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联合国驻华协调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阿兰·诺德厚先生,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哈米德·谢里夫先生;
尊敬的贵州省政协主席王富玉先生、省委副书记李军先生、省政府副省长刘远坤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晚上好!很高兴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这次年会设置分论坛,专题讨论生态文明与反贫困问题,很有意义。
贫困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经济社会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文明问题。生态环境脆弱与贫困问题互为因果。贫困人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生态环境脆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补好“短板”,摆脱“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必须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把反贫困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始终把减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少了6.6亿农村贫困人口。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中国目前的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发展和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按照国家现行扶贫标准,目前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按照1.25美元的标准还有2亿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些地方大多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对当地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如果这些地区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不仅危及自身的未来,也将危及全国的生态安全。
2011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新十年扶贫纲要,明确把减少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提出在2020年之前,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2012年,中国政府批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每一个片区的规划都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硬约束,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消除贫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生态文明与反贫困的有机结合是发展的需要,时代的潮流,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此,中国政府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
第一,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减贫,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
第二,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扶贫开发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贫困地区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之中。生态脆弱贫困地区既要加大扶贫力度,减少贫困人口,更要切实为老百姓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三,坚持创新扶贫新品牌。我们曾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探索了扶贫开发的有效办法,有的形成了扶贫品牌,很好地发挥了作用。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培育扶贫新品牌。一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为新型工业化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阻断贫困代际转移。二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施特惠金融政策,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的扶贫小额信贷,银行按基准利率放贷,中央和省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资金并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支持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发挥生态优势的富民产业。三是对生活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减贫脱贫同步。
第四,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国家建立法规制度,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探索建立区域性流域性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既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多年来,贵州省对扶贫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早在上世纪80年代,贵州毕节就开展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综合改革试验,经过26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国务院扶贫办将继续高度关注贵州的探索与实践,一如既往地支持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创新丰富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新途径、新方式。
我们愿意与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深化交流,促进经验分享,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