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农学专业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4-10-23 09:11郭文善高辉严长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建设现状发展对策

郭文善+高辉+严长杰

摘 要:农学专业是农业高校的主体专业之一。该文以扬州大学为例,分析了农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现状,阐述了农学专业发展的改革经验与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有助于明晰农学专业下一步改革、发展的目标与建设任务。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学专业;建设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8-136-03

农学专业是我国农业高校设置最早、发展系统与基础厚实的主体专业。国内创办农学专业的有实力的院校大多具有60a以上甚至100a以上的办学历史,具有深厚的办学经验积累,为我国不同阶段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大批优质人才支撑。当前,农学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新的艰巨任务,包括应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新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新的实践实习环节等,使得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能适应“新四化”建设的要求。为此,亟需深入分析农学专业的建设现状、改革经验与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使得农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既能坚持优良办学传统,又能顺应形势,保持办学活力,更好地发挥主体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1 农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

1.1 农学专业建设现状

1.1.1 专业办学基础厚 农学专业的办学存在历史发展中的调整变迁。就扬州大学而言,其农学专业起源于1902年由张謇先生创建的私立通海农学堂,1952年创办农学本科专业,1987年改为作物本科专业,1991年恢复农学本科专业办学至今,2002年在农学本科专业下设立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进程中,扬州大学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修订、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增强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推进,凝炼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为社会所广泛认可。

1.1.2 专业办学水准高 根据中国科学评价中心报告,2014-2015年国内开办农学专业的院校有68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3所院校的专业办学水平属五星水准,河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等10所院校属四星水准;其余55所院校属三星水准及其以下。其中,扬州大学农学专业位列全国第11名,较2013-2014年上升1位。该报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学专业仍具有较广泛的办学主体。

在农学专业办学水准四星及其以上的13所院校中,有10所院校在首都或省会办学,有1所院校(四川农业大学)在地级市办学但在成都市设有2个校区,有2所院校(山东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在地级市办学。农学专业的卓越创办需要更多资源条件的支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紧密关联,这种相对地理位置的差异与资源获取的不均衡性,有可能进一步拉大院校间的办学水平差距。同时,在综合性大学框架内农学专业办学水准高的有浙江大学、扬州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内如何持续建设高水平的农学专业,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1.3 专业办学模式新 国内农业院校一直致力于办学模式的创新,以顺应新的形势需要。如扬州大学农学院建立了“课堂——实验室——大田试验——大面积推广”四位一体的农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习环节四年一贯推行,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与工作岗位适应性强,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又如南京农业大学于2011年新建“金善宝实验班”(本硕连读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班),积极探索植物生产类农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将进一步有力推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1.2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农学专业在校生的数量型增长带来了质量型建设的难度。例如,扬州大学自1988年以来,先后培养了2 165名农学专业毕业生,另有在校生410人;招生最少的年份为1993年的30人,最高年份为1999年的160人。高校扩招以前,由于研究生招生数量有限,客观上是把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学生得到的实践锻炼机会多,一个本科生可以“种好、管好一块田”;而在高校扩招之后,研究生、本科生规模同步扩张,生源质量受到影响,加之试验田等办学资源变为相对紧缺,一个研究生与本科生团队通过合作才可以“种好、管好一块田”,个体得到的综合实践锻炼有所下降,“黑板种田”、“计算机种田”增多,学生知识面渐宽,人才培养质量有所降低。因而,动手实践能力下降是我国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严峻现状。

2 农学专业发展的改革经验

1987年原江苏农学院农学系形成的《作物专业教学计划》是原国家教委高教二司下达给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农学院分别制订的研究任务。由于该教学计划受到好的评价,国家教委在全国8个专业14所院校中首先选定江苏农学院进行作物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可见,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办学在国内有影响与有地位,具有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1988年以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继承办学传统、坚持办学特色、体现现代性与先进性为指导方针,扬州大学农学院针对农学专业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具体如下:一是在加强农学专业建设的同时,以农学专业为母体,2002年在国内率先增设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招生办学,实现了农学专业办学规模的稳中有增,并体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二是在明确以生产技术型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兼顾到多规格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农学高层次人才基地班,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分流,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是在课程设置上,核心课程地位与学分不减,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地位提升、学期提前、学分增加),增开《World Agriculture》、《Crop Science》2门全英文授课课程以及《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应用文写作》、《园艺通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等4门专业拓展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国际化等特点。四是在学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实验实践课程共45.5学分,占毕业最低学分160学分的28.5%),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强调精讲重要知识点。自2014级新生起,所有专业课程25%的学时将用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五是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计划,如开设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专业实践(第2~4学期)、作物学实验(第5~7学期开设)等课程。六是确立了“专业实践主题教育(第1学期)——专业劳动(第2~3学期)——专业实践(第2~4学期)——作物学实验(第5~7学期)——科研实习(第6~7学期)——毕业实习(论文,第8学期)”四年一贯、六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endprint

经过上述改革举措的推行,扬州大学农学专业建设取得了多方面显著成效。现该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与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专业。

3 农学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学专业生源质量不高 尽管农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实的办学基础、强大的办学实力与卓越的社会贡献,但目前志愿报考本科农学专业的高分考生比例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学专业生源的质量。

3.2 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由于社会服务不列入单位编制范畴,加之缺少对教师为生产服务方面的考核与政策激励,导致近年新进的教师缺少在产学研基地的一线锻炼。与老一代相比,青年教师在承担专业课授课任务时教学内容偏理论,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且由于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提高,加之农业院校普遍采取了内容多元化的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制,使得专业教师走向生产一线、“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间配置得到约束,部分冲击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强化推进,形成了比论文、比项目、比成果、比排名的趋同化竞争格局。

3.3 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精量播种机、智能插秧机、无人机、精准施肥机、精准植保机等。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反映最新的农业可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已成为现实问题[1-3]。为此,亟需加快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学生实践实习设备与条件的改善。

3.4 毕业生就业面窄 受社会就业环境改变的影响,农学专业已从早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为主,转向了如今的市场化、多元化的就业体系。国家、省公务员等一些高端岗位竞争激烈,招收农学类的岗位少,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对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已由动手实践走天下,转变为笔试、面试定乾坤;此外,本科生中愿意下基层、进农业企业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4 农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农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涉及到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农学专业是培养农业生产高层次人才、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摇篮基地。为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农学专业给予更多倾斜支持与保护,以提升农学专业的社会吸引力。

4.2 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水平 针对实践性要求高的专业,应研讨出台教师生产一线锻炼政策,重点提高青年教师参与生产实践、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水平,以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能得到更好继承与发扬。

4.3 课程设置上紧跟科技前沿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保障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经营》、《World Agriculture》、《Crop Science》等课程的地位,以展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

4.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建立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创办卓越农林人才班,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引导与支持学生科技创新,确立“课堂——实验室——大田试验——大面积推广”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办学特色与优势,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等.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23-25.

[2]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保障[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56-58.

[3]杨锦忠,王月福,林琪.传统农学类学科——作物学工程化改造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4):45-48.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建设现状发展对策
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共享探索
当前普通高中体育师资队伍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