分配的“智慧云物流”平台体系结构[12];余真翰(2012)结合农产品供应链构成的固有特点和云计算及云物流的服务理念、技术,分析了农产品物流与云计算的契合点,提出了由四大模块构成的农产品云物流架构模型[13];赵华伟等(2013)讨论了将物联网技术与混合云相结合,设计一种新型的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框架的思路[14]。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当前的实践需求,本文针对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智慧旅游发展中物流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并构建一种混合云模式下的旅游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对该平台的基本功能进行分析。
由于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在基本内涵、参与主体及主要表现形式等方面目前还存在较明显的争议,因此需要就此进行界定,以作为研究的依据。
当前云计算和服务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即公有云(Public Cloud)、私有云(Private Cloud)和混合云(Hybrid Cloud)[10]。其中公有云是一种对公众开放的云服务,私有云是为企业内部提供云服务,不对公众开放的云服务,而混合云就是对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综合,将系统的内部能力与外部服务资源灵活地结合在一起的云服务。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基于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物流服务模式。表1为这三种云物流服务模式的比较,从中可知,随着云技术和服务的成熟与普及,混合云模式将成为社会和企业云物流架构的主导。
结合文献[1]和文献[2],可以对当前智慧旅游的概念形成比较全面的归纳。文献[1]强调了智慧旅游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新理念的导入、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的形成,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经营的全流程和旅游服务的全链条产生智慧效应,创造智慧价值”,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和参与主体的构成;文献[2]指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
因此,综合而言,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智慧旅游应基于三点基本共识:(1)智慧旅游强调给予游客全新的旅游过程体验;(2)智慧旅游与旅游信息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理解为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3)智慧旅游从利益相关方上,包括了旅游区政府、相关企业、游客以及旅游区居民共四大应用对象。
关于旅游物流的业务范畴,目前存在比较激烈的争论。对作为处于旅游业与物流业交叉领域的旅游物流,文献[7]的观点是其业务范畴应该限定在有形物品的流通上,即“是指游客旅游活动中有形物资的流动,包括游客随身物品和旅游商品的流动”;而文献[8]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认为应该“包括旅游消费者的中途运输、旅游商品服务供应以及基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景区车辆、人员和旅游设施的自动化管理”。
表1 三种云物流服务模式比较
本研究基于对文献[8]观点的认同而展开,即应该将旅游物流的范畴从单纯的有形物品扩展到对游客的运输规划与管理,因为物品的物流运输规划和旅游线路的规划在原理及操作层面都有相当多的共通之处,存在内在的相互借鉴与依托的紧密联系。
区域内旅游业与物流业形成联动发展态势是实施旅游物流服务和构建旅游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前提条件。余真翰等(2013)针对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区,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通过构建GRA模型,就该区域内旅游业与物流业发展中相关重要经济指标的关联度进行了实证分析[15]。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内旅游业在与构成物流业主体的“公路总里程”、“全年客运量”、“全年货运量”和“全年电信主营业务收入”等4项指标上的关联系数处于0.5~0.9之间,即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因此,在该区域内,旅游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态势明显,具备构建旅游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客观前提条件。
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都江堰市,区域面积80余km2,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以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道教文化为代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评为中国首批智慧旅游区试点单位。旅游业已成为都江堰市的支柱性产业。
根据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规划,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该区域基本建成兼具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的川西旅游集散地,再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独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四川旅游中心,在此基础上继续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国际旅游城市。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创新和高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旅游物流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得以突显,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将得到不断的强化。
就现状分析,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区的旅游自然资源和相关服务企业呈现“旅游主线突出、景点分布广泛;企业规模各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征。即,在自然资源分布上,青城山景区和都江堰景区无疑是贯穿整个旅游区的两大主体,但同时在全市80余km2的范围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量优质旅游资源,因此相应地要求旅游物流的服务范围需要实现全域性覆盖;在与旅游相关的各类企业规模方面,存在一定数量规模较大的企业,以及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以食宿企业为例,已建成营业和在建的4星级以上酒店有20余家,同时拥有乡村酒店、农家乐988家,其中星级乡村酒店/农家乐54家,总餐位数93650座,直接从业人员8818人。这就要求旅游物流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要充分考虑各类型企业的不同需求,强化对大企业针对性服务的同时,也要重视满足大量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
同时,根据前述分析已知,智慧旅游所涉及的主体除游客和旅游相关企业外,还包括旅游地政府和居民两部分,因此在旅游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以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
结合对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区在旅游物流方面的需求分析,以及混合云物流服务的基本特征和针对性,可以看出,基于混合云模式来构建该旅游区的旅游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大量小型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兼顾了区域内服务对象分布广泛的客观现实,并可实现跨行业的有效整合,二者之间具有很好的契合度。
结合上述对青城山—都江堰智慧旅游区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以及有效实现在云计算支持下云物流服务对旅游业发展的保障与持续推进目标,在充分借鉴有关云物流服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如图1所示的旅游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模型。
4.1.1 旅游物流服务混合云。事实上,“旅游物流服务混合云”没有固定的物理形态,在整个信息化管理平台中是一种虚拟的存在。该混合云的主要功能在于将智慧旅游区内客观上呈分布状态的大量旅游自然资源、旅游企业与客户需求资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资源、物流服务企业资源等与旅游物流相关的机构、企业等诸多资源,以资源建模、统一描述的方式汇聚成虚拟“资源池”的形态在整个系统中进行发布,供所有利益相关方自主访问和使用。关于该混合云的具体构成,以下将单独讨论。
4.1.2 旅游物流服务功能集成中心。该模块在整个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与“旅游物流服务混合云”进行大量适时的数据交换和优化计算,及时将区域内接入云端的各种旅游物流服务需求与旅游物流服务能力进行对接,并根据各客户的不同需要,生成具有明确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旅游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包向云端进行反馈,协调接入的物流服务提供企业实施服务,并在服务完成后负责进行业务结算与相应资金的结转。
4.1.3 旅游物流服务企业。现实中,旅游物流服务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因企业规模大小的不同,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单项性的。在所构建的旅游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体系中,各物流企业并不需要直接面对需求市场去获取业务订单,而是通过将企业的物流服务资源接入该区域的“旅游物流服务混合云”,发布到云中,由“旅游物流服务功能集成中心”依据客户所提出的服务要求进行整合打包后,以标准化服务合约的方式发布给物流服务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再根据合约要求开展物流业务活动。
图1 基于混合云的旅游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模型
4.1.4 旅游物流服务需求方。在旅游市场中,对物流服务产生需求的既有企业/机构,也可以是游客个体,而企业/机构又可以包括景区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饭店、农家乐、旅游商品销售商店,以及其它一切与旅游相关的机构。通过接入旅游区的“旅游物流服务混合云”,这些物流服务需求方可以将所有需求及时上传到“旅游物流服务功能集成中心”,并从中得到快速、准确和个性化的响应。在服务完成后,需求方并不需要与具体的物流服务提供企业进行结算,事实上在云物流架构中,需求方也没必要了解某项业务中具体有哪些物流企业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需求方都只需要与“旅游物流服务功能集成中心”这一模块之间进行资金的结算即可,关系非常简单。
4.2.1 旅游物流服务混合云的结构。青城山—都江堰智慧旅游区旅游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在混合云的基础之上。混合云的本质是智慧旅游区内与旅游物流相关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的重叠和桥接。如前所述,青城山—都江堰智慧旅游区内企业/机构的规模非常不均衡,同时旅游行业和物流行业分属不同领域,且发展的成熟度也不同,因此必然地提出了对区域内公有云和企业/行业私有云的结合问题。图2是“旅游物流服务混合云”的基本结构。
图2 旅游物流混合云的基本结构
4.2.2 旅游物流服务混合云的SPI应用层次。旅游物流混合云的SPI应用层次,即混合云在应用方面由表及里是由“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共三个层次构成。
(1)软件即服务(SaaS)。是通过混合云向涉及旅游物流管理与运营的相关各方提供专业化的软件服务,使旅游企业、物流企业、政府管理机构等利益相关方不需要在本地安装各种专业化的软件,而是按某种服务水平协议(SLA)直接通过网络向专门的提供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旅游物流应用软件服务。这就使区域内大量从事旅游和物流业务的中小型企业/机构以及个人有条件通过WEB访问等简单形式,获取专业化的软件服务。
(2)平台即服务(PaaS)。是把软件的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的云计算。如接入混合云的所有客户的旅游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设计、开发、测试和托管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服务来向客户进行提供。这就使在基于混合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中,旅游物流服务企业、服务需求方以及服务功能集成中心等主体可以通过该项服务进行相关个性化软件应用模块的创建、测试和部署,与基于数据中心的平台进行软件开发相比,便利性得到极大的增强,成本也得到了显著的降低。
(3)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是云计算中的物理资源虚拟化技术。智慧旅游区内接入旅游物流混合云的所有企业/机构都能通过虚拟技术将自身的硬件资源池化,使得旅游物流所涉及的业务领域中无论是最终用户、SaaS提供商还是PaaS提供商都可以从IaaS中获得所需的计算能力,并确保整个系统以最少的资源实现用户需求的最大化。
随着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云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架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针对智慧旅游区信息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及企业/行业应用都具备相对更高标准和要求的客观现状,同时充分考虑到作为研究样本的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区物流业的发展对旅游的有效推动作用,基于混合云构建本区域内旅游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是适用、可行、有效的选项。
[1]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16.
[2]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3]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121-124.
[4]周相兵,马洪江,苗放.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旅游云解决方案[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增刊II):261-264.
[5]姚国章,赵婷.利用云计算技术推进智慧旅游发展研究[J].电子政务,2013,(4):79-86.
[6]王晓斐.浅谈旅游经济与物流技术的耦合效应[J].物流技术,2012,(9):195-197.
[7]戈猛,刘秀田.旅游物流系统架构研究[J].物流技术,2013,(3):33-35.
[8]张杰,张宗书,杨惠玲.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旅游产业供应链资源整合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13,(2):256-258.
[9]张巍巍.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旅游产业供应链重塑和整合研究[J].物流技术,2013,(3):161-163.
[10]龚强.云计算应用展望与思考[J].信息技术,2013,(1):1-4.
[11]林云,田帅辉.物流云服务—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服务新模式[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1):224-228.
[12]张向阳,袁泽沛.网购时代我国“智慧云物流”平台体系与协同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7):99-104.
[13]余真翰.基于云物流架构的农产品物流服务模式研究[J].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管理学术会议[C].2012.
[14]赵华伟,万海山,聂秀山.基于物联网和混合云的公共安全管理平台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8):47-50.
[15]余真翰,杨浩磊,胡秋菊,黄文富.基于GRA的智慧旅游区内旅游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关系研究—以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为例[A].第三届教育与教育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