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探讨

2014-10-23 16:55谢成林姚义王汝利周兴涛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发展目标途径水稻

谢成林+姚义+王汝利+周兴涛

摘要:阐述了扬州市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以及种植效益、稻作方式、高产典型等生产现状及特点,分析了全市水稻持续增产的主要原因,明确了今后全市水稻生产发展的目标,提出了提高水稻综合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稻;综合生产力;现状;发展目标;途径

中图分类号:S511.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069-04

扬州地处江淮之间,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为典型的江苏里下河农区,农作物布局以稻麦两熟为主。其中水稻高产稳产,是扬州市粮食生产中的优势作物,常年种植20万hm2,占粮食面积的50%以上;总产150万t,占粮食产量的66%,水稻生产在扬州市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扬州市上下各级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努力提升水稻综合生产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市20.7万hm2水稻平均单产达到9 237 kg/hm2,首次突破9 000 kg/hm2大关,创历史新纪录,实现了全市粮食生产“九连增”。随着非农业用地面积增加以及高效农业的发展,粮食生产面积逐年锐减,保障粮食供给是各级政府所关心的头等大事,如何提高粮食单产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扬州作为农业大市,提高水稻单产尤为重要。

1 生产现状及特点

1.1 种植面积保持稳定

自2000年以来,扬州市水稻种植面积总体呈先降后增再趋稳的态势(图1)。2000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为19万hm2,2003年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压缩粮食作物面积,当年的水稻种植面积降至16.4万hm2,为近13年以来的最低值,到2007年又升至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为21万hm2,此后基本保持在20.7万hm2左右,较为稳定。

1.2 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自2000年以来,扬州市水稻单产呈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图2)。2000年全市水稻单产8 100.0 kg/hm2,到2002年上升至8 689.5 kg/hm2。从2003年至2007年,水稻生产连续遭遇涝灾、极端高温、台风、多种病虫害等灾害,导致单产始终在7 050~7 650 kg/hm2之间徘徊,特别是2004年,由于全市条纹叶枯病特大发生,单产降至7 035.0 kg/hm2,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此后,水稻单产呈恢复性增长。至2011年单产再次突破8 250 kg/hm2,达到 8 832.0 kg/hm2,2012年单产突破9 000 kg/hm2大关,达到9 237.0 kg/hm2,创历史新纪录。

1.3 稻谷总产量先降后增

自2000年以来,扬州市水稻总产量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图3)。2000年全市水稻总产为153.8万t,到2003年降至最低值,为117.6万t,此后总产九连增,到2012年已达192.3万t。可以看出,由于近几年水稻种植面积相对稳定,总产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单产的不断提高。

1.4 种稻效益持续增长

1.6 高产典型大批涌现

近几年来,随着部省级水稻万亩高产增效创建工作的大力推进,扬州市水稻生产大力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普及应用了机插秧、麦草机械还田等高产、高效、生态新技术,狠抓了科学管水、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的落实,水稻单产取得了跨越性的突破,各稻区均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不断刷新着单产最高纪录。(1)里下河沿运稻区。2009年,经省、市专家组实收测产,高邮市三垛镇春生村 10 hm2 南粳44高产示范方单产达12 255 kg/hm2;2011年,成熟期由省农委组织专家实产验收,高邮市0.19 hm2旱育塑盘抛秧攻关田单产达12 319.5 kg/hm2,宝应县西安丰镇 0.14 hm2 机插泗稻11号高产攻关田平均产量达到 12 199.5 kg/hm2;2012年,高邮市周巷镇营南村17.1 hm2南粳49机插示范方由农业部科教司、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江苏省农委等单位组织的省内外有关水稻专家实产验收,平均单产12 394.5 kg/hm2,0.06 hm2旱育小苗直栽超高产攻关田单产达到12 864 kg/hm2。(2)沿江高沙土稻区。2011年,农业部组织超级稻实产验收,邗江区头桥镇扬粳4227百亩方实收单产达11 904 kg/hm2。(3)丘陵稻区。2008年,仪征市真州镇农歌村1.24 hm2南粳44攻关田单产达 10 698 kg/hm2;2012年,邗江区公道镇河东村7.33 hm2扬粳4227机插示范方平均单产12 378 kg/hm2,0.06 hm2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产量达到12 487.5 kg/hm2。

2 增产主要原因

2.1 区域布局合理优化

根据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扬州市大致划分为三大稻区,即里下河沿运稻区、沿江高沙土稻区和丘陵稻区[1]。(1)里下河沿运稻区。主要包括宝应全部、高邮大部分地区和江都小部分地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3.3万hm2左右,占全市水稻面积64%左右。该区水、土、气综合条件较好,种植业生产比较发达,以稻麦两熟为主,是我市粮食主要产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2012年该区水稻单产为9 525 kg/hm2,既是我市水稻主产区,又是我市水稻高产区。(2)沿江高沙土稻区。主要包括江都部分地区、邗江和仪征小部分地区以及广陵全部。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万hm2左右,约占全市水稻面积20%。该区水土条件较好,农村经济发展较快,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区耕地锐减,农业后备资源匮乏。2012年该区水稻单产为8 850 kg/hm2,是我市水稻生产次生区。(3)丘陵稻区。主要包括仪征大部分地区、邗江大部分地区和高邮湖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3万hm2左右,约占全市水稻面积16%。该区地势起伏较大,水土条件较差,粮食生产水平低而不稳。2012年该区水稻单产为 8 550 kg/hm2,是我市水稻生产低产区。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原则,结合我市各稻区生产实际,里下河沿运稻区为扬州市水稻生产发展的重点区域[2]

2.2 品种应用不断改良

回顾扬州市近十多年来水稻品种的应用变化,主要向高产、优质、抗病等方面发展[3]。2004年以前,扬州市水稻品种主要以武育粳3号为主,该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为全市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该品种也有致命弱点,即高感条纹叶枯病,在2003、2004年灰飞虱大发生时,都表现出明显的不抗条纹叶枯病,导致全市水稻单产大幅下降。2005年后抗条纹叶枯病的扬粳9538、扬辐粳7号、8号、淮稻9号和耐条纹叶枯病的宁粳1号相继被推广应用,2008年南粳44以其高产、稳产、抗病的特点被广泛应用。近几年,由于劳动力成本高、农村劳动力紧张,直播稻被农民自发应用,淮稻5号以其抗倒性好、灌浆速度快、后期熟相佳以及出米率高等特点被农民作为直播稻选用,而产量潜力大的武运粳24号、扬粳4227等超级稻品种和稻米适口性好的南粳9108等品种也逐年扩大应用。品种应用不断改良为水稻单产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栽培技术持续创新

从技术推广来看,扬州市重点强调技术与品种相配套,实现良种良法相结合,逐步形成以超级稻品种或具有超高产潜力品种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为主推技术,以麦秸机械还田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等为配套技术的技术推广模式。2000—2012年,全市机插秧应用面积和麦秸机械还田面积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据统计,2012年全市机插秧应用面积8.79万hm2,占水稻面积的42.5%,平均单产9 768 kg/hm2,比其他稻作方式增加390 kg/hm2。全市6个县(市、区)机插秧面积最大的为高邮市,应用面积为2.97万hm2,占该市水稻面积的53.9%。以机插秧、抛秧为主的轻简稻作方式应用面积达到 18.04万hm2,占水稻面积的87.2%。另据统计,2012年全市麦草机械还田面积达到17.95万hm2,占水稻面积的86.8%,平均单产9 622.5 kg/hm2,比未还田的增产9.1%。栽培技术的持续创新是水稻单产稳步提升的重要因素[4]

2.4 惠农政策发挥功效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为了保护粮食生产,对种粮农民实行多项补贴,其中包括水稻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以2012年为例,国家在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再次提到:“要巩固增产增收的好形势,扩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果。”扬州市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将水稻各项补贴按时实施到位:每666.7 m2水稻直补20元,良种补贴15元,增支综合补贴增加到103.4元,全市水稻各项补贴资金达4.3亿元。此外,国家早在2012年2月初就出台了水稻、小麦收购保护价,给农民种粮吃了定心丸。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农民重视水稻生产,不仅肥料、农药等物化投入有所增加,而且用工也有所增加,促进了水稻单产的进一步提高。

3 生产发展目标

今后阶段,扬州市水稻生产应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十字”方向发展,优化区域布局,稳定种植面积,不断主攻单产,保障有效供给。以万亩高产增效创建为平台,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统领,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机插秧、抛秧等可持续轻简稻作技术,全面应用以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号、扬粳4227、南粳49和优质米品种南粳9108为主的新品种,实施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确保稻米质量安全。经过2~3年的努力,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hm2左右,单产稳定在 9 300 kg/hm2 以上,力争达到9 750 kg/hm2。

4 提高生产能力的途径

4.1 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

由于水稻良种补贴实行货币补贴,加之供种市场全面放开,供种渠道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扬州市目前有近千个水稻供种点,品种多、乱、杂现象比较严重,籼稻尤为突出,农民购种容易选种难。针对该现象,各地应依据“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加大种子企业的清理整顿,加强种子市场管理。按照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各地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粮食周年高产”的最新要求,扬州市里下河、沿江、丘陵各稻区的主体品种应为2个,搭配品种2个;各县(市、区)水稻主体品种1~2个,搭配品种2个;各乡镇水稻品种实现“一主一副”。 经过近几年的品种应用筛选,我市水稻主推品种比较明确。迟熟中粳以武运粳24号为主,搭配种植南粳49,扩大种植南粳9108;早熟晚粳以扬粳4227为主,搭配种植南粳44;中熟中粳以武运粳27号为主,搭配种植中稻1号,扩大示范淮稻14号。此外,在推广现有良种的基础上,要积极做好新品种、接班品种的试验示范,在不同生态区建立新品种展示基地,示范种植、组织观摩、推广应用新品种。要充分利用扬州市承担的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推广”项目平台,组织各级农技人员及种田大户观摩学习,发挥展示基地示范作用。

4.2 大力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1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传统的手栽秧稻作方式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机插秧、抛秧、直播稻为主体的轻简稻作方式逐步被推广应用,目前扬州市稻作方式有机插秧、抛秧、直播稻、麦套稻和手栽稻等5种,稻作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5]。近几年水稻大面积生产实践和连续4年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推广》展示结果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水稻主推秸秆还田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压缩直播稻,扩大机插秧。因此,全市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培训,让群众从思想上领悟到秸秆还田机插秧技术的必要性与客观高产潜力,并且继续发挥好展示基地的现场示范宣传培训作用;另一方面要以商品化集中育供秧为切入点,组织开展机插秧育秧、插秧专业化服务,切实解决育秧难、插秧难问题,大力推广机插秧。

4.3 加强病虫害测报及防治

近10年来,扬州市区域性重大病虫害发生与威胁呈加重趋势,水稻条纹叶枯病、纹枯病多年偏重至大发生,黑条矮缩病、恶苗病年度性重发,纵卷叶螟、稻飞虱,尤其褐飞虱也呈连年重发态势。例如,2004年全市水稻生产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灰飞虱的严重危害,水稻条纹叶枯病特大发生;2006年全市水稻前期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中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大发生,后期褐飞虱大发生;2011年黑条矮缩病偏重发生;2012年恶苗病偏重发生等。病虫测报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各地应严格按照规范测报,扩大普查范围,增加调查频次,定期开展病虫情会商,准确把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防治信息,做好病虫情上传下达,建立病虫预警机制。

4.4 及早制定自然灾害预防预案

近12年来,扬州市水稻生产有8年遭遇台风、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局部洪涝等自然灾害。2003年全市水稻生产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7月上旬扬州市水稻生产遭遇了涝灾,全市受涝水稻12万hm2。7月下旬遭遇了极端高温天气,造成早播水稻授粉、受精障碍,该年全市水稻产量仅为 7 165.5 kg/hm2,比上年减1 524 kg/hm2。2005年全市水稻生产遭受了台风袭击,全市水稻倒伏5.18万hm2,占水稻面积的24.6%,该年全市水稻产量仅为7 230 kg/hm2;2006年全市水稻生产遭遇了洪涝、低温等多种自然灾害。6月底7月初宝应、高邮遭受了暴雨和大暴雨袭击,受淹面积 8.27万hm2。9月上中旬连续阴雨寡照低温,不利于灌浆结实和抽穗扬花。2007年9月下旬和10月上旬遭遇2次台风,造成全市10.4万hm2水稻倒伏。2008年9月下旬,扬州市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导致沿江地区正处于灌浆中期的部分水稻青枯死亡。2009年9月下旬扬州市遭受暴雨大风袭击,导致全市水稻倒伏面积6.24万hm2。气候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固然对水稻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但及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能够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各地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及早制定预防预案,做好各项防灾抗灾工作。

4.5 加强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建设

实践证明,高产创建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大措施,是科技增粮的重要途径。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通过“五有五统一”技术服务和“一推四普及”技术推广,大大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单产显著高于大面积生产,加大了科技对水稻增产的贡献率。2011年全市高产创建面积达3.23万hm2,平均单产10 365 kg/hm2,比全市平均产量高1 533 kg/hm2,增产17.4%;2012年全市52个水稻万亩示范方平均单产 10 531.5 kg/hm2,比大面积生产高出1 245 kg/hm2,增产13.4%。水稻万亩高产增效创建示范方的实施,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辐射带动了大面积生产水平的提高,是水稻单产不断攀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一要扩大高产增效创建面积,二要进一步提高高产增效创建示范方水平,发挥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提高水稻的生产水平。

4.6 强化适用技术基层培训

当前扬州市水稻生产不是没有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而是关键技术措施到位率低。据调查,扬州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到位率仅为57.8%,大大削弱了先进技术对水稻生产提高的贡献率。因此,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集“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培训工程”等多项培训资源,组织高校、科研、推广等部门专家、教授,通过专题讲座、媒体网络、发送明白纸、新闻宣传等多种途径,开展多层次培训,使水稻生产各项技术家喻户晓,特别是乡村农技员和种田大户熟练掌握。同时,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各级专家要深入田头,一线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发挥技术增产作用。

4.7 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指出,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可以提高经营效益,但经营规模也并不是越大越好。从江苏省农业发展现状出发,经农业部门调查研究,省农委农经处肖延川处长建议江苏省家庭农场规模以 6.67~20 hm2 为宜。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长期历史形成的一种家庭式小面积耕作,形不成大规模种植效益的现状。农场把土地集中起来后,应向有种植经验的、有能力的农户集中,土地集中规模以后效益就更高,土地规模就更大,使用的人力配置也更加合理有效,因此既能够使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劳动力的报酬也能实现增长。

参考文献:

[1]茅弼华,徐汝琦,谢成林,等.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水稻生产——改革开放20年扬州市水稻单产连上四级台阶回顾[J]. 江苏农业科学,1999(4):6-10.

[2]谢成林,杨举善. 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稻米,2003(2):38-39.

[3]谢成林,杨荣伟,王汝利.扬州市粮食品种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9-12.

[4]张 耗,杜 永,杨建昌.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136-140.

[5]谢成林,王曙光,杨举善,等. 扬州市稻作方式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江苏农业科学,2009(6):7-9.

近10年来,扬州市区域性重大病虫害发生与威胁呈加重趋势,水稻条纹叶枯病、纹枯病多年偏重至大发生,黑条矮缩病、恶苗病年度性重发,纵卷叶螟、稻飞虱,尤其褐飞虱也呈连年重发态势。例如,2004年全市水稻生产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灰飞虱的严重危害,水稻条纹叶枯病特大发生;2006年全市水稻前期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中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大发生,后期褐飞虱大发生;2011年黑条矮缩病偏重发生;2012年恶苗病偏重发生等。病虫测报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各地应严格按照规范测报,扩大普查范围,增加调查频次,定期开展病虫情会商,准确把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防治信息,做好病虫情上传下达,建立病虫预警机制。

4.4 及早制定自然灾害预防预案

近12年来,扬州市水稻生产有8年遭遇台风、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局部洪涝等自然灾害。2003年全市水稻生产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7月上旬扬州市水稻生产遭遇了涝灾,全市受涝水稻12万hm2。7月下旬遭遇了极端高温天气,造成早播水稻授粉、受精障碍,该年全市水稻产量仅为 7 165.5 kg/hm2,比上年减1 524 kg/hm2。2005年全市水稻生产遭受了台风袭击,全市水稻倒伏5.18万hm2,占水稻面积的24.6%,该年全市水稻产量仅为7 230 kg/hm2;2006年全市水稻生产遭遇了洪涝、低温等多种自然灾害。6月底7月初宝应、高邮遭受了暴雨和大暴雨袭击,受淹面积 8.27万hm2。9月上中旬连续阴雨寡照低温,不利于灌浆结实和抽穗扬花。2007年9月下旬和10月上旬遭遇2次台风,造成全市10.4万hm2水稻倒伏。2008年9月下旬,扬州市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导致沿江地区正处于灌浆中期的部分水稻青枯死亡。2009年9月下旬扬州市遭受暴雨大风袭击,导致全市水稻倒伏面积6.24万hm2。气候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固然对水稻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但及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能够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各地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及早制定预防预案,做好各项防灾抗灾工作。

4.5 加强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建设

实践证明,高产创建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大措施,是科技增粮的重要途径。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通过“五有五统一”技术服务和“一推四普及”技术推广,大大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单产显著高于大面积生产,加大了科技对水稻增产的贡献率。2011年全市高产创建面积达3.23万hm2,平均单产10 365 kg/hm2,比全市平均产量高1 533 kg/hm2,增产17.4%;2012年全市52个水稻万亩示范方平均单产 10 531.5 kg/hm2,比大面积生产高出1 245 kg/hm2,增产13.4%。水稻万亩高产增效创建示范方的实施,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辐射带动了大面积生产水平的提高,是水稻单产不断攀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一要扩大高产增效创建面积,二要进一步提高高产增效创建示范方水平,发挥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提高水稻的生产水平。

4.6 强化适用技术基层培训

当前扬州市水稻生产不是没有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而是关键技术措施到位率低。据调查,扬州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到位率仅为57.8%,大大削弱了先进技术对水稻生产提高的贡献率。因此,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集“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培训工程”等多项培训资源,组织高校、科研、推广等部门专家、教授,通过专题讲座、媒体网络、发送明白纸、新闻宣传等多种途径,开展多层次培训,使水稻生产各项技术家喻户晓,特别是乡村农技员和种田大户熟练掌握。同时,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各级专家要深入田头,一线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发挥技术增产作用。

4.7 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指出,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可以提高经营效益,但经营规模也并不是越大越好。从江苏省农业发展现状出发,经农业部门调查研究,省农委农经处肖延川处长建议江苏省家庭农场规模以 6.67~20 hm2 为宜。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长期历史形成的一种家庭式小面积耕作,形不成大规模种植效益的现状。农场把土地集中起来后,应向有种植经验的、有能力的农户集中,土地集中规模以后效益就更高,土地规模就更大,使用的人力配置也更加合理有效,因此既能够使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劳动力的报酬也能实现增长。

参考文献:

[1]茅弼华,徐汝琦,谢成林,等.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水稻生产——改革开放20年扬州市水稻单产连上四级台阶回顾[J]. 江苏农业科学,1999(4):6-10.

[2]谢成林,杨举善. 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稻米,2003(2):38-39.

[3]谢成林,杨荣伟,王汝利.扬州市粮食品种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9-12.

[4]张 耗,杜 永,杨建昌.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136-140.

[5]谢成林,王曙光,杨举善,等. 扬州市稻作方式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江苏农业科学,2009(6):7-9.

近10年来,扬州市区域性重大病虫害发生与威胁呈加重趋势,水稻条纹叶枯病、纹枯病多年偏重至大发生,黑条矮缩病、恶苗病年度性重发,纵卷叶螟、稻飞虱,尤其褐飞虱也呈连年重发态势。例如,2004年全市水稻生产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灰飞虱的严重危害,水稻条纹叶枯病特大发生;2006年全市水稻前期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中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大发生,后期褐飞虱大发生;2011年黑条矮缩病偏重发生;2012年恶苗病偏重发生等。病虫测报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各地应严格按照规范测报,扩大普查范围,增加调查频次,定期开展病虫情会商,准确把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防治信息,做好病虫情上传下达,建立病虫预警机制。

4.4 及早制定自然灾害预防预案

近12年来,扬州市水稻生产有8年遭遇台风、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局部洪涝等自然灾害。2003年全市水稻生产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7月上旬扬州市水稻生产遭遇了涝灾,全市受涝水稻12万hm2。7月下旬遭遇了极端高温天气,造成早播水稻授粉、受精障碍,该年全市水稻产量仅为 7 165.5 kg/hm2,比上年减1 524 kg/hm2。2005年全市水稻生产遭受了台风袭击,全市水稻倒伏5.18万hm2,占水稻面积的24.6%,该年全市水稻产量仅为7 230 kg/hm2;2006年全市水稻生产遭遇了洪涝、低温等多种自然灾害。6月底7月初宝应、高邮遭受了暴雨和大暴雨袭击,受淹面积 8.27万hm2。9月上中旬连续阴雨寡照低温,不利于灌浆结实和抽穗扬花。2007年9月下旬和10月上旬遭遇2次台风,造成全市10.4万hm2水稻倒伏。2008年9月下旬,扬州市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导致沿江地区正处于灌浆中期的部分水稻青枯死亡。2009年9月下旬扬州市遭受暴雨大风袭击,导致全市水稻倒伏面积6.24万hm2。气候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固然对水稻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但及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能够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各地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及早制定预防预案,做好各项防灾抗灾工作。

4.5 加强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建设

实践证明,高产创建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大措施,是科技增粮的重要途径。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通过“五有五统一”技术服务和“一推四普及”技术推广,大大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单产显著高于大面积生产,加大了科技对水稻增产的贡献率。2011年全市高产创建面积达3.23万hm2,平均单产10 365 kg/hm2,比全市平均产量高1 533 kg/hm2,增产17.4%;2012年全市52个水稻万亩示范方平均单产 10 531.5 kg/hm2,比大面积生产高出1 245 kg/hm2,增产13.4%。水稻万亩高产增效创建示范方的实施,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辐射带动了大面积生产水平的提高,是水稻单产不断攀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一要扩大高产增效创建面积,二要进一步提高高产增效创建示范方水平,发挥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提高水稻的生产水平。

4.6 强化适用技术基层培训

当前扬州市水稻生产不是没有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而是关键技术措施到位率低。据调查,扬州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到位率仅为57.8%,大大削弱了先进技术对水稻生产提高的贡献率。因此,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集“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培训工程”等多项培训资源,组织高校、科研、推广等部门专家、教授,通过专题讲座、媒体网络、发送明白纸、新闻宣传等多种途径,开展多层次培训,使水稻生产各项技术家喻户晓,特别是乡村农技员和种田大户熟练掌握。同时,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各级专家要深入田头,一线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发挥技术增产作用。

4.7 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指出,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可以提高经营效益,但经营规模也并不是越大越好。从江苏省农业发展现状出发,经农业部门调查研究,省农委农经处肖延川处长建议江苏省家庭农场规模以 6.67~20 hm2 为宜。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长期历史形成的一种家庭式小面积耕作,形不成大规模种植效益的现状。农场把土地集中起来后,应向有种植经验的、有能力的农户集中,土地集中规模以后效益就更高,土地规模就更大,使用的人力配置也更加合理有效,因此既能够使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劳动力的报酬也能实现增长。

参考文献:

[1]茅弼华,徐汝琦,谢成林,等.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水稻生产——改革开放20年扬州市水稻单产连上四级台阶回顾[J]. 江苏农业科学,1999(4):6-10.

[2]谢成林,杨举善. 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中国稻米,2003(2):38-39.

[3]谢成林,杨荣伟,王汝利.扬州市粮食品种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9-12.

[4]张 耗,杜 永,杨建昌.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136-140.

[5]谢成林,王曙光,杨举善,等. 扬州市稻作方式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江苏农业科学,2009(6):7-9.

猜你喜欢
发展目标途径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