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良芬
摘 要: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将鉴赏体验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要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对美术的更多渴求。
关键词:动手观察;以情动人;学科渗透;绘画练习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一贯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通常是教师讲得累,学生无心听,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高中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如果始终是一个欣赏,教师只思考怎样讲解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过分的知识化、理论化,学生的热情很难坚持。艺术课是最让人心动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学的要求是“动口也要动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将鉴赏体验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本人就自己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粗浅地谈一些看法。
一、动手观察,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的、开放的呈现方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满足对美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例如,本人收集一些线造型的人物作品,设计了一堂课题为《画一画身边的人——线造型人物》的美术课。导入教学时,请大家做一个小游戏“猜一猜他是谁”,一个学生蒙上双眼,用手摸另一个学生,说一说他的形体特征,猜一猜他的名字。同学们同坐一教室,彼此的形象、性格都是非常熟悉的,其间大家积极参与,笑声不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列举了深有感触的身边人,有辛勤忙碌的父母,默默奉献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为后面的线造型人物欣赏和绘画练习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使学生的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以情动人,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美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激情,一张绘画作品感动人的并不单纯是画面中的色彩、线条,而是画面透露出来的某种情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并深刻感受其外在的语言美、行为美,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影响其文化艺术素养。
教者在上《现实主义美术》时,如果照搬课本理论去上,学生可能会觉得内容枯燥无味,也不易理解什么是现实主义绘画,其实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是面向百姓的画种,描写劳动者的作品特别多,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表现劳动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绘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上课时,先让学生联想列举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照顾自己、关爱自己的,用一两个词汇描绘父母,接着媒体展示中国画家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感受这幅作品的深刻性和巨大的震撼力,画里的父亲端着用他亲手种的粮食熬出的稀汤,画家以深沉的感情,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我试着让学生总结典型的中国父亲和母亲的形象,有学生说:“一生劳作,播种粮食。”有学生说:“朴实善良,孕育儿女。”学生通过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形成了关于美的观念,对这幅作品的审美感情也就会自然流露出来。我又让学生欣赏讨论了外国典型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与画家真实的作画背景和融入的创作激情分不开的,所以,我在讲解分析作品内容风格的同时,也会饱含深情地重点介绍画家的作画经历,渲染气氛。学生通过欣赏一系列以劳动为主题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后,都能了解现实主义艺术家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赞美自然,歌颂劳动,为生活、为民众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色。这堂课,学生不但了解了现实主义美术的概念及特色,取得不错的认知效果,而且通过作品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使学生感受直观,情感升华。
美术的教育作用蕴含于作品的具体形象之中,它采用的手法含蓄,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欣赏价值。使学生得到审美的愉快,受到深刻的教育,生活的启迪。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作品时,通过比较和鉴别,理解和感受,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应当肯定,什么应当鄙弃。这无疑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陶冶。
三、学科渗透,发挥学生想象力和主动性
美术教学通过美术欣赏、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融合,与其他学科有机地互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力,完善人格。恰当地使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创设特定的审美情境,对学生的感受而言,无疑更加的丰富和立体。
本人在《古代山水》和《现代山水》的基础上,收集一些中国山水画中描绘春天主题的作品,上了一堂美术鉴赏课《中国山水画——春之遐想》,主要内容是认识不同国画山水作品对春天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鉴赏能力,恰当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表达自己对春天的遐想。先让学生运用文学联想,提问:在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描绘春天的语句有哪些?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中已学过大量描绘春天的文学作品,学生列举的诗句特多,也就容易理解中国山水画传达的意境。例如,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正与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梅石溪凫图》意境相似。画家画了清水碧波中,有一群野鸭在嬉戏着,水面鸭子最先得到了春江回暖的消息,歌颂了早春的美好春光,洋溢着活跃的生机。通过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音乐用在美术课堂,可以创设更好的情景和氛围促使教学达到更理想的境界。不仅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国画《初春》为例进行赏析,首先媒体展示这幅国画,在提问画面内容时,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著名的南派二胡音乐《江南春色》,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联想和想象,提问:通过音乐欣赏,使我们联想到眼前是一幅什么画面?在欣赏过程中,由于音乐和画面的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大家通过小组讨论,都能发现感受到这段优美的旋律,以清新的格调生动地描写了春天的江南水乡那赏心悦目的秀丽风光,和人们对生活的无限赞美之情。接着让学生联系这段音乐来讨论国画《初春》的画面内容,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都能答出这幅画也是描绘春天江南水乡的,在优美的背景音乐声中,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江南湖滨的春柳吐绿,掩映着下湖劳作的点点渔舟,在初春的静谧之中蕴藏着繁荣的契机。学生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绘画练习,提高学生鉴赏创作力
以往很多的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面对一幅幅美术作品,竟是一脸的茫然,有的是无动于衷,发现不了美,体验不到美,更谈不上为美而激动。美术是诉诸视觉的,而视觉所感受的对象则是“形”,“形”就是美术的基础要素。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尔雅》也承认,“画,形也”。假如抽掉了人的感受器——眼睛以及感受对象——“形”,也就无所谓美术了。在欣赏作品时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一些绘画练习,将欣赏和技能练习相结合,会让学生对大师的作品理解更加立体,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本人在上美术欣赏课《中国人物画》时,先在黑板上画出人的五官,再让学生选择其一临摹,多数人画了眼睛,学生认为眼睛最生动,能反映人的喜、怒、哀、乐。讲解作品时,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描写人物的眼睛,不单纯是为刻画眼睛而进行刻画,是为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服务的。紧接着,我就切入本课主题“传神论”,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以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教师示范时,学生是近距离的,教者挥洒的动作、流畅的线条、良好的作画效果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练习,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含义,形成丰富的审美经验。
在美术教学中,素质教育是突出的,教师要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为出发点,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通过“动口也要动手”的美术教学,满足学生对美术的更多渴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