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勇
内容摘要:本文从产业结构和劳动需求两个角度探讨二元经济下我国流通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渠道。研究发现,物流、信息流的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商流的溢出效应则借助该渠道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商流的溢出效应通过劳动要素渠道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物流的溢出效应借助该渠道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信息流通过该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则并不强烈。
关键词:二元经济 流通溢出 城乡收入差距 渠道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改革,流通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作用都不断凸显,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日益密切,扩大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强,在我国发展经济和惠及民生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关联面较广的产业,流通业的影响范围必然较宽,流通溢出效应也必然较强。另一方面,我国还处于城乡经济分化较严重的二元经济环境,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观。那么,作为先导性产业的流通业,其溢出效应是否能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缓解作用呢?更进一步,流通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渠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
流通溢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分析
根据国内外对流通业溢出效应的阐释,流通业溢出效应主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调整劳动力供求两种渠道对一系列经济指标产生作用,包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一方面,流通业的溢出效益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缩短城乡差距,但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三大部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物流的溢出效应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表现为:物流溢出效应越强,城乡商品流通的成本越低,企业区位选择将偏向于租金较低的城乡结合部,进而调整城乡结合部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从而缩短城乡差距。商流的溢出效应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表现为:一个城市城区商贸流通业的溢出效应越强,说明城市对农村的吸引力越大,企业在城市集聚效应越强。为了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企业区位选择必将偏向于城市,导致农村沦为外围,进而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信息流的溢出效应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表现为:信息溢出效应越强,表明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越紧密,有利于促进集约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缓解区域企业产品同质化的压力,缩短城乡差距。
另一方面,流通业的溢出效益可通过调整劳动力供求来缩短城乡差距,而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三大部分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机理也不同。其中物流的溢出效应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表现为:物流溢出效应越强,促进城市物流向农村地区扩散,增加农村地区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农村地区农民的工资收入水平,缩短城乡差距。商流的溢出效应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表现为:一个地区商流效应越强,说明该地区的流通业越发达,城市集聚效应越强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向城市流动,有利于促进劳动力供给平衡,进而减少城乡差距。信息流的溢出效应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表现为:信息溢出效应越强,表明信息传递速度越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供求失衡的现象,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缩短城乡差距。
流通溢出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渠道的模型设定
(一)模型构建
根据前面的分析,流通业的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和劳动要素需求两个渠道产生作用,为此引入产业结构和劳动需求两个变量,分别构建反映流通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两种作用渠道的计量模型如下:
Yit=α0+α1wfit+α2sfit+α3xfit+α4isit+α5lsit+α6wfit×isit+ α7sfit×isit+α8sfit×isit+μi+ηt+εit (1)
Yit=β0+β1wfit+β2sfit+β3xfit+β4isit+β5lsit+β6wfit×lsit+ β7sfit×lsit+β8xfit×lsit+μ'i+η't+ε'it (2)
其中,Yit表示城乡收入差距的变量,wfit表示物流的溢出效应,sfit表示商流的溢出效应,xfit表示信息流的溢出效应,isit表示调整产业结构;lsit表示调整劳动力需求,物流、商流、信息流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交叉项wf×is、sf×is、xf×is表示流通溢出的产业结构渠道,物流、商流、信息流溢出效应与劳动力需求交叉项wf×ls、sf×ls、xf×ls表示流通溢出的劳动需求渠道,αi、βi(i=1,2,…,8)为待估计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
1.城乡收入差距。选用城镇家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
2.流通溢出效应。对物流的溢出效应、商流的溢出效应和信息流的溢出效应分别进行定义。其中,物流的溢出效应主要反映了区域物流业的优势及外部性,计算指标为:一个地区的物流溢出效应=(该地区的货运周转量/地区生产总值)/(全国的货运周转量/国内生产总值)。商流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区域商贸流通的比较优势服务对周边地区消费的吸引力,计算指标为:一个地区的商流溢出效应=该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该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信息流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区域内的信息化程度对周边区域的外部性,计算指标为:一个地区的信息流溢出效应=该地区邮电业务总量/该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总额。
产业结构。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发展实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调整为主要体现,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为此,本文选取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产业结构。
劳动要素需求。由于统计年鉴和其他数据库中并未公布劳动要素需求的指标值,因此本文采用各地区年末从业人员数来表示。
控制变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较多,笔者根据以往研究经验,引入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三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组。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表示,教育发展水平采用各地区教育经费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对外开放水平用外贸依存度来衡量,即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endprint
流通溢出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渠道的实证分析
选用2000-2012年我国各省、市和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除外)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考虑到劳动需求、经济发展水平这两个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数值大小差距较明显,因此对这两个变量取对数。
对式(1)和式(2)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1。
根据Huasman检验结果可知,模型一和模型二都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另外,通过回归得到的F值计算并比较,最终舍弃混合效应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观察流通业三种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产业结构渠道:
首先,物流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的交叉项系数为0.287,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物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加重了城乡收入的贫富悬殊化。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似乎相反,基于我国的实际,本文给出以下解释:我国产业结构布局并不完善,城乡产业差异较大,而作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城镇,农村地区缺乏这些产业支撑,而且城镇交通体系明显优于农村,因此物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更多地为城镇居民带来利益。
其次,商流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的交叉项系数为-0.239,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商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有效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随着我国商贸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商业就业面不断拓宽,又由于商贸服务业的行业关联面较广,于是商流的溢出效应可与城市非农产业发展相结合,促使城市的整体就业面不断拓宽,对劳动力需求不断提高,进而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机遇。
再次,信息流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的交叉项系数为0.043,且在10%水平显著,说明信息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城乡收入差距。虽然我国流通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但信息化与农业的结合力度仍然偏低,导致农村经济受信息流辐射作用甚微,而更有利于城镇经济发展,因此也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观察流通业三种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劳动要素需求渠道:
首先,物流溢出效应与劳动要素需求的交叉项系数为-0.243,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物流溢出效应通过劳动供求渠道有效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虽然城乡交通建设存在差距,但城乡之间快速路连接线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扩散,也促进了城市集聚资源向农村扩散,进而有助于缓解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
其次,商流溢出效应与劳动要素需求的交叉项系数为0.055,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商流溢出效应通过劳动供求渠道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力度有限。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虽然使城市的就业吸引力不断提高,就业面不断拓宽,但是受我国城乡发展两极分化的现状约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通畅性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城市居民收益可能更多。
再次,信息流溢出效应与劳动要素需求的交叉项系数并不显著,说明信息流通过劳动供求渠道并没有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明显作用,这可能与我国城乡劳动供求的不对称有关。
结论
本文从产业结构和劳动要素需求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流通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的两个渠道。根据研究,结论如下:物流溢出效应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而商流溢出效应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城乡收入差距;流通业三种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存在差异,物流、信息流的溢出效应通过该渠道提高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商流的溢出效应则借助该渠道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三种溢出效应通过劳动要素需求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也存在差异,商流的溢出效应通过该渠道提高了城乡收入差距,而物流的溢出效应借助该渠道有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信息流则并没有通过该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晓雪.基于VEC 模型的流通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30)
2.张建升.物流发展与城乡收入差异—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24)
3.王世进,周敏,司增绰.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SUR模型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0)
4.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27)
5. Xiaobo Zhang,Ravi Kanbur. What differences do polarization measures make?An application to China[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1,37(3)endprint
流通溢出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渠道的实证分析
选用2000-2012年我国各省、市和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除外)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考虑到劳动需求、经济发展水平这两个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数值大小差距较明显,因此对这两个变量取对数。
对式(1)和式(2)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1。
根据Huasman检验结果可知,模型一和模型二都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另外,通过回归得到的F值计算并比较,最终舍弃混合效应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观察流通业三种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产业结构渠道:
首先,物流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的交叉项系数为0.287,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物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加重了城乡收入的贫富悬殊化。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似乎相反,基于我国的实际,本文给出以下解释:我国产业结构布局并不完善,城乡产业差异较大,而作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城镇,农村地区缺乏这些产业支撑,而且城镇交通体系明显优于农村,因此物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更多地为城镇居民带来利益。
其次,商流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的交叉项系数为-0.239,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商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有效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随着我国商贸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商业就业面不断拓宽,又由于商贸服务业的行业关联面较广,于是商流的溢出效应可与城市非农产业发展相结合,促使城市的整体就业面不断拓宽,对劳动力需求不断提高,进而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机遇。
再次,信息流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的交叉项系数为0.043,且在10%水平显著,说明信息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城乡收入差距。虽然我国流通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但信息化与农业的结合力度仍然偏低,导致农村经济受信息流辐射作用甚微,而更有利于城镇经济发展,因此也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观察流通业三种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劳动要素需求渠道:
首先,物流溢出效应与劳动要素需求的交叉项系数为-0.243,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物流溢出效应通过劳动供求渠道有效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虽然城乡交通建设存在差距,但城乡之间快速路连接线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扩散,也促进了城市集聚资源向农村扩散,进而有助于缓解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
其次,商流溢出效应与劳动要素需求的交叉项系数为0.055,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商流溢出效应通过劳动供求渠道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力度有限。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虽然使城市的就业吸引力不断提高,就业面不断拓宽,但是受我国城乡发展两极分化的现状约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通畅性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城市居民收益可能更多。
再次,信息流溢出效应与劳动要素需求的交叉项系数并不显著,说明信息流通过劳动供求渠道并没有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明显作用,这可能与我国城乡劳动供求的不对称有关。
结论
本文从产业结构和劳动要素需求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流通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的两个渠道。根据研究,结论如下:物流溢出效应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而商流溢出效应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城乡收入差距;流通业三种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存在差异,物流、信息流的溢出效应通过该渠道提高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商流的溢出效应则借助该渠道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三种溢出效应通过劳动要素需求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也存在差异,商流的溢出效应通过该渠道提高了城乡收入差距,而物流的溢出效应借助该渠道有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信息流则并没有通过该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晓雪.基于VEC 模型的流通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30)
2.张建升.物流发展与城乡收入差异—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24)
3.王世进,周敏,司增绰.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SUR模型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0)
4.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27)
5. Xiaobo Zhang,Ravi Kanbur. What differences do polarization measures make?An application to China[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1,37(3)endprint
流通溢出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渠道的实证分析
选用2000-2012年我国各省、市和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除外)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考虑到劳动需求、经济发展水平这两个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数值大小差距较明显,因此对这两个变量取对数。
对式(1)和式(2)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1。
根据Huasman检验结果可知,模型一和模型二都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另外,通过回归得到的F值计算并比较,最终舍弃混合效应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观察流通业三种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产业结构渠道:
首先,物流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的交叉项系数为0.287,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物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加重了城乡收入的贫富悬殊化。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似乎相反,基于我国的实际,本文给出以下解释:我国产业结构布局并不完善,城乡产业差异较大,而作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城镇,农村地区缺乏这些产业支撑,而且城镇交通体系明显优于农村,因此物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更多地为城镇居民带来利益。
其次,商流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的交叉项系数为-0.239,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商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有效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随着我国商贸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商业就业面不断拓宽,又由于商贸服务业的行业关联面较广,于是商流的溢出效应可与城市非农产业发展相结合,促使城市的整体就业面不断拓宽,对劳动力需求不断提高,进而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机遇。
再次,信息流溢出效应与产业结构的交叉项系数为0.043,且在10%水平显著,说明信息流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城乡收入差距。虽然我国流通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但信息化与农业的结合力度仍然偏低,导致农村经济受信息流辐射作用甚微,而更有利于城镇经济发展,因此也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观察流通业三种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劳动要素需求渠道:
首先,物流溢出效应与劳动要素需求的交叉项系数为-0.243,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物流溢出效应通过劳动供求渠道有效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虽然城乡交通建设存在差距,但城乡之间快速路连接线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扩散,也促进了城市集聚资源向农村扩散,进而有助于缓解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
其次,商流溢出效应与劳动要素需求的交叉项系数为0.055,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商流溢出效应通过劳动供求渠道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力度有限。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虽然使城市的就业吸引力不断提高,就业面不断拓宽,但是受我国城乡发展两极分化的现状约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通畅性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城市居民收益可能更多。
再次,信息流溢出效应与劳动要素需求的交叉项系数并不显著,说明信息流通过劳动供求渠道并没有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明显作用,这可能与我国城乡劳动供求的不对称有关。
结论
本文从产业结构和劳动要素需求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流通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的两个渠道。根据研究,结论如下:物流溢出效应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而商流溢出效应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城乡收入差距;流通业三种溢出效应通过产业结构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存在差异,物流、信息流的溢出效应通过该渠道提高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商流的溢出效应则借助该渠道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三种溢出效应通过劳动要素需求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也存在差异,商流的溢出效应通过该渠道提高了城乡收入差距,而物流的溢出效应借助该渠道有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信息流则并没有通过该渠道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晓雪.基于VEC 模型的流通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30)
2.张建升.物流发展与城乡收入差异—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24)
3.王世进,周敏,司增绰.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SUR模型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0)
4.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1(27)
5. Xiaobo Zhang,Ravi Kanbur. What differences do polarization measures make?An application to China[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1,3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