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国
摘 要:贾母是《红楼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人物,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少见的塑造较为成功的祖母形象。她地位尊贵,身世显赫,富于才智,表面慈祥、诙谐风趣,实际却精通人情世故、善于作威作福,她既代表着家族的最高权力,也维护着家族的存亡发展。她本质上是一个"恩威并施的老太太",是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贾母;慈祥;精明;封建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227-02
一、贾母印象初观
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使贾母在封建大家庭里居于“太君”的地位,拥有无上的权威。她虽然早已收起自己当年当家管事的那些手段,但上上下下各色人等却无不仰承她的颜色以求取她的欢心。机灵的凤姐,就是因为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在她面前讨好、献殷勤,才取得了她的宠爱与信任,因而得以在荣国府中稳稳握住了管家的权柄。
贾母给人的印象是满面慈祥、毫无城府似的。其实,她全然不失当年的精明,而且大有越老越机巧的态势。如宝玉挨打后调养将愈之时,忽然想起要吃莲叶羹,这是一种极精细名贵而做起来又极费事的罕用食物,贾母就命凤姐去办,凤姐想借机“尝个新”,于是叫人做上十碗来。贾母见状,当即笑着点破凤姐心思:“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做人情。”此时,宝钗当着大家的面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贾母听后,大笑道:“我的儿,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她如今虽说不如我,也就算好了。”比凤姐还巧,贾母是不是在自吹呢?况且她不是常说“我老了,都不中用了”吗?她甚至还说自己“不过是老废物罢咧。”哪还会有什么巧呢?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二、贾母口才之“巧”
贾母虽然不像凤姐那样喜欢到处炫耀口才,可实际上她处事应对的灵活自如、幽默风趣,却非凤姐所能比。有些在旁人看来非常棘手的问题,她只需三言两语便能轻松解决,应付自如。如“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媳妇尤氏为了对贾母表孝心,诚心诚意想请贾母吃饭,并且对贾母陪笑道:“已经预备下老太太的晚饭。每年都不肯赏些体面……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这几句话从表面上看起来是讨欢取乐的,可暗中却带着浓浓的醋意,即不满老祖宗贾母的偏心,而贾母却应对自如,她说:“你这里供着祖宗……哪里还搁得住我闹?……不如还送了来,我吃不了,留着明儿再吃,岂不多吃些?”一席话说得众人都笑了。这样的答话,既使人感到亲切、体贴,又不乏风趣,尤氏听了心里也受用,真是皆大欢喜。
如果上面的对话还不足以完全说明贾母口才之巧的话,那么在元宵佳节晚宴上的众人“说笑话儿”,贾母这方面的才能便显露无遗了。在宴会中,众人击鼓传花,花正巧停在贾母的手中,按规则该她说个笑话,她说从前一个大家族有十个媳妇儿,而其中要数年龄最小的媳妇最能说会道,其他九个媳妇都深感不服,于是她们就一起到阎王庙去问明原因。结果在阎王庙里遇到孙悟空,悟空便对她们说,小媳妇之所以这么能言善辩,全因在轮回转世时喝下了他撒的一泡猴尿。这个小故事把伶牙俐齿的凤姐好好打趣了一番,凤姐听后很快明白贾母这是在调侃她,便急忙插话解释说幸亏自己笨嘴笨舌。可这句插话怎能摆脱被动局面呢?就连薛姨妈也笑着说笑话一对景就容易引人发笑。如此一来,这泡猴儿尿非凤姐莫属了。而轮到凤姐说笑话时,她本来想回敬贾母一下,可笑话讲了一半就讲不下去而转到其他地方去了。这个用来回敬贾母的笑话注定是不能成功的:不是过火,便是无力。等级严密的封建伦理束缚,使凤姐只有招架之功,而全无还手之力。向来逞强好胜的凤姐之所以斗不过贾母,就是因为她的世故还没有贾母深沉,贾母确实要更高一筹。
三、贾母的恩威并施
如果从更深的封建主义立场和自觉维护封建秩序的层次看,这位慈祥的老祖宗同时又是严厉的专制家长,她善于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懂得运用恩威并施的力量处理问题,以达到符合自己要求也就是符合封建主义要求的目的。比如,贾宝玉那一次误以为林黛玉要回南方而急得晕倒过去,王太医来看后说“不妨不妨”,贾母却这样对王太医说:“若耽误了我,打发人去拆了太医院的大堂。”这是何等专横的气势啊!可是,她对于贵族家庭里那些真正卑劣的丑行秽状,却又一点都不“严”,常常抱着姑息、纵容乃至庇护的态度。凤姐因为贾琏和鲍二家的胡搞而闹到她的面前,她对这事不仅淡然视之,并以“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哪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世人都打这么过的”加以平息。
然而,正是这个把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看得极平常的“太君”,对于真正的爱情却又执法甚严,如防盗贼,可在有关纲常的大问题上,她的关切程度是丝毫也不会稍减的。这正是封建统治者的特征:嫉视正当的爱情,纵容浪荡的淫乱。
可是,现实生活却完全违背了这个“老祖宗”的意志;她终于发现贾宝玉和林黛玉很早就有着生死相共的爱情。于是,她便脱去满脸的慈祥而露出阴森专横的本来面孔。我们知道,黛玉的身份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加上黛玉的母亲即贾母的女儿已经因病离世,故而贾母对黛玉是非常疼爱的。这一点可以从宝玉和黛玉在发生口角时,贾母甚至“自己抱怨着,也哭起来了”看出贾母对黛玉的爱。按理说,黛玉嫁给宝玉是太自然不过的事儿了,可是当薛宝钗住进贾府后,事情就变得没那么简单了。宝钗老实安分,与人交善,她的美丽聪慧也丝毫不在黛玉之下。除此之外,她谨遵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规范,能时时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更重要的是,宝钗出身于与贾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家世代“皇商”,虽说宝钗之父已死,但财势依然极为雄厚,宝玉娶宝钗,对于“内囊已尽上来了”的贾府是有非常现实的助益的。仅就这点,宝钗所具备的“财势”,就远远压倒了母死父亡、一无所有、寄人篱下的黛玉。要知道,封建大家族的婚姻,首先是利益的结合。所有这些,使薛宝钗立刻赢得了贾府众人的赏识。而贾母是第一个对薛宝钗作出极高评价的人。书中贾母提出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尤其还当着众人的面对薛宝钗极力夸赞:“……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显然,这“四个女孩儿”包括黛玉在内,这就对黛玉、宝钗作出了较为明显的评价。依理,薛宝钗只不过是贾母儿媳妇的姨侄女,而林黛玉却是她的嫡亲外孙女,相比而言,黛玉明显比宝钗更亲。可骨肉亲疏却不是贾母最先考虑的,她是以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选孙媳妇的,是从整个封建大家族的利益出发的。显然,宝黛悲剧的制造者正是这位对宝黛“爱犹不及”的封建主义“老祖宗”。endprint
四、贾母的用人“慧眼”和处世“妙法”
此外,贾母还大有用人“慧眼”和处世“妙法”,如她选择并放手让年轻的凤姐来管这偌大一个荣府,就充分显示出她的识人之才和用人之胆。如果不是贾母的大胆提拔、放手使用,凤姐又如何能有英雄用武之地呢!而贾母高明的用人手段,还体现在她对丫鬟鸳鸯的倚重上。她曾坦言道:家务事基本有王夫人和凤姐操心,她们两个有做的不到的地方,还有心细的鸳鸯想着点。因此,贾母便可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享乐中去了。这一用人方法是多么的高明啊!把凤姐摆在与他人容易产生正面直接冲突的位子上,背后所有的抱怨声、咒骂声皆指向她一人,而贾母却给人一副宅心仁厚、和蔼可亲的样子,背后没有一点怨恨之声,这一手段不是更加高明吗?可是和蔼仁慈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当有人威胁到她的根本利益时,这位“老祖宗”也会发起飙来,不管对手是谁,直接将其击溃。
贾赦想再讨个小老婆,谁都不要,偏偏要贾母的贴身大丫鬟鸳鸯,这与贾赦心存双敲,除了满足色欲之外,还与他妄想侵吞老太太的私房大有关联。要不然,尽管邢夫人非常怕贾赦,但她也不至于那么极力撮合自己的丈夫讨小妾。事情败露后,贾母“立时气得浑身打战”,就连一向恭敬孝顺的王夫人也连带挨了一顿好骂。贾赦的恶毒之心岂能逃过老太太的锐利目光!贾赦要摆弄她什么?当然是老太太箱子里的金银财宝。而这正是她在家族中地位的重要保障,是她颐养天年的根基!而鸳鸯正是这笔私房财产的一手经营者,此时贾赦竟然要盘算着抢这笔财产的监管人,贾母对此怎能容忍呢!以此看来,“鸳鸯事件”可谓这个封建家庭中的一次财产与权力的激烈斗争。由于贾母的威严和果断,才顺利粉碎了这场阴谋。整个荣府直闹了个天翻地覆,最后以贾母的胜利而告一段落,从中可看出贾母是何等的干练和精明啊!
当然,贾母在更多的时候是以慈爱和善的面目出现的,这种面目可能受到上层统治集团的怀柔政策和他们推重的儒家风范的影响而致,同时这也有助于她回避和掩盖内部矛盾,达到维护家族利益的目的。如王夫人置晴雯于死地的做法,贾母是不赞成的,但当王夫人拿晴雯的“女儿痨”和“调歪”等来说事儿时,贾母也不再与其争执,只是随便说了几句,便转移了话题,而再不愿为已经死了的丫鬟晴雯让自己的媳妇难堪了。
贾母维护自己权威的办法是全方位的。她对于贾府的丑恶和种种弊端,全都心知肚明,也明白表示过:“我都是经过的。”关键是只要不闹出来,她都能宽容任之。无论多么越轨的行为,都可以说成是无关紧要的事儿。凭借贾母的干练精明,她不会不知道王夫人、王熙凤、贾赦等人的卑劣行径。可她却从不过多干预,原因就在于她深知只要没有危及整个封建大家族的根本利益和那一整套的封建统治秩序,不管他们怎样胡闹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因而也就没必要去认真过问。换个角度来看,贾母之“巧”虽然掩盖了很多矛盾,而最终却加剧了这个封建大家族的内部矛盾,导致贾府逐渐走向衰败。
由上观之,贾母表面上是一个满面慈祥、诙谐风趣的长者,实际上却是一位具有丰富治人经验、代表封建势力摧残新生一代,且虚伪狡诈、善于作威作福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恩威并施的封建大家庭的精神支柱。
——————————
参考文献:
〔1〕金艳霞.论《红楼梦》中的理与趣[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牛艳平.试论《红楼梦》中的伏笔[J].语文学刊,2010(01).
〔3〕邓小秋.且听贾母的议论[J].当代戏剧,1983(09).
〔4〕南矩容.试论贾母[J].固原师专学报,1983(01).
〔5〕汤继华,杨春艳.谈贾母与史湘云[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05).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