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建
(三明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小学生教育是继家政教育、幼儿教育后的第三教育环境,也是正规学校教育的开始。受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现代中国孩童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增高,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的成长环境几乎没有坎坷,这种溺爱的土壤使小学生在正规教育规范的管束下不能正常的发泄心中的情绪,这也导致了小学生个体行为的畸形发展,这种畸形的个体行为最终体现为冲突行为。小学体育课堂是一个特殊课堂环境,空间更大,自由度更高,人际交往更加密切,学生在课堂上自我中心感强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攻击行为的频繁出现。同时,小学生天性好玩、好斗的性格也是出现攻击行为的因素之一。笔者在《小学体育课堂外显性人际冲突行为特征研究》中认为,小学体育课堂外显性人际冲突具有短暂性和低功利性。因此,研究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攻击行为是也应注意到学生产生攻击行为的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攻击行为的功利性,不能将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一概而论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实际判断,因此本研究中通过对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观察研究发现,学生的攻击行为影响具有双向性,既能产生正面影响,又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的向性研究中既要保护其正向性,又要批判其负向性。只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攻击行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使小学生心理素质能够健康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录像法,对某小学3个班级一学期的体育课进行观察和分析。
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属于外显性行为,是可以观察记录的,因此根据前人研究和专家访谈选取言语攻击行为、肢体攻击行为、歧视攻击行为、追逐类攻击行为作为维度分类,将侮辱、谩骂、嘲笑作为言语类攻击的二级维度,将拳打、脚踢、戳手指、用器械攻击作为肢体类攻击的二级维度,将竖中指、蔑视、孤立作为歧视类攻击行为的二级维度,将集体追赶和个体追赶作为追逐攻击的二级维度,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具体依据模型如图1。
图1 研究模型
小学体育课堂攻击行为的向性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具有的特征,本研究将小学生体育课堂的攻击行为的特征分为表现特征和基本特征。基本特征包括:年级关系、时间关系、性别关系。表现特征表现为:冲突对象特征、群体关系、数量关系及影响结果。
2.1.1 小学体育课堂攻击行为数量与年级成反比关系
本研究调查发现,小学生课堂攻击行为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以三明市某某小学的体育课为观察对象,对40节体育课进行观察记录,所收集到的数据显示:水平一阶段小学生出现攻击行为频数最高,平均23次/节;水平二阶段学生攻击行为频数为16次/节;水平三阶段学生出现攻击行为的次数为14次/节。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于攻击行为的控制有了明显提高,其结果突出表现为攻击行为数量的直接减少,因此,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发生频数与年级成反比关系。
2.1.2 小学体育课堂攻击行为具有瞬时性
纵观体育课堂攻击行为的研究,基本都是以小学生或学前教育为对象。研究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攻击行为具有瞬时性。本研究将小于10 s的攻击视为短时攻击。统计结果发现,每节课学生完成攻击性行为的时间小于10 s的频数占90.4%。可见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具有瞬时性,而这种瞬时性导致了其隐蔽性,致使上课教师不容易发现,因此在教师问卷过程中我们得出的小学生课堂冲突较少的论断是片面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行为的瞬时性,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攻击行为,防患于未然。
2.1.3 男生发生攻击行为频率较高
性别特征是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次研究发现,男女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性别比例约为7:3,男生参与冲突的比例约为女生的2倍多。冲突比例中,男-男冲突、男-女和女-女冲突的比例为6∶5∶1。可见,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男生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比例较高,女生内部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数较小,相反,女生与男生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数较高。并且研究发现,女生发生攻击行为多数为班级干部维持课堂秩序。从性别比例关系上可以看出小学生体育课堂学生行为管理上应该重视男生的攻击行为,同时重视女生干部的执法行为。
2.1.4 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攻击行为有从众现象的发生
本研究中对发生攻击行为频率较高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发生攻击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相反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诸因素中以模仿其他同学、某些电子游戏、电影题材中的内容为最常见。可见,小学生阶段许多意识是非自主产生的,具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别人喜欢什么、做什么、关注什么,甚至是社会潮流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从众心理,减少攻击行为的从众现象发生。
2.2.1 小学生攻击行为有助于学生体育行为价值取向的形成
体育运动本身是一种竞技活动,其存在的价值体现在攻击与防守两个层面,而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从某种角度看是一种竞争行为。因此,游戏性的攻击行为有助于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比如追逐类攻击,学生只有明确了跑的意义,才能体验到跑步的乐趣与功能。小学生攻击行为的正向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因争夺器械而发生的攻击行为能够使学生更积极的练习。
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争夺器械。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学生基数偏大,人均场地器械占有率存在明显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因争夺器材场地发生冲突。但是,正是因为没有充足的场地器材,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珍惜手中的道具,锻炼的积极性更高。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该重视这一行为,学生因争夺器材而产生好胜心理时学习的积极性较之以往更高,接受力更强。因此,充分利用这一行为,引导学生积极竞争或学会分享,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因规则混淆而发生的攻击行为有助于学生对运动规则的理解。
此类攻击行为多发生在球类教学或者游戏中,部分学生在游戏比赛时,不按照规定执行,导致其他学生抱怨或攻击违规者。诸如:抢跑、抱球跑、输球赖账等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往往会遭受其他同学或者对手的挑衅或攻击。这类攻击行为在课堂中常有发生,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应单纯的批判违规者,而应该借助机会给学生讲解规则或者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并且按照比赛规则规定的惩罚进行处罚。这样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还能深入的了解规则,形成竞赛约束力,在养成良好的参赛品德的同时,有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
2.2.2 小学生攻击行为带有游戏性
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发生频率普遍偏高,但是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发现的学生冲突却不多。研究调查发现,有76%的教师认为所授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较少发生攻击行为,50%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攻击行为多数为游戏行为,例如:追逐行为、争夺行为和模仿行为。由于体育课堂的活动空间较大,自由度较高,从禁锢的室内空间到宽阔的体育场地的变化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更能释放活力,兴奋程度更高。相比室内课堂的端庄坐姿,学生更喜欢摸爬滚打;相比教室内的沉闷,更喜欢体育课中同学间的交流。许多行为的发泄都带有游戏性,而这种游戏性的攻击行为是一种展示自我、吸引注意的最佳办法。因此,我们在分析小学生攻击性为负面影响,尤其是危险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学生攻击行为的游戏性,这种游戏性的攻击行为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学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所必须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交流与互动,不能盲目对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喝叱与批评,要善加引导,合理控制。
此外,针对学生攻击行为的游戏性,本研究对近百位成年人进行了田野访谈,结果发现,在性格较开朗、人际关系较和谐且善于交流的人群中有近70%的人认为自己的童年有过游戏性的攻击行为。这也从侧面证明,小学课堂中的攻击行为,并非仅有负面效应,只要正确引导,认清其行为的游戏性,便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正面影响。
2.3.1 小学体育课堂攻击行为是一种炫耀性的行为
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的炫耀性是一种负影响行为。研究发现,某些学生的攻击行为带有炫耀心理,意图在学生中展示自己的霸权形象或者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种炫耀性的行为多发生于群体冲突,目的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在同伴中建立一种霸权形象。这种攻击行为的发生带有较强的负面性,容易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这种行为,警惕小群体组织的形成。教师应该严格控制对这种攻击行为的管理,做到预判断、早发现、早处理,防止学生对这种行为形成共识,减少炫耀性攻击行为的危害性。
2.3.2 小学生攻击行为结果具有危险性
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攻击行为一般都是非功利性的,虽然时间短暂,并且发生高危行为的频率低,但造成的结果去可能是及其危险的。
案例:某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绕篮球场跑圈,跑到篮球架附近时,A同学从后面推了B同学一把,结果B左臂撞击篮球架导致骨折,并就赔偿问题诉讼法庭。
此类案例在小学体育课中事发颇多,反映出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危险性,纵观前文研究发现,攻击行为本身并无利害,实施者也并没有暴力倾向,但造成的结果却是严重的,这要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严格控制和积极引导学生行为,减少或避免高危性冲突的出现,尤其是攻击行为更应该受到重视。
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受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主体因素包含个性因素、群体性因素和遗传因素。客体因素包含天气、场地器材、授课人数、授课时间、授课内容、授课教师家庭因素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
2.4.1 小学体育课堂攻击行为主体因素归因
从主体特征维度来看,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主要受个体因素影响,发生攻击性为的学生往往集中于某几位同学。研究调查发现,小学生在上课时间中男生之间发生攻击行为约占总量的76.2%;而个体-个体类的冲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数的五分之四。
由于小学生缺乏准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约束,因此群体概念较强且往往与小部分群体有关。较易攻击他人的学生对事物好坏的判断往往缺乏自制力与判断的准确性。如:他们考虑事情更倾向从自我的内心世界出发,缺少客观的判断,这些不良的个性特点很容易在体育课堂中展现出来。因此在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是围绕某个或某些人产生,这种现象在小学体育课中非常常见,这类即我们常听到的“问题学生”。
2.4.2 小学体育课堂攻击行为客体因素归因
小学体育课堂攻击行为受客体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榜样、其他人群等多方面,可以说小学体育课堂中的人际冲突的影响环境是多因素的,各因素的影响强度也各不相同。本研究主要从家庭、学校、榜样这3个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课堂攻击行为的影响。
前人研究发现,现代家庭文化主要有3种类型,以成年人为中心的家庭文化、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文化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导引型文化。而小学生阶段自我意识不够完善,受家庭影响较大。本研究中对家庭因素的定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良家庭文化。这类家庭文化主要表现为家庭影响力倾向于负面影响。学生在学校发生冲突时,学生家长的主要表现是为孩子的攻击行为袒护、鼓励报复或肯定学生的攻击行为等,结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攻击行为的价值判断。
第二,家庭子女数量关系对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课堂上偏向于不喜欢与同伴分享,课堂中表现在对体育器械的争夺,身为独子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器械占有欲很强烈,比如篮球课中,如果有同学将其先得到的球抢走,即使在还有其他多余的球的情况下,他也会去重新夺回自己认定的那一个,这一行为在本文中没有具体实验分析。
此外,影响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家庭因素还有遗传因素、家庭成员和睦情况、家庭人员结构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2)学校环境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分析。
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之一,也是学生的修正机,而学校管理与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校决策的适应力、学校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和学校对体育教师配置的重视程度三个方面。中国学校教育的大环境决定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应试教育并没有被清除,相反其一直残留在中小学教育中。如:某些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升学率、安全等因素,可以减少或侵占体育课的时间,结果不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更影响老师的积极性。
相比学校领导的决策力,学校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力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研究发现:不同教学内容发生攻击行为的频数不同,球类项目、跑跳类项目相对较多,体操类项目、武术类项目相对较少。
此外,体育教师的配置及素质、校内外家校联系等因素属于学校环境因素。在校生人均占有教师量和人均占有器械量是学校环境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利用向性思维的观点研究小学生的体育课堂攻击行为。从正、负两个方向对小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描述与分析,不仅更好的体现了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的特征,更从发展的角度对这些特征进行归因。
第一,研究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应从言语攻击行为、肢体攻击行为、歧视攻击行为、追逐类攻击行为四类进行观察记录,并从正、负两个角度进行特征分析。
第二,小学体育课堂攻击行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行为数量、频数与年级成反比关系,且频率较高,具有瞬时性和从众现象。
第三,小学体育课堂攻击行为的正向性表现有助于学生体育行为价值取向的形成和攻击行为本身带有游戏性。
第四,小学体育课堂攻击行为的负向性表现攻击行为本身具有炫耀性,且行为的结果具有危险性。
第五,小学生体育课堂攻击行为受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主体因素包含个性因素、群体性因素和遗传因素。客体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榜样、其他人群等多方面,可以说小学体育课堂中的人际冲突的影响环境是多因素的,各因素的影响强度也各不相同。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肖汉仕.应用社会心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3]余清臣.权力关系与师生交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52-60
[4]刘晓明.学生问题行为[M].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
[5]王学伟.课堂教学师生冲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6]黄明正.顺德区学校教师心理压力状况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7]徐凯.高中生性别角色中途与心理压力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D].开封:河南大学,2009.
[8]王春红.小学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相关研究及其干预[D].苏州:苏州大学,2009.
[9]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1(2):107-108.
[10]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教育探索.2002(8):72-74.
[11]徐新建.小学生体育课堂外显性人际冲突特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