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英语作业设计

2014-10-24 16:52刘娟
新课程·中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英语作业实践改革

刘娟

摘 要:英语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高中生学好英语对于一个人自身的发展非常的重要。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国加大了对于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视程度,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对如何使学生很好的学习英语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发现学生在家中学习的时间更多,所以针对英语作业的设计着重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研究出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英语作业;设计;改革;实践

一、作业设计趣味性

因为英语是一门偏向文科的学科,因此,传统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点的记忆深度,然后就针对一个知识点布置很多的习题或者是需要背诵的文本,这些重复知识点的做法或许会为学生的记忆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方式缺乏趣味性,学生只要一味地背诵就可以达到教师的要求,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时间久了就很容易削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对于他们的个性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的办法是把知识点进行整合,构成一部情景剧让学生表演。学生在背台词的时候就会对知识点进行记忆,通过表演对话的形式进行展示背诵的成果,既可以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其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互相对话中培养实践能力,对于他们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作业设计要追求“少而精”

有的教师对于课本的研究不完全,导致他们布置的作业量很大,加之教师之间没有互相协调,就很容易使学生的总作业量加大,学生想到作业就头疼而不愿意做,教师布置作业的意义本来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巩固课上所学知识点的,但是大量的作业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对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认真地对待布置作业的量,把题海战术转化为有针对性的布置。首先,教师要充分地研读课本,找到课本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然后根据知识进行布置,力求用少量的作业发挥最大的效果。

三、重视培养英语基础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很容易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简单的基础性知识不重视,布置作业的时候主要针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喜欢做有难度的英语题,而其他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我们都知道,想要让一座大楼稳固,首先就是要牢牢地做好地基的建设。学习也是如此,只有掌握好了基础知识,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路程才会走得更好、更远。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适当地添加一些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作业,使得他们可以在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不落入下风,进而实现其英语学习实现良性发展。

四、作业布置多样化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要学生用手在纸上书写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也是这样的,这就很可能使学生对于完成作业产生厌烦的心理。新课改对于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说明,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些需要学生实践才可以完成的类别。比如,让学生参加一些英语类的活动,使其可以在其中进行一定的英语口语的使用,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活动流程记录下来当作作业,这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可以大胆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自己根据学过的知识编写剧本,然后在班级进行表演,使他们良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在编写剧本的时候,对于他们英语的探究能力又是一种帮助。既加深了他们对于课本上知识的印象,又使得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所学的英语。班级中表现好的还可以让他们去别的班级进行表演,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地说英语。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对于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五、分层次布置

每一个人与其他人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充分地认识这一点,明白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不同,而且可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方法。他们学习英语可能在听、读或者是其他英语方面存在优势,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首先要使所有学生的作业内容差不多,使得他们都可以良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于成绩稍差、一般及优秀的学生还要分出布置的差距。使得学生做完作业以后,自己的英语水平都会得到提高。另外,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寄予适当的关注,让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可以实现全员提高成绩,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学习英语,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还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对于他们培养自信心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教师认真地设计布置作业,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看不到的地方也会积极地学习英语,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英语是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学生学习好英语,可以提升他们在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以后的发展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范春锦.新课程理念下英语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语作业实践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英语作业的设计不容“忽略”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