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谷秧歌中方言的特点

2014-10-22 18:39闫文静
关键词:艺术性变异性

闫文静

摘 要:太谷秧歌以太谷方言为基础,太谷秧歌所用方言是一种社会方言。与太谷方言相比,太谷秧歌中方言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变异性,体现为发音向普通话靠拢,但靠拢幅度小;具有保守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富有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衬词、修辞手法和幽默技巧等方面。太谷秧歌中方言的研究可以为太谷方言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并为太谷秧歌的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太谷秧歌;太谷方言;变异性;保守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60-03

“太谷秧歌”是源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的一种地方秧歌小戏,流行于山西中部的太谷、祁县、榆次、清徐、晋源、小店、古交、平遥、文水、交城、汾阳、寿阳等地。地方戏和方言关系密切。“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又包括地区方言和地点方言。”[1]太谷秧歌发源于太谷,最初使用的就是太谷这个地点的方言。从“光绪年间,秧歌走上舞台”[2],发展到现代,演员演出语言与社会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并不完全相同。所以现在太谷秧歌中的方言已经不再是太谷方言这种地点方言,而是一种社会方言。通过与太谷方言对比,我们发现,太谷秧歌中方言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一、变异性

太谷秧歌的创作和演出以太谷方言为基础。太谷方言保留了较多的晋语特色,入声和文白异读现象非常丰富,与周围县市相比,太谷方言与普通话的差距更大些。为了方便周围县市的观众欣赏,演员便有意改变唱词中特别土俗的发音,使之向普通话靠拢,同时也使太谷秧歌听上去文雅一些。太谷方言独有的词语,由于不容易与普通话对应,所以一般保持不变。与普通话形式相同,意义也相同的词语,发音容易向普通话靠拢,但一般只是变得接近普通话,而不会与普通话完全相同。

这首先是因为太谷秧歌曲调与太谷方言有密切关系,而太谷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调值、调类都有差别,所以不管是唱起来还是说出来,太谷秧歌方言与普通话声调一般不同。其次,“无论是源发、勃兴,还是流布,戏曲的声腔艺术都与各地的方言方音有着密切的联系”[3],既向普通话靠拢又不失方言味道的折中改变才能使太谷秧歌在扩大影响范围的同时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演员一般只把太谷方言中和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发音变得和普通话相近而不是完全相同。再次,韵脚字的韵尾一般不改变。现将太谷方言、太谷秧歌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举例对比并简要分析如下:

以上举例只反映大致情形,太谷秧歌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程度还因演员个人的语言习惯而异。另外,行当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太谷秧歌分生、旦、丑三个行当。总的来看,丑角语言最土俗、生次之,旦角语言最文雅。但是旦角中的丑旦和妖旦的语言也非常土俗。一般认为,方言比较土俗,普通话文雅一些。所以行当不同,向普通话靠拢的程度也不同。

二、保守性

为了传播和欣赏的需要,太谷秧歌方言比太谷方言要接近普通话,但接近的程度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太谷秧歌方言还具有保守性。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有些事物、现象不存在了,反映它们的词语也逐渐被淘汰了。但这些事物、现象的名称和发音却通过师徒口传心授在太谷秧歌中得以保留。太谷秧歌中方言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词汇两个方面。

(一)语音的保守性

1.保留了通过声调区别意义的现象。如:

(1)齐白菜:指的是用菜刀把地里的白菜从根部齐齐地切下来,把外层的烂叶子剥掉,放到菜窖里储藏或出售。“齐白菜”是剧目名,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因齐白菜和买白菜喜结良缘的故事。“齐”在太谷方言中有文白两种读法,都读平声(太谷方言中不分阴阳平),文读[t?揶hi22],白读[t?揶i22],是形容词,意思同普通话。在这个剧名中,“齐”的读音与以上两种都不同,读作去声[t?揶i54],意思使“使……齐”,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保留了不少太谷方言中已经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的白读音。如:

(2)上了个牌茬茬不让人进去(《游凤山》):现在“牌”在太谷方言中只有文读音[phai]。“牌茬茬”指篱笆。太谷农村的院子现在都有院墙,不用篱笆了,所以“牌茬茬”这个词就退出了日常语言,这个词中“牌”的白读音[pai]也不再使用,只在秧歌唱词中保留下来。

(3)割田:剧目名。剧目名由于是专有名词,稳固性非常强。现在“田”在太谷方言中只有文读音[thi?藓n],这个剧名中保留了它的白读音[ti?藓n]。

(4)姐弟们来到泉儿头(《游凤山》):“泉儿头”是地名,现已不复存在。现在“泉”在太谷方言中只有文读音[t?揶hy?藓n],这句秧歌唱词中保留了它的白读音[t?揶y?藓n]。

太谷方言中,古全浊平声今塞音、塞擦音的字,文读送气音,白读不送气音。以上“齐”、“牌”、“田”、“泉”分别为从母、并母、定母、从母字。

(5)哎嗨呀(《女摸牌》):这是一句完整的衬词,可以活跃情绪,加强语气。太谷方言中部分影母字文读零声母[?覫],白读鼻音声母[n]或[?耷]。“哎”为影母字。现在太谷方言中“哎”只有文读音[ai],这句衬词保留了“哎”的白读音[?耷ai]。也只有唱白读音[?耷ai],才显得特别有地方戏的韵味。衬词“哎了哎嗨呀”唱法相同。

(6)村南有一个小寡妇,年纪不大二十一,彩礼要了我一百六(《七贤妻》):除了地名“北六门”、“南六门”,约数“六七槐个”中“六”读白读音[lv?藜?揲]以外,其他场合都读文读音[liou]。这句唱词中为了和“一[i?藜?揲]”押韵,“六”读白读音[lu?藜?揲]。

3.为方言考本字提供依据

(7)差码码把我幢倒(《女摸牌》):“差[t?揶hi?藓n]码码”意思是差点儿。“差[t?揶hi?藓n]码儿”、“差[tsh?蘅]丝丝”是它的同义词。笔者曾对“差[t?揶hi?藓n]码儿”中[t?揶hi?藓n]的本字困惑很久,直到看到这句唱词才恍然大悟。我们认为“差”在太谷方言中有文白两读,文读[tsh?蘅],白读[t?揶hi?藓n],现在的太谷方言中,文读音占优势。“差”的音韵地位为“假开二去祃初”,“左”的音韵地位为“果开一上哿精”,二者音韵地位相近。“左”文读“左[tsu?蘅]手”,白读“左[t?揶i?藓]撇捩左撇子”,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旁证。endprint

(二)词汇的保守性

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很多词语日常生活中已经基本不再使用,只在太谷秧歌唱词中得以保留。这些词语词语对于方言研究、民俗文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1.交通工具:

(8)老婆们坐的不拉子(《看秧歌》):手推车。

(9)出门子给你雇上轿车子(《七贤妻》):马拉轿车。形似轿子,有两个轮子,为富贵人家的出行工具。在太谷方言中也称为“轿车儿”或“轿车车”,这里是为了和上一句“哪里红火去哪里[l?藜?揲]”押韵,选用了“轿车子[ts?藜?揲]”的说法。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轿车儿仍然是太谷农村较体面的迎亲工具。笔者的奶奶就是在1963年坐着轿车儿到了爷爷家的。现在,太谷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轿车儿为何物了,只有在参观晋商故居时才可能会见到。

2.职业、身份:

(10)骡子多,马儿厚,牙行的买卖不离手(《游凤山》):在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介绍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商行或中间商人。

(11)就是在咱太谷城了,提的疙瘩烂抹布熰足面的兀那死老汉?(《女摸牌》):对厨师这一职业的蔑称。

(12)姐姐我还未出嫁,盘头妮子像甚样样(《游凤山》):旧时以发型区分女子的婚姻状况。已婚妇女头发必须盘起来,妮子们未婚女子则一般不盘头,而是把一部分头发披下来。所以“盘头”和“妮子”是矛盾的。“盘头妮子”指未婚先孕。

(13)兀喽那么保住或许哪一个格头子(《女摸牌》):相好的。

(14)老“刮地”(《渡白俭》):太谷方言中,“重孙”的下一辈是“的流孙”,“的流孙”的下一辈是“刮地孙”,再往下的都统称“的流刮地”,指是辈分特别小的人,可以作为詈词使用。

3.詈词:

(15)一把手拽出你短三十(《扯被阁》):诅咒对方活不到三十岁。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古人寿命短,三十年被认为是人生一辈子,活不过三十岁实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16)外号儿唤成跌倒干(《四骗》):穷得什么也没有,“跌倒”指死,一般人死了多多少少会留下点财产,“跌倒干”什么也留不下。

4.衣物、饰品

(17)洋凉袜子京洒鞋(《游凤山》):即靸鞋。旧时男人们穿的非常耐磨的布鞋。前脸较深,上面缝着皮梁或三角形皮子,鞋帮纳得很密,鞋底纳得又瓷又厚。靸鞋虽然耐穿,但六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就嫌靸鞋样式古板大多不穿了。

(18)打上把洋旱伞真实阔气(《游凤山》):遮阳伞。太谷方言中有“洋旱烟”、“洋瓷盆”、“洋车子”、“洋凉袜子”等说法。

5.其他

(19)《女摸牌》:从演员所用道具可以看出,这里摸的是“纸牌”,不是麻将。纸牌是长条形的,玩的时候抓在手里,玩法与麻将类似,只是材质不同。笔者在十几年前曾经和自己的老娘爷爷的妈妈玩过纸牌,老娘已于2009年逝世,去世时86岁。与老娘年龄相仿的老太太们即使健在,也没有精神头再玩纸牌了,纸牌恐怕也已经成为民俗文物了。

(20)黄历看那个不出大小经(《先生拉磨》):农历的大月小月。

三、艺术性

太谷秧歌作为地方戏曲,是一种艺术形式,其语言是经过提炼和加工的艺术性语言。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

(一)衬词是对方言特征的艺术性运用

“各个地区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当地的地方语言关系十分密切,故而,每个地方的民歌其衬词衬腔的运用都是构成该地域民歌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4]太谷秧歌起源于民歌,其衬词与太谷方言关系密切,比如叠字衬词和“儿”衬词就是对太谷方言特征的艺术性运用。

1.叠字衬词

重叠是太谷方言的显著特征。与普通话相比,太谷方言的重叠种类丰富,数量庞大,重叠后缀也特别多。太谷秧歌方言充分运用重叠形式构成了很多叠字衬词,这种衬词多出现在青衣和小旦的唱腔中,活泼而有变化,便于表达感情。例如《看秧歌》中的“北汪村就搭起了台台(台台)唱秧歌”、“两耳边戴耳环环一盏(盏盏盏盏)灯”、“足尖尖上缀的胡才(才才才)”。这些词在太谷方言中相应地为“台台戏台”、“一盏灯”和“胡才胡子”。这出秧歌中的叠字衬词充分表达了两姐妹去看秧歌的喜悦心情。叠字衬词的独特表现力需要结合曲调进行体会。例如“足尖尖上缀的胡才(才才才)”中的四个“才”一个比一个高,有如浪花一浪高过一浪,别有一番韵味。由于太谷秧歌源于民歌,民歌的演唱自由奔放,所以有时按照乐谱演唱并不一定能唱出那种味道,还需要演员自己把握。

2.“儿”衬词

太谷方言儿尾、儿化、儿韵都非常丰富。儿尾如“猫儿”、“狗儿”、“碗儿”、“盘儿”、“锄儿”等。儿化如“罩[tsa?扪]——口罩儿[ts?鬢]”、“巴[p?蘅]——足巴儿[p?鬢]”、“脑[na?扪]——豆腐脑儿[n?鬢]”等。儿韵如“瓮[v?鬢]”、“镲[tsh?鬢]”、“是[s?鬢]”、“支动词[ts?鬢]”等。在太谷秧歌中的儿尾比太谷方言更加丰富,例如《女摸牌》中的“牌儿、人儿、迈步儿、一心儿”等在太谷方言中为“牌”、“人”、“迈步”、“一心”。此外,“儿”还可以单独作衬词或作为整句衬词的一部分出现在唱词中,例如“家住(儿)就太谷住沙(儿就)河(《看秧歌》)”、“得儿丢噫大丢,呀得儿呀得儿噫大丢(《偷南瓜》)”、“呀得儿噫得儿呀呀呦,呀得儿噫得儿呦(《卖元宵》)”。在太谷秧歌中,类似的衬词大量存在,我们认为这与太谷方言儿化和儿韵丰富有一定的联系。

(二)巧用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

太谷秧歌中充分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夸张、起兴等各种修辞手法,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当然,太谷方言中也有修辞手法,但秧歌语言中的修辞比日常语言更多更集中,更富有艺术气息。因为秧歌语言是秧歌艺人世代累积、在传承中不断丰富的结果,凝聚了秧歌从光绪年间成熟到现在一百四十多年的语言精华。另外,秧歌中有些修辞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或几乎不用,适合表演的语言不一定适合日常交谈。例如:

(21)哥:喜鹊儿垒窝青鹊儿住,哥哥没钱穷难住。

妹:灯瓜瓜点灯半壳壳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哥:大花狗见不得小花猫,你说拉倒就拉倒。

妹:十八层白菜抱芯芯,想叫我变心万不能。

哥:沙河畔来清海底,你爱哥哥哥哥爱你。

妹:铜瓢铁瓢墙上挂,谁要变心千刀万剐。(《打樱桃》)

这段话用起兴的修辞手法,歌颂了男女青年之间坚定的爱情。现实生活中一般没有人会用如此富有艺术性的语言热烈而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使用多种幽默技巧寓教于乐

在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唱秧歌和看秧歌是太谷老百姓主要的娱乐活动,同时,太谷秧歌还承担着教化的作用。太谷秧歌运用各种幽默技巧,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劝谏。例如:

(22)人们常说,两口子吵架不用劝,身上就带的突录钻,只要叫我一圪钻,杀父母的冤仇也能解一半。(《七贤妻》)

此例运用顺口的幽默技巧,“劝”、“钻”、“半”同韵,朗朗上口,轻松诙谐,缓和夫妻间紧张的气氛,同时博观众一笑。《七贤妻》这出戏从头到尾、从人物形象到人物语言都是幽默的,在幽默中劝说人们要和和美美过日子。

综上所述,向普通话靠拢、具有保守性、富有艺术性是太谷秧歌中方言的主要特征。地方戏语言是方言研究的宝贵资料,通过与当地日常语言的比较,可以发现太谷秧歌中方言的独特之处,可以为太谷方言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也可以为太谷秧歌的创作提供借鉴。

——————————

参考文献:

〔1〕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2〕郭齐文.太谷秧歌[M].太原:山西省地方志编委会,1987. 7.

〔3〕邱剑颖.绊脚石还是语言命脉——方言于地方戏曲之意义辨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8):142-146.

〔4〕王新惠.陕北民歌衬词衬腔论析[J].中国音乐,2007(03):128-129.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性变异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运动、健康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播音主持的艺术性魅力展现探微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近况
清肺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