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园丁之林风眠

2014-10-23 14:19周德田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赵无极潘天寿林风眠

周德田

今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巴黎发表了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热情洋溢的讲话。其中谈到:“欣赏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奈、罗丹等人的艺术作品,以及赵无极中西合璧的画作,让我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而在此前的3月26日,另一位法籍华裔画家朱德群走完了他艺术的人生,终年94岁。再追溯2010年吴冠中和2013年赵无极的去世,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的“留法三剑客”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相继走完了各自的艺术生涯,以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实践了他们的老师和校长林风眠先生创立杭州国立艺术院的办学宗旨:“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三位杰出艺术家取得的成就,在20世纪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留下了极为值得研究的课题,也让我们更关注“艺术园丁”——林风眠先生。

正如外国人学做中国菜,做得合不合口味,得中国人来评鉴一样,中国人学西洋艺术恐怕还得让老外来评说。英国艺术评论家苏立文认为:“作为中国画的三位关键性改革者之一的林风眠,高瞻远瞩,成就最著。这不仅因为他在欧洲对中西艺术进行过极为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因为他理解到,一旦中西艺术最终达成综合,那绝不是一个不同技法相结合的问题,而是艺术家双重经验内心化之后的一种出之于自然和自发的自我表现的形式。中国现代艺术中较长一辈的九位主要艺术家,如赵无极、吴冠中和朱德群都是林的学生,是不奇怪的。”

受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熏陶的艺术家当然不止以上三位,然而就中法建交50周年来说,无疑这三位成就最大。

让我们来具体看看三位是如何点赞自己老师的。按年龄排序,先看看吴冠中怎么说: “今天看来,当年林风眠的教学思想,追求的是现代艺术,思想的创新,情感的表达。对裹足不前的中国现代美术,起到了根本变革。但是,林风眠不会得到国民党政要的欣赏,而徐悲鸿画的国民党上层人物肖像受到激赏。林风眠唯一得到过蔡元培的支持,其后,他在政治上从来不活动,偏居杭州,和南京政治中心几乎没来往,加之他的创作题材不以政治价值为取向,打破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时弊,杭州艺专一直处于被冷落的边缘。在这样的环境下挣扎生存的青年学生,明知毕业以后找不到出路,仍然一往情深地追求艺术真谛。这种真挚的艺术情感,培养了李可染、朱德群、赵无极、罗工柳、董希文等一批出色艺术家。”

赵无极在《赵无极自画像》一书中写道:“林风眠鼓励我对传统的质疑,当我想的、看的方式与人不同时,他宽容我,也护卫我不受敌视,我只管懵懵懂懂地作画。总想画得生动些、真实些。”

当赵无极在杭州艺专求学时,学校为了融合中西,没有分设西画系和国画系,只设绘画系,学生主要学西画,中国水墨画也是必修课,潘天寿先生任国画教授。学期结束时,国画课考试题目是画一张山水,潘先生监考。赵无极平时只喜欢西画,学习刻苦勤奋,对国画则不下功夫,对考试更是心浮气躁,不到十分钟,在纸上涂了一个大大的墨团,题上“赵无极画石”,就收起画具扬长而去。这当然使为人方正治学严谨的潘天寿先生愤怒至极,认为是“目无师长,戏弄国画”,向校方提出开除赵无极。

林风眠与潘天寿关系极好,遂劝说潘天寿,“赵无极上课逃课,考试不认真,是要严肃处理,但念其年幼无知,先由吴老师批评教育,看看态度,如果能认错,我看这次就不必开除了。潘先生你看行吗?”这番话既照顾到了老师的尊严,又保护了值得培养的学生。此后,赵无极再也不逃国画课了,很快在国画修养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赵无极与林风眠天各一方,失去了联系。到1972年,赵无极应邀回国参观,一踏上故土,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林风眠。他前后4次赶去提篮桥想探望关押中的恩师林风眠而不得,但这举动最后惊动了周总理,在他的过问下,虽然师生来不及见面,但是林风眠得以获得自由。

1974年,在上海的林风眠又遭到了突如其来的风暴,他的画作《山村》作为“黑画”受到无端的严厉批判,林风眠处境几近绝地。但有一天,忽然接到通知,要他参加会见外宾。匆匆赶去,外宾竟是三十余年未见面的学生赵无极。在众多造反“首长”的众目睽睽之下,林风眠正不知如何应对,赵无极已疾步来到面前,长跪不起。林风眠老泪纵横,俯下身来,与赵无极抱头痛哭。这是一幅感人至深、却又另人心碎的画面,虽然未免太过苦涩,传达的却是中国式最典型的师生之情。从此,林风眠的困境慢慢有所改善,粉碎“四人帮”后,得以彻底走出逆境。

1979年,林风眠应法国政府邀请到巴黎办画展。赵无极把许多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杭州艺专的老校友邀到巴黎,庆贺老校长的画展开幕。赵无极由衷地说:“没有林校长,就没有我的今天。”

朱德群认为:“林风眠在水墨画方面的创新,不仅影响了我们这些弟子,而且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林风眠关于“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的精神,已经深深印在学生们的脑海里,并体现在了作品上。

正如苏力文所说的:“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师承的精神力量是极其重要的。即或师生为时空所隔,它仍然存在。”

林风眠的教育思想秉承的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农民种地看收成,教学成果看学生。吴冠中在《百花园里忆园丁——寄林风眠老师》一文中写道:“同学中不少已是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他们在艺术中做出了贡献,他们永不会忘记林风眠老师。……同学们都说:林先生慈祥,林先生一颗童心,林先生是真正的艺术家。”

林风眠这位艺术园丁是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的,他给学生传授的是一条寂寞之道、孤独之道,虽然他本人曾被社会和政治边缘化,但他所开创并由他的学生们坚持创造的,始终是艺术的大道。正是林风眠这位对艺术具有献身精神和独具慧眼的艺术园丁,宽容地呵护、关爱他的学生,他那种自由的、尊重和了解每个学生个性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法,使他的学生的强烈个性不受限制地得到了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大师。他对艺术的真诚、执着、勤奋、坚持,影响着他的学生,也为艺术道路上的后来者指明了方向。

(本文作者系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赵无极潘天寿林风眠
林风眠《静物·瓶花》
大师的劝勉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赵无极救恩师
赵无极救恩师
赵无极版画展登陆故土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潘天寿全集》首发
林风眠:慧眼识得“问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