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进+魏兴国+祝兆庆
摘 要:分析了民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人才培养;建立繁育基地;科学规划生产;构建产加销体系;实施品牌战略等。
关键词:中药材;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建议;民乐县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8-56-02
民乐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气候温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环境污染少,病虫害发生轻,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境内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主要中药材品种及名贵动物药材较多,均分布在祁连山一带。其中,植物类药材主要有甘草、板蓝根、柴胡、大黄、麻黄、锁阳等74个品种;动物类药材主要有麝香、鹿茸、牛黄、鸡内金、全虫、蜂房等9个品种;矿物类药材主要有滑石、芒硝等4个。民乐县属传统农业县,工业不发达,大气、水质、土壤基本无污染,具有发展绿色中药材的巨大潜力,通过近年来对中药材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中药材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1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规模 中药材作为新兴特色产业之一,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民乐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种植中药材,不仅投入较低,产出较高,效益明显,并且节水,可有效缓解当地水资源紧张的矛盾。1995年,新天镇林山村率先试种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等中药材品种,收入达15 000元/hm2以上,起到了典型引路、辐射带动的作用。2013年,全县种植中药材1.55万hm2,中药材产业已形成了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种植的新格局。201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93万hm2,主要以板蓝根、黄芪、甘草、孜然、王不留行等为主。
1.2 科技示范情况 为了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稳步向前发展,2002年10月,民乐县政府批准成立了中药材产业管理局,与民乐县农业局合署办公,负责指导、协调和检查各乡村中药材种植情况;同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本区域中药材种子的调进和产品的销售,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工作,使中药材产业走向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先后引进推广移动喷灌、机械化挖掘、工厂化育苗等中药材种植新技术、新成果21项,建立起了甘肃民乐县锦世农业科技开发公司266.7hm2的沙漠甘草喷灌圈示范基地、张掖市永正药业公司333.3hm2的红皮乌拉尔甘草示范基地和民联乡太和村、新天镇林山村、新天镇马均村等10个种植面积达66.7hm2的中药材科技示范点。
1.3 产量及效益情况 2012年全县种植中药材1.03万hm2,平均单产4 827.7kg/hm2,总产量达到4.791 9万t;2013年全县种植中药材1.55万hm2,平均单产4 827.7kg/hm2,总产量达到7.483万t。2009年板蓝根种植面积0.184万hm2,平均产量为3 900kg/hm2,当时由于甲型流感疫情蔓延,导致板蓝根价格上扬,涨至15元/kg左右,收入达58 500元/hm2。
1.4 产业化经营体系逐步完善 2009年民乐县被列为甘肃省河西地区唯一一个“中药材种植主产县”,2010年又被甘肃省农牧厅确定为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011年12月5日,甘肃华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了5 000t甘草加工GMP认证。2012年7月28日被国家农业部、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板蓝根之乡”称号,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板蓝根之乡”的县。2012年通过了0.67万hm2无公害中药材产地认定。先后建成永正药业、华瑞农业科技公司、神威药业民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3家大型中药材加工企业,扶持成立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40多个,初步建起了种子种苗供应、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服务不到位,技术指导不力 由于缺乏与全国各大药市的沟通和了解,农户往往凭往年生产经验和市场行情来确定当年种植中药材的品种及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跌入了“种啥啥不值钱”的怪圈。并且民乐县大部分农民习惯当年种,春节前卖,急于抛售,价格上扬后又无货可供。在技术指导上,由于缺乏中药材种植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的科技人员外出培训、学习进修等机会少,导致中药材相关知识缺乏,视野不开阔,知识更新缓慢,只能从有关杂志和书籍上照搬指导生产,从而导致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的科技水平低,新技术和新成果应用少。
2.2 中药材未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对于种植中药材,当地农户仍按常规农作物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由于滥用农药、化肥,导致产品中农药残留、化肥污染超标,中药材种植GAP质量标准难以落实,更谈不上标准化生产。且生产中追求数量,品牌意识淡薄,产品分级包装意识差,仅以外观确定等级和价格,没能从GAP栽培、采收、加工、包装运输、质量管理等环节规范中药材生产。
2.3 订单不规范,协议条款模糊 虽然一些乡村与药商签订了协议,但存在内容简单、条款含糊其辞的问题,对购种、收购、付款等内容不太明确,加之对种苗价格行情把握不准,药商趁机钻空子、捞好处。有些乡村苗子款市场价不过5~6元/kg,而协议价达10元/kg以上,大多签约时其实药商已赚回了苗子款;秋后市场行情好,药商在收购时压级压价,农户的利益受损。
2.4 加工、营销体系滞后 由于新兴的中药材产业刚刚起步,加工能力弱,所有的中药材产品都是统货,连最简单的切片、泡制等工艺都尚未进行,没有进行分级,只能卖原料产品,更谈不上加工增值,且贮藏技术落后,贮藏量小,期限短。此外,由于营销体系落后,农民信息闭塞,销售渠道不畅,种植的中药材都由本地或外地药商收购,价格极不稳定,市场风险全部由农民承担,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2.5 种子把关不严,缺少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由于中药材种子和种苗在本地没有繁育基地,只能从外地引进种子和种苗,部分商贩“三证”不全,市场上销售的种子出苗率、发芽率部分达不到质量要求,甚至部分种子系陈年种子或新陈混合,有些板蓝根种子是是1年生种子,导致出苗率低,生长不一致,开花抽薹,产量低等不良现象。每年都有因种子质量问题的上访事件发生,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和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endprint
3 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信息服务网 有计划地通过赴全国药材主产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聘请专家讲学,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聘请顾问指导等途径,分期对现有农业技术人才普遍轮训1遍,并有计划地引进1批中药材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切实解决技术人员短缺且对中药材种植技术匮乏等突出问题,为全县中药材种植新品种引进、主栽和搭配品种确定、生产关键环节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在全县建立中药材信息服务网,抽调专人搜集信息,依托各乡镇,通过电视、广播、报纸、黑板报等形式定期向农民群众发布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等,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信息服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中药材,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性。
3.2 规范合同内容,建立繁育基地 所有的药商都要在县农委进行登记,由县农业局制定标准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并对乡、村和药商签订的协议进行监督,解决药商和农民在合同、经济利益上的纠纷,保护农民利益。由于药商所进的种子、种苗不能保证质量,且价格较高,因此由县农委对适宜在本县种植的中药材进行种子、种苗繁殖,为中药材基地建设提供优质良种,降低农民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组织有条件的农户进行种子、种苗繁殖,实现中药材种子、种苗100%本地供应,降低农民种植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3.3 科学规划生产,分区域、分品种种植 按照民乐县不同海拔、土壤、气候类型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分区域、分品种种植。建议可将全县划分为3个种植区域,即:(1)北部甘草、黄芪、板蓝根、孜然种植区。该区为海拔2 000m以下的一类地区,其特点是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降雨量较少,土壤多为沙壤土,非常适宜种植收根类的中药材。(2)中部板蓝根、黄芪、芦巴子、孜然种植区。该区为海拔2 000~2 300m的二类地区,其特点是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适宜种植收种子类的中药材。(3)南部黄芪、王不留行、旱防风、党归、党参种植区。该区为海拔2 300m以上的三类地区,其特点是气候冷凉、无霜期短、降雨量较多,适宜种植生长期短的中药材。
3.4 构建产加销体系,加速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从政策、资金、税收、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创造条件,加快神威药业、永正药业、锦世农业等加工生产企业的建设步伐,引导农民严格按照GAP质量规范生产无公害中药材,尽快使企业取得生产经营许可和GAP质量认证,促其加快中药材加工增值,并带动种植基地健康发展。通过市场牵动龙头企业(协会),龙头企业(协会)带动生产基地,生产基地连接农户的生产方式,解决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中药材生产新格局,增加中药材本地消化能力,使中药材附加值增加,提升中药材档次,加速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鼓励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意识、开拓精神的能人,创建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吸引外商投资,加快培育集收购、批发、加工于一体的专门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搞活流通体制。力争建成全省河西地区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通过市场的价格调节和规范运行,提高中药材的整体价格走向,确保中药材质量和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声誉,真正形成全省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
3.5 实施品牌战略,注重中药村生产标准化 实施品牌战略,注重中药材生产标准化,抓紧制定板蓝根、黄芪、柴胡、甘草等品种的质量标准,争取成为国颁或省颁质量标准,并组织注册板蓝根、黄芪、柴胡、甘草等品种的商标和无公害标志认证,把民乐县的“板蓝根之乡”品牌做的更大、更强。为此,不仅要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质量和加工方面多下功夫,要积极动员群众搞粗加工,进行加工增值,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达到规模生产、精深加工、增加效益的目的。 (责编:张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