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中问题导学的设计

2014-10-24 22:39雷军周
新课程·中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导学学会

雷军周

摘 要:导学案是推行课堂改革的重要载体,问题导学是践行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一个好的问题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思考,体验成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提升能力,学会学习。

关键词:地理课堂;问题导学;设计

实践证明,问题导学是激发思维、活跃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动力;另一方面,课堂学习本身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有效的问题是一种催化剂,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切入教学,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体验成功,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它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导学案”是教师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特为学生设计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及网络资源等文本信息设计而成的。那么,如何巧妙的设计问题,形成高效的问题导学呢?

一、问题式导学案的设计应有四部分

1.课前检测——上节核心内容问题化

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温故知新,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形式上多采用填空,一来温故、检测,二来节省时间。

2.课前预习——本节基础知识问题化

设计的目的是便于学生通过自学,整合知识点,初步构建知识网络。这类问题,首先应忠于教材,以便学生能有的放矢;其次,应降低难度,明确要求,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部分内容一般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课前完成。

3.课堂探究——重点、难点知识“典题”化

这部分是课堂的核心,是突破课时知识重点、难点的关键。在问题设计时要求:选题要有典型性,要能突显课时知识的重点、难点,要有代表性,学生通过学习要能举一反三;问题要有挑战性,要让学生经过努力思维才能解决问题,要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排序要有生成性,设计必须设好台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登高;内容要有传承性,探究的问题最好是对自主学习知识的延续和深化;素材要有实践性,相关问题要联系实际,最好能把把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活水源”引入课堂,真正实现从现实中学,到现实中用。

4.课堂训练——巩固知识,形成能力问题化

这部分题量控制在15~20分钟时间,是落实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关键。挑选习题,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达到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二、问题设计时需把握的原则

1.问题不宜太多、太碎

在课前检测环节,一般设计2道问题,对上节核心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即可。在课前预习环节,要在宏观上从知识网络构思把握问题个数,最好能出现知识脉络,但不能过多,避免课前预习压力太大。课堂的探究问题,一般以1~2题为宜,过多课堂压力大,而且会混淆视听,让学生把握不住课堂重点。检测环节,最好设计10题,前9题为选择,一组1题,由学生探究、展示、点评、质疑完成,第10题为综合题,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2.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特别是在课前预习环节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仅仅靠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问题设计要层次化

一般,问题设计可分为四个等级。A级: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多现于课前预习环节。B级: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多限于课堂探究环节。C级:应用级,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多现于课堂检测环节。D级: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多现于课堂检测环节。

4.设问表述要明确、要亲和

问题的叙述语要通俗明了,要直观,要贴近学生生活,要亲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阴天时,昼夜温差较小,你认同这个论断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三、设计探究问题时的几个技巧

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由此可以看出,“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尤其是一些探究性问题,它对课堂重点、难点知识的突破,学生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出高水平的探究性问题呢?

1.关注问题的趣味性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问题的背景,可以增加问题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如,在自主学习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后,引入探究问题——台风。可如此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1)夏秋季节大陆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但为什么会在北太平洋上形成中心为低气压的台风呢?(2)台风形成后为什么总是向西北而不是向东南方向移动?(3)如何评价台风对我国的影响?(4)怎样才能减小台风对我国的不利影响?(5)在大洋上是否也会形成这样的气旋?是否也叫台风?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高低气压、太阳辐射、气旋的形成、地转偏向力、夏季风的风向、沿海防护林等相关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关注问题的发散性

教师设计问题要灵活新颖,要迎合学生求新求异的情感需求。练习中的一题多解或一图多解,都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现代教学不追求学生思路跟教师一致,跟教材一致,甚至教师不去有意引导,从而创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光照图中求地方时问题,学生就可从多个角度切入问题,再结合日界线,就可对地方时这个知识重点有更深层的突破、提升。

3.关注问题的开放性

众所周知,地理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特别是人文地理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而事实上,在学习中,学生对这类问题更是喜闻乐见。如,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无论是成因还是措施,都可以从多方面考虑,例如农业、工业、交通、能源、生态意识等等。这些问题给学生留出了展现才能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4.关注问题的实用性

当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生活相近时,学生对问题便有亲切感,会使他们对问题的解决产生一种必要感,从中可以获取知识和技巧,解决问题的目的便不难达到。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时,可以在课堂探究环节引入“城市风”,让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的“热岛效应”“阳伞效应”“雨岛效应”等现象,通过分析,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应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并以此激发学习

兴趣。

5.关注问题的悖逆性

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利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挖掘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寻找思维新途径的方法之一。如,2007年高考全国Ⅰ卷的选择题第8~9题,虽然是用前面两题的图,但由于条件改变了,阴影部分由原来表示夜半球,现在用来表示一个日期的范围,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由于思维定式,仍按6、7两题的条件来解决,因此就出现了错误。如果平时在练习中多设计一些打破思维定式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减少学生的经验主义,恐怕这类问题就不会发生了。

问题导学,将学生推向了学习舞台的中心,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地讲课,而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相机点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导学学会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