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
【训练目标】重温回归教材,以阅读激发情感,学习借鉴写法,并迁移写作。
【训练方法】读写结合,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资料准备】学案
【教程预设】
一、新闻图片导入,设置情境
(一)三个情境
1.2013年11月25日早上,浙江金华一道口的非机动车道上,一位八旬老人突然踉跄摔倒,脸部朝下,爬不起来。正是早高峰,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很多,路过的人们不敢轻易地搬动扶起老人,在拨打了120后,路人陆续地停下来挡在了老人前面,很有默契地围出一个“安全岛”,将老人围在中央,默默守护着,等待救护车到来……
2.2013年9月,全班学生自发去长沙市雨花区敬老院慰问老人。(走近老人,倾听那遥远的故事)
3.《羊城晚报》上的一则图片新闻“鸭子过马路,警察护送”。(以新闻和学生随笔导入,两张来自于新闻,一张来自于学生,既紧扣时代气息,又贴近学生心理。简单;轻松;亲切;利于导入)。
问:你从三则图片材料中体悟到怎样的一种情感?(关爱善良同情弱者,归于心中的悲悯情怀)
二、引出本次训练的主题——悲悯的情怀
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什么是同情,北大教授曹文轩这样告诉我们,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另一个人面对着,心灵忽然受到触动,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当他在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这种扶持、援助之后,心里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流过,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行为,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
以慈悲体恤之心去关注人世间的苦难,感同身受地去抚慰苦难中的人们。
悲悯之心自古传承,洗涤俗世的铅华,这种情感令人充满爱心,从而影响着你去关爱他人,进而使你的精神世界更丰盈。
三、阅读探究,激活情感
悲悯情怀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一)渗透悲悯情怀的作品
我们学过的哪些作品中渗透作者这种悲悯的情怀?或者作品中的哪些人物深深地触动你的悲悯之心,令人产生同情、怜悯、悲伤等等繁杂的情感?
1.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白居易时任县尉,他目睹了农民割麦、贫苦者拾麦的情景写下了《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之后他发出愧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6.莫泊桑笔下的于勒叔叔。
……
(二)美文阅读
【课预设见后面】
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回忆这篇课文吧,也许你会有不少感触。
阅读两篇文章:
《老王》(杨绛)(义务教育人教版8年级上册)
《山羊兹拉特》(〔美〕艾萨克·什维斯·辛格)(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三)合作探究
1.现实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说看。
【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多少东西,就联系文本追问:
你关注过身边孤苦伶仃的老人吗?
你与你家楼前做卫生的阿姨或者前来收捡废品的大爷攀谈过吗?
你是否某一天突然对体态蹒跚的爷爷奶奶,白发渐多的父母的态度温柔了许多呢?
你在是否喂养过或者收养过小动物?对他们是否怀念或者歉疚过吗?
你是否曾经给予了在困境中艰难的人们一份帮助,现在想起来内心是否有一份甜蜜的回味?
悲悯是指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
2.如果让你把这丰盈的内心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你将如何来构思?
从下面的两篇文章分析,关于这一类主题的文章写作,在素材选取和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素材选取的预设答案】
一是着眼于“小”。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如《小名》仅就母亲对我的称呼变化就写出了亲情之深厚浓烈。
二是着眼于“真”。如《老王》中送冰、送香油、送鸡蛋等生活中的琐事符合老王的身份,《山羊兹拉特》中野外没有设置木屋,而采用躲于草堆中显得非常真实。但总有一些学生写作时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五个一”近乎笑话,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自己读了也要反胃,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如《老王》中的最后一段,作者以善良体察善良,以善良回报善良。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写作方法的预设答案】
1.质朴的语言表达
2.曲折的情节
3.细腻的心理感受
4.外貌呈现
5.议论升华
6.夸张美饰对比凸爱
7.矛盾透露
8.节制胜于放纵
9.场面描写:《老王》中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场面。
从情感来说,羊始终处于常态之中,但人暂时处于非常态之中,在羊的引导下,人回归了常态。作者用小说情感酝酿发展轨迹来揭示这样一个主题:只有当人成为大写的人的时候,人和羊(动物)的相处,才能构成美好的境界。
随着社会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人正面临着“情感的暖死亡”,“嗜新症”使人类毫无保留地抛弃一切——不止是物品,而且包括亲情、友情与故土。
(康得拉·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良知所在,就系与他如何对待那些处境不利的人们,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所有的人其实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一个人的不幸就是所有人的不幸。
(四)小结
也许你曾有过亲身帮扶弱小者的经历;
也许你曾经留意过陌生流浪者并为他的命运深深的担忧;
也许你曾经因漠视过陷于困顿中的不幸者而留下了愧疚;
也许你正在因某个作家的视角或者某部作品中的人物引起了思考;
……
那么,怀着悲悯的情怀提笔而书吧。
如果你写下的是喜悦,那就让读者陪着你欢笑;如果你写下的是忧愁,那就让读者陪着你叹息;如果你写下深深的伤感、痛苦,那就让读者为你无声地流泪。
概括地讲,就是所写的人和事要能触动人心。
四、随堂训练,迁移运用
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的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
怀着悲悯之心,描绘他们的生活;
怀着悲悯之心,感受他们的痛苦;
怀着悲悯之心,思考他们的命运;
怀着悲悯之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注意运用你学到的方法。(写完之后,有学生自己诵读,与大家分享,时间够的话可以相互点评。)
【附片段预设】
时光转瞬即逝,奶奶和老猫也一天天地老去。终于在一个清晨,老猫趴在奶奶身上不再动弹,只是望着她,静静地凝望,乌黑的眼球里渐渐闪闪发光,眼眶边的白毛也渐渐湿润。奶奶也红着眼圈,抚着它着力仰起的头说:“走吧,走吧,在那头等我。”老猫舔舐奶奶干枯的手渐渐慢下去。那双孤傲的眼睛缓缓合上。奶奶将老猫葬在了爷爷的坟边,逢年过节,也不忘摆上“三牲”。
(摘选自长沙市实验中学1207班彭鑫)
从那以后,姐姐好像变了,她不敢去爱一样东西,因为她怕失去。
人类随意的举动就主宰了动物的生死。倘若当时爸妈多一丝悲悯之心,我和姐姐幼小的心灵也不必承受这一生的愧疚和痛苦啊!
(摘选自长沙市实验中学1207班贺周易)
五、写作实践,心手相应
【参考素材】(教师收集)
六、类文链接,强化情感
(这一部分的阅读放在课后完成。)
《咬舌自尽的狗》(林清玄)
《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莫言)
【阅读提示】
文章首先从反面提出论题,指出“什么是悲悯”。然后,阐述“什么是大悲悯”。
最后指出作家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大悲悯。
【思考】
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如果采用议论文体你将如何构思成文?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