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教学活动实施和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展现学生主体的内在特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素养,培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初中学习阶段,学生正处于思想情感波动期、价值观念培塑期、素养品质积累期,学生群体有着鲜明的内在能动特性.学生主体内在特性的有效运用和培养,能够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推挤,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起到促动和推进作用.新实施的苏科版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将学生放在核心位置,重视学生主体特性的运用,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技能和素养,为教学双边活动的深入推进和取得实效提供保障.
现结合“三角形”教学实践,简要论述运用初中生主体特性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方法.
一、运用主体内在能动特性,实施情境性教学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对现实案例、趣味问题、名人轶事等,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对愉悦、生动、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情感和内在情态.“三角形”是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该章节知识内容要点的分析,可以发现,该章节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生动的趣味特性,这些都能为引发初中生能动学习情感,主动探知欲望,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三角形”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性教学活动,将三角形的生活应用特性、历史发展特性、趣味生动特性等进行有效展示,让学生在浓厚、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内在能动特性,保持主动探知情感.
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可利用该节课教材内容的生活性特征,设置生活案例:小明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不小心打碎的三角形玻璃.现在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和一个角,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小明才能划出一块相同的三角形玻璃?让学生在感知全等三角形现实应用意义过程中,保持主动学习的情感.
又如,在讲“直角三角形三边性质”时,教师着重就我国古代在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性质方面的卓越成就,讲解“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带着情感主动探知新知内容.
二、运用主体能动探究特性,实施探究性教学活动
初中生与小学阶段的学生主体一样,对未知事物、社会现象、自然规律等,充满能动的探知和动手实践的欲望和情感.同时,初中生主体能动动手探究的内在特性基本树立,能够较为自觉主动地开展实践动手探析活动.
在“三角形”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概念、性质、定理、推理等方面的问题案例,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探究、思考分析等手段,进行相关类型问题案例的解答活动.此时,初中数学教师就可以运用学生主体能动探究特性,设置典型的问题案例,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探究技能和素养,为主体能动探究情感有效树立打下能力基础.
在此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能动探究特性,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学生在自主探析和合作探析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案例,要求△ABC的面积,只需分别求出△ABD和△BCD的面积即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探析该问题的解答思路,学生合作讨论后认为,在△ABD中,底AB,高DE都在△BCD之中,底BC已经知道,但BC边上的高没画出来,此时,就可以将解题要求,转化为求△BCD边BC上的高,这样,就可以通过构图法,作辅助线DF⊥BC于F,利用构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该类型案例的解题策略.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动手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内在能动特性得到了有效展示,为更加高效的自主探究活动开展提供方法指导.
三、运用主体之间差异特性,实施层次性教学活动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习效能存在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主体差异性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时期,都会存在,并不会消失,教师只能通过层次性、分层性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缩减”.初中数学教师在三角形章节教学中,针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特征,利用知识点内容理解和问题案例解答方面的难易特性,设置具有针对性、递进性、层次性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学生类型都能获得锻炼和进步,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整体教学目标要求.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抓住并运用学生主体的内在特性,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升教与学双边活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