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内容摘要:日益深化的全球化促使人们反思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人们逐渐认识到随着区域经济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政治网络之中,区域经济系统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在无法避免冲击与扰动的情况下,构建具有恢复力的区域经济系统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因此区域经济恢复力也成为人们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衰退问题的新视角。
关键词:恢复力 区域 经济
经济全球化使区域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经济系统愈加呈现出非线性、不可预测的特征。传统的区域经济分析框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诞生于生态领域的恢复力(Resilience)概念逐步进入到区域经济研究领域,成为一种全新的强调动态、整体和非线性的区域经济分析框架。
恢复力与区域经济
动态、非线性是区域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新特征,强调非线性的区域经济恢复力成为一种适合新区域经济特征的分析框架。
(一)区域经济的新特征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区域经济系统无可避免地经受持续不断的能量、物质与信息流。这些流量很可能带来非线性的波动,而区域内部的动态反馈会增加其非线性特征。在非线性系统下,我们无法预测一个地域性的经济系统在受到意外干扰时会产生何种变化,也无法通过分析系统的一两个组成部分预测整个系统发生的变化。区域经济系统成为一个稳健但脆弱(Robust-yet-Fragile)的系统。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系统属于社会系统,具有预测性与目的性、交流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在无法准确预测未来扰动与变化的背景下,提高区域经济系统恢复力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策略。 美国学者斯万斯特洛姆(Swanstrom,2008)就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恢复力不仅仅是一种隐喻,而更应该是一种概况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动态和系统的角度重新思考区域经济问题”。
(二)区域经济恢复力的内涵
讨论区域经济恢复力需先了解恢复力概念。恢复力(Resilience)概念诞生于生态领域,内涵为系统从扰动中得以恢复的能力,分为工程恢复力(Engineering Resilience),生态恢复力(Ecological Resilience)和适应恢复力(Adaptive Resilience)三种类型。工程恢复力强调系统对扰动的抵抗或返回均衡状态的速度。生态恢复力认为系统具有多重稳定域并且冲击可导致系统跨越阈值转移至新态势。适应性恢复力是一个动态过程,与舒尔茨的“创造性毁灭”具有相似内涵。具体内涵参见表1(胡晓辉,2012)。
由于恢复力概念不同,区域经济恢复力内涵也不同。美国爱德华·希尔(Edward Hill)、亚当·琼斯(Adam Jones)等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恢复力是区域经济从导致经济偏离既定发展路径或经济衰退的冲击中恢复均衡状态的能力。阿尔贝蒂(Alberti)等学者则认为区域经济恢复力是区域社会经济在变化进程中吸收内外扰动,使得区域福利与可持续性功能、结构和关系不受影响的能力分析模型。英国学者马丁(Martin)则从演化经济地理出发,认为具有恢复力的区域经济可以吸收或者容纳外部冲击而不发生明显变化或进化成一个适合新环境的社会经济结构。可以看出,三种类型的概念分别属于机械恢复力、生态恢复力与适应性恢复力, 体现出了恢复与发展重构两种思路。但无论是恢复还是重构,都是讨论区域在不断变化且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中可持续发展问题。
区域经济的冲击响应模式
区域经济在发展进程中可能经历突然性冲击与压力两种扰动,而由于区域经济恢复力的不同,区域经济呈现出具有免疫力、恢复力和不具有恢复力三种响应模式。
(一)扰动与冲击
在恢复力话语中,扰动是指超过系统运行过程正常变量的压力峰值,产生于系统之外或无法确定具体来源。压力是指产生于系统内部持续或者缓慢增加的压力,通常处于正常变量范围之内。具体到区域经济角度,其所面临的冲击与扰动分为四种,一是全球经济衰退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冲击,二是国家经济衰退带来的冲击,三是特殊行业衰退所带来的产业冲击,四是其他外部因素导致的冲击。需要指出各种冲击并不是排他的而是相互包容的。
除了扰动与冲击外,暴露与敏感性用来考量区域经济是否容易受到冲击与扰动的影响。暴露是系统经历环境或者社会政治压力的特征与程度,具体包含危害的幅度、频率、持久性等。敏感性是系统被扰动影响或者修改的程度。换句话说,区域经济系统恢复力则由冲击与扰动和区域经济系统的暴露和敏感性共同决定。
(二)区域经济的响应模式
面对冲击与扰动,不同的区域经济系统会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一是不受冲击与扰动影响为具有免疫力(shock-resilient),二是受到冲击扰动影响,但具有恢复力,三是不具有恢复力,具体情况见图1。
此外在不具有恢复力的情况下,恢复力也分为不同情况。或者发展水平无法恢复,或者发展路径无法恢复,又或二者都无法恢复。具体情况如图2。
除带来不良影响外,有些冲击与扰动不仅不会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反而会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实现超越。即扰动与冲击打破了既有的资源分配格局,从而将释放出来的资源分配到更为具有效率的产业之中,这种情况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恢复到高水平,但增长路径速度与之前相同,另外一种则是总体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都超过之前水平,具体情况如图3。
需要指出,区域经济系统面临冲击与扰动的结局是具体化的,同一种冲击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不同,同一个区域对于不同的冲击反应也不同。
构建区域经济恢复力的政策框架
面对冲击与扰动,地方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风险消减,二是风险适应。风险消减意味着更多的变化控制与抗冲击能力,类似于盾牌效应,而风险适应是根据变化不断调整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相对而言,风险适应更适合于区域经济政策目标。 因为外部变化无法避免,而区域自身亦无法控制外部变化,这就如同在大海中航行,在无法避免风浪的情况下,将船造得更结实是理性选择。在构建区域经济恢复力具体措施方面,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具体如下:endprint
建立危机应急预案:区域经济系统需要建立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性扰动。一是确认本地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并进行针对性演练,帮助人们在危机来临时知道如何应对变化。二是汲取经验,避免重复错误,学习渠道既可以是自己的过去,也可以是其他区域。预案可能具有冗余与效率,多样性与相互依存,强度和灵活性,自治与合作,计划与适应性等。这种危机应对预案平时处于休眠状态,一旦发生危机则会凸显出来恢复系统运转,就如同血液中的抗体。
构建网络化社会:合作是经济系统恢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政策制定者应当促进经济系统中各个参与者之间形成网络。网络可以是正式,亦可以是非正式的。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将利益集团聚集在一起并发展成一个在危机时可以依赖的既能够确认系统脆弱点,也能在扰动来临之时提供帮助的广泛性网络系统,也因此形成网络型或沟通型领导。
实现低成本冗余:冗余的核心在于功能多样性,所谓功能多样性是许多组织执行同一种功能并且能够在危机和变化的时候互相替代。恢复力系统能够在小层次范畴内处理压力而不需要重组大层次结构的系统。具体的建设路径可以通过扰钝(Panarchy)实现。在扰钝中,长期静态被短期变革和创新所渗透。当面对冲击与压力时,系统进入释放阶段,各构件之间联系被打破,等级制控制放松,为新的实验提供了空间,整个系统进入新阶段,然后以更好的状态进入新的守恒阶段。通过扰钝地方政府可以解决区域经济系统中不同空间与时间的经济组织的适应性循环,实现系统效率和创新的统一。
经济组织的多元化与地方化:对于一个区域经济而言,过分依赖几种价值创造手段,可能会经历一段繁荣时期,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灾难性的衰退。 产业组合与经济结构多元化意味着包括小高科技产业和教育与卫生组织的经济活动的多样性。研究证明具有大量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地区具有更强的恢复力。此外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应当构建马歇尔式的产业集群模式。经济地方化意味着多种货币计划,地方投资工具,使用不同的成功评价标准,购买地方化,生态多样性等。
结论
作为新兴概念,区域经济恢复力存在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首先在理论方面研究者们需要解决时间与空间的边界问题。二是确定恢复力的时间标准和方法。其次在实践方面由于经济恢复力并不是一个区域管理者的优先目标,而且从生态领域中衍生出来的恢复力存在着经济领域的适用性问题,这些都需要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Hudson. R,Resilient Regions in an Uncertain World: Wishful Thinking or Practical Reality,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J],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
2.Todd Swanstrom,,Regional Resilience: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ramewor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URD) Working Paper 2008(7).
3.Kathryn A. Foster,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Regional Resilience,Working Paper prepared for the Building Resilient Regions Network,2006.
4.胡晓辉.区域经济弹性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8)
5.Edward Hill,Economic Shoc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J],Urban and Regional Policy and Its Effects, vol. 4,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2
6.Alberti:Integrating Humans into Ecology: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Studying Urban Ecosystems[J],Bioscience (53)
7.Martin, R. L,The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 Beyond Lock-in to Evolu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86)
8.尤西·谢菲. 杨晓雯等译.柔韧:麻省理工学院供应链管理精髓[M].上海三联书店,2008
9.Jennifer Clark, Hsin-I Huang and John P. Walsh, A Typology of ‘Innovation Districts': What It Means for Regional Resilience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endprint
建立危机应急预案:区域经济系统需要建立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性扰动。一是确认本地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并进行针对性演练,帮助人们在危机来临时知道如何应对变化。二是汲取经验,避免重复错误,学习渠道既可以是自己的过去,也可以是其他区域。预案可能具有冗余与效率,多样性与相互依存,强度和灵活性,自治与合作,计划与适应性等。这种危机应对预案平时处于休眠状态,一旦发生危机则会凸显出来恢复系统运转,就如同血液中的抗体。
构建网络化社会:合作是经济系统恢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政策制定者应当促进经济系统中各个参与者之间形成网络。网络可以是正式,亦可以是非正式的。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将利益集团聚集在一起并发展成一个在危机时可以依赖的既能够确认系统脆弱点,也能在扰动来临之时提供帮助的广泛性网络系统,也因此形成网络型或沟通型领导。
实现低成本冗余:冗余的核心在于功能多样性,所谓功能多样性是许多组织执行同一种功能并且能够在危机和变化的时候互相替代。恢复力系统能够在小层次范畴内处理压力而不需要重组大层次结构的系统。具体的建设路径可以通过扰钝(Panarchy)实现。在扰钝中,长期静态被短期变革和创新所渗透。当面对冲击与压力时,系统进入释放阶段,各构件之间联系被打破,等级制控制放松,为新的实验提供了空间,整个系统进入新阶段,然后以更好的状态进入新的守恒阶段。通过扰钝地方政府可以解决区域经济系统中不同空间与时间的经济组织的适应性循环,实现系统效率和创新的统一。
经济组织的多元化与地方化:对于一个区域经济而言,过分依赖几种价值创造手段,可能会经历一段繁荣时期,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灾难性的衰退。 产业组合与经济结构多元化意味着包括小高科技产业和教育与卫生组织的经济活动的多样性。研究证明具有大量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地区具有更强的恢复力。此外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应当构建马歇尔式的产业集群模式。经济地方化意味着多种货币计划,地方投资工具,使用不同的成功评价标准,购买地方化,生态多样性等。
结论
作为新兴概念,区域经济恢复力存在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首先在理论方面研究者们需要解决时间与空间的边界问题。二是确定恢复力的时间标准和方法。其次在实践方面由于经济恢复力并不是一个区域管理者的优先目标,而且从生态领域中衍生出来的恢复力存在着经济领域的适用性问题,这些都需要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Hudson. R,Resilient Regions in an Uncertain World: Wishful Thinking or Practical Reality,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J],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
2.Todd Swanstrom,,Regional Resilience: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ramewor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URD) Working Paper 2008(7).
3.Kathryn A. Foster,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Regional Resilience,Working Paper prepared for the Building Resilient Regions Network,2006.
4.胡晓辉.区域经济弹性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8)
5.Edward Hill,Economic Shoc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J],Urban and Regional Policy and Its Effects, vol. 4,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2
6.Alberti:Integrating Humans into Ecology: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Studying Urban Ecosystems[J],Bioscience (53)
7.Martin, R. L,The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 Beyond Lock-in to Evolu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86)
8.尤西·谢菲. 杨晓雯等译.柔韧:麻省理工学院供应链管理精髓[M].上海三联书店,2008
9.Jennifer Clark, Hsin-I Huang and John P. Walsh, A Typology of ‘Innovation Districts': What It Means for Regional Resilience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endprint
建立危机应急预案:区域经济系统需要建立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性扰动。一是确认本地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并进行针对性演练,帮助人们在危机来临时知道如何应对变化。二是汲取经验,避免重复错误,学习渠道既可以是自己的过去,也可以是其他区域。预案可能具有冗余与效率,多样性与相互依存,强度和灵活性,自治与合作,计划与适应性等。这种危机应对预案平时处于休眠状态,一旦发生危机则会凸显出来恢复系统运转,就如同血液中的抗体。
构建网络化社会:合作是经济系统恢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政策制定者应当促进经济系统中各个参与者之间形成网络。网络可以是正式,亦可以是非正式的。对于政府而言,需要将利益集团聚集在一起并发展成一个在危机时可以依赖的既能够确认系统脆弱点,也能在扰动来临之时提供帮助的广泛性网络系统,也因此形成网络型或沟通型领导。
实现低成本冗余:冗余的核心在于功能多样性,所谓功能多样性是许多组织执行同一种功能并且能够在危机和变化的时候互相替代。恢复力系统能够在小层次范畴内处理压力而不需要重组大层次结构的系统。具体的建设路径可以通过扰钝(Panarchy)实现。在扰钝中,长期静态被短期变革和创新所渗透。当面对冲击与压力时,系统进入释放阶段,各构件之间联系被打破,等级制控制放松,为新的实验提供了空间,整个系统进入新阶段,然后以更好的状态进入新的守恒阶段。通过扰钝地方政府可以解决区域经济系统中不同空间与时间的经济组织的适应性循环,实现系统效率和创新的统一。
经济组织的多元化与地方化:对于一个区域经济而言,过分依赖几种价值创造手段,可能会经历一段繁荣时期,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灾难性的衰退。 产业组合与经济结构多元化意味着包括小高科技产业和教育与卫生组织的经济活动的多样性。研究证明具有大量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地区具有更强的恢复力。此外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应当构建马歇尔式的产业集群模式。经济地方化意味着多种货币计划,地方投资工具,使用不同的成功评价标准,购买地方化,生态多样性等。
结论
作为新兴概念,区域经济恢复力存在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首先在理论方面研究者们需要解决时间与空间的边界问题。二是确定恢复力的时间标准和方法。其次在实践方面由于经济恢复力并不是一个区域管理者的优先目标,而且从生态领域中衍生出来的恢复力存在着经济领域的适用性问题,这些都需要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Hudson. R,Resilient Regions in an Uncertain World: Wishful Thinking or Practical Reality,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J],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
2.Todd Swanstrom,,Regional Resilience: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ramewor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URD) Working Paper 2008(7).
3.Kathryn A. Foster,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Regional Resilience,Working Paper prepared for the Building Resilient Regions Network,2006.
4.胡晓辉.区域经济弹性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8)
5.Edward Hill,Economic Shoc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J],Urban and Regional Policy and Its Effects, vol. 4,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2
6.Alberti:Integrating Humans into Ecology: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Studying Urban Ecosystems[J],Bioscience (53)
7.Martin, R. L,The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 Beyond Lock-in to Evolu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86)
8.尤西·谢菲. 杨晓雯等译.柔韧:麻省理工学院供应链管理精髓[M].上海三联书店,2008
9.Jennifer Clark, Hsin-I Huang and John P. Walsh, A Typology of ‘Innovation Districts': What It Means for Regional Resilience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