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节目官方语态的多元化探索

2014-10-22 18:33张荻刘浩宇
关键词:评论员新闻联播舆论监督

张荻++刘浩宇

摘 要:近几年各省各地《新闻联播》都在寻找创新节目语态的路径。本文通过对《安徽新闻联播》的长期观察,以其引入评论员为研究重点,先论述其引入背景,再分析《新闻联播》和“评论员”相互联姻的必然性,最后总结其宣传需要和传播效果相互平衡的创新性,以探索各地《新闻联播》语态的多元化表达。

关键词:新闻联播;评论员;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50-03

几十年来,黄金档新闻节目《新闻联播》都以保守、严谨著称。2013年两会期间,《安徽新闻联播》在16天的特别策划中,增加了直播连线评论员的环节,尤其是百姓评论员的出镜点评和网络微评的采用,开了《新闻联播》的先河。首次大胆试水成功后,《安徽新闻联播》又推出主题策划——2013年劳动节特别节目《职面人生》,又一次更加灵活的使用了评论员,每天一个主题,请评论员和相关嘉宾献言献策。2013年7月,安徽卫视的专题节目《青春梦想——大型高招公益直播》中,观众又一次看到了评论员的身影。2014年两会时,《安徽新闻联播》已经有了自己固定的评论员,已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闻评论员”路子。评论员由一个电视“元素”变成了一种创作“机制”。

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都在省级卫视频道播出当地的《新闻联播》[1]。安徽卫视的探索,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

一、省级卫视引入评论员的背景

(一)“一个声音”的历史沿革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开播可追溯到1978年1月1日,其对各省级电视台产生影响,则源于1981年的“青岛会议”决议,决议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全国一个声音”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建设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198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00提前至19:00,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新闻联播》作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此后各地陆续开办本地《新闻联播》节目,从新闻选题到新闻采写、新闻编排,甚至播音风格、景别选取,都照搬模仿中央。

(二)央视改版的“棱镜效应”

自2007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不断出现新面孔,2013年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与观众见面。“1月1日至5日,《新闻联播》最高单期收视率为4.53%,平均收视率与2012年平均值相比上涨了24.32%。”[2]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走出不变老路,带出股股新风。这种变革之风迅速影响了早已酝酿求变的地方卫视,发挥着“棱镜效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一直走在改革前列的《湖南新闻联播》,近年来有意识的将硬新闻“软化”,在重大事件中推出由播音员口播的“胡湘平”系列评论,语言风格较本台评论和编者按更加个人化、口语化。《浙江新闻联播》“主播构图推到“第一颗扣子”,和观众距离贴得更近;80后女主播加盟,带来说新闻的新风……”[3]。受到央视改版的激发,各省级卫视的变革需求更加迫切。

(三)新闻改革的客观需要

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不断深入,新闻媒体已由过去的宣传机构发展为今天的既担负舆论宣传又提供信息服务的双重职能。近几年,业界更强调新闻节目在内容、形式和语态等方面要深化改革,求新求变,“从‘新闻传播者转向‘资讯整合者”[4]。在这样的背景下,省级卫视《新闻联播》倘若单独依靠政策优势,只是充当“喉舌部门”或“宣传机关”,已经很难适应深刻变化的新形势。

(四)新媒体冲击下的竞争需求

新闻资源的公共化,使媒体谋求“独家新闻”的时代成为历史。观点输出、言论提供、引导舆论成为媒体竞争的新战场。中央电视台2009年5月开始组建评论组,6月正式成立,7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第一批24位评论员正式亮相。评论员给新闻节目带来了新气象。以《朝闻天下》为例,在评论员出现后,“据CSM的监测数据,2009年7月27日—8月6日的平均收视率较改版前同时段平均值提升28%”[5]。现在我们时常可以在新闻节目中听到评论员的见解。各级媒体也顺应新的竞争形势,积极探索言论节目的发展空间。

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凭借“电视剧”特色战略成为卫星频道中佼佼者的安徽卫视,迫切希望“新闻”事业与“电视剧”战略齐头并进,走上新闻强台的道路。

二、《新闻联播》和“评论员”相互联姻的必然性

(一)《新闻联播》的喉舌地位决定了语态选择

《新闻联播》一直被看成是宣传执政理念,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各地宣传部门对此都十分重视,派上精兵强将,节目严格把关,再加上重要新闻在《新闻联播》中首发的传统(见上文),其权威性非其他节目能敌。这种权威地位是传播效果的保证,更是珍贵的“品牌”财富。“权威发布,权威评论”必然是其强身之利器。而电视评论“在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性、疏导社会群体的不满情绪、凝聚不同利益团体的共识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6]可见,“新闻评论”的语态和《新闻联播》的语境“不谋而合”,能恰到好处的发挥各自特点。《安徽新闻联播》选择评论语态丰富和强化节目内容算得上明智之举。尤其是2014年两会报道,为了使主题报道不走过场,把会议新闻做出看点,请评论员用观众听得懂的语言,为观众解读政策走向,给《新闻联播》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气象,真正体现了“喉舌”作用。同时《新闻联播》的直播方式对时间控制有严格的要求,也决定了在形式上选择直播连线的方式,而不采用演播厅谈话式的评论方式。

(二)“上有堵截,下有追兵”的处境决定了内容选择

省级卫视长期处于尴尬地位。一方面,在人、财、物上无力和中央级媒体抗衡,另一方面本地覆盖的频道在新闻选题上灵活多样,虽略显琐碎却占尽“贴近性”的优势,“眼球效应”显著。各省《新闻联播》在“上有堵截,下有追兵”的两难境地中,唯有差异化制胜。“信息膨胀、独家新闻越来越鲜见的时代,新闻节目的差异化也常常不是体现在内容本身上,而是表现为特色化、风格化的新闻传播理念与信息加工方式。”[7]细究《安徽新闻联播》的优势,在主题报道上成绩显著。如在纪念建党90周年宣传活动期间,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红色信念》,效果良好;在学习沈浩的宣传报道中,《安徽新闻联播》采用了“片花+动态+故事+本台评论”的编排方式,反响显著。这些重大性的题材,其报道深度是一般新闻节目难以达到的。以主题报道为抓手,走风格化道路,既符合《新闻联播》的定位,又能绕过上下围堵,填补“中”间的空白。因此以“两会”、“五一劳动节”这样的重大题材为契机,为主题报道引入评论员试水,探索评论员模式的运用,是综合考虑节目定位和传播实际的合理之举。endprint

三、宣传需要和传播效果相互平衡的创新性

其实在2013年1月23,央视已经在《新闻联播》中进行了直播连线评论员的尝试。《安徽新闻联播》是不是又一次对央视的简单模仿呢?通过以下分析,能看出安徽卫视在创新性的探索上是一次有意识的主动创新。

(一)依托强势媒体资源

央视《今日关注》是一档新闻评论谈话节目,评论员来自节目组的备选专家库,其中“有千位专家”[8]。省级卫视很难具备如此雄厚的人才资源,对培养本台评论员也缺乏现实动力,而能够在大型主题报道中胜任“评论员”角色的人,必须具备四个“力”:“即时的新闻判断力,即时的语言组织力,时间控制力及个人公信力”[9]。这样现成的人才哪里找?安徽卫视选择了依托强势媒体资源,请来了新华社高级编辑、电视时事评论员吴学兰。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吴雪兰则具有丰富的媒体工作经历,又在多档电视新闻节目中担任评论员、观察员、嘉宾。其实,以新闻评论见长的凤凰卫视在早期也是采用这种战略,聘请强势媒体中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担任评论员。如曹景行就曾任《亚洲周刊》的副总编辑,阮次山曾任美国世界日报总编辑,美国洛杉矶中报副社长兼总编辑等,邱立本、杨锦麟、何亮亮也皆如此。可见,借树乘凉——依托强势媒体资源,成本低见效快。从安徽卫视的探索来看,也符合《新闻联播》的风格特点。

(二)构拟多元言论平台

《新闻联播》浓重的官方色彩,一方面保证了权威话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使《新闻联播》的语态长期单一。因此《新闻联播》的变革不应仅仅是形式上的“花拳绣腿”,还必须诉诸多元化表达,变革传播观念。媒体话语可分为三类: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在“两会”报道中《安徽新闻联播》尝试将节目打造成传达政府声音和表达民意的双重阵地。报道中不仅有媒体记者采写的专题报道(主流话语),有评论员的直播评论(精英话语),每天还能听到2-3位百姓评论员出镜表达的观点以及3-5条网友的微评留言(大众话语)。百姓评论员有城市的,乡镇的,农村的,身份更是涵盖了教师、公务员、工人、村官。形成了2分钟精英评论+1分钟百姓评论+1分钟网友微评的多元结构(时间长度为粗略计算)。在“五一”劳动节特别节目中,人力资源、劳动就业领域的相关工作人员和评论员吴雪兰双视窗对话,以主流话语和精英话语结合的方式,给全国的劳动者献言献策,传播快乐劳动的理念。

(三)树立整体策划理念

《安徽新闻联播》的一系列试水,都有周密的整体策划。它的策划有两个特点。

首先,主题明确。“两会”特别策划,一天一个主题,以2014年为例,根据两会热点,分别就“中国梦改革年将是‘两会热词、全面深化改革、《政府工作报告》、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改革、三‘严三‘实、新型城镇化、蓝图绘就实干先行”展开评论。在“五一特别策划——职面人生”中也设置了“选择、快乐、理想、创造、奉献”五个主题,逐天播出。这些主题的设置既体现了节目风格的整体化,又保证了每期节目的针对性。

其次,形式新颖。“两会”特别策划很注重遵从电视表达规律。如2013年邀请“中国沙画第一人”加盟,用沙画表现“两会”主题,给庄重的电视画面增添了艺术气息。伴随评论员的评论,屏幕下方和右侧还及时用字幕显示评论的要点,使“视”、“听”相结合。“五一特别策划”中的双视窗处理、青春的背景音乐、轻快的剪辑节奏、亮丽的画面色彩,都是为体现人们长假中的轻松心情而进行的整体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整体的策划为评论元素的使用“保驾护航”,评论元素又给整体策划锦上添花。

(四)寻求特色发展道路

虽然在《新闻联播》中使用评论员并不多见,但在其他时段的新闻节目中(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却是常见。那么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呢?安徽卫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初步的探索。有学者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央视和Fox News的新闻评论员是清一色的男性,凤凰卫视仅有一位女性新闻评论员陈文茜,男性所占的比例高达90.9%。”[10]在评论员中,女性评论员非常鲜见导致女性声音缺乏。抓住这一空白,安徽卫视请来了中国第一位女性评论员,走评论员的性别特色化道路。同时在评论语言上也注意挖掘语言特色。如吴雪兰将将改革的举步维艰形容为“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将“扩内需促增长”里复杂的经济学道理形象的比喻成“钱袋子里有钱,要敢于拿出来花”,将大力进行行政改革的目的形容成“给权利做减法,给效能做加法”。在说到如何创造性工作的时候这样形容学历、能力、创新思维的关系:“人的学历其实只是一个铜牌,人的能力才是银牌,而人的很好的思维是一张王牌”。这些说法受众听得懂、想得明白,朗朗上口又极富语言个性,是适合电视媒体传播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方式。

五、结语

作为覆盖全国的省级卫视,从《安徽新闻联播》的初步探索来看,在“新闻评论”这条必由之路上,一方面要更好的履行媒体舆论监督、表达民意的责任,另一方面还必须走出特色化道路。从未来的着力点看,如果想把这条路走成真正的“信息高速路”,还要在丰富评论员储备、创造性整合资源、追求评论个性化等方面加大智力和资源投入。

——————————

参考文献:

〔1〕李越胜.新闻应为时而变——办好省级卫视《新闻联播》的思考[J].艺海,2011(9):85.

〔2〕央视亮出改版首份成绩单 新闻联播收视涨两成[N].北京日报,2013-1-8(11).

〔3〕〔4〕沈芸.全媒体时代省级卫视新闻突围之路[J].现代传播,2011(8):147.

〔5〕靖鸣,王尧.央视专职电视评论员亮相引发中国电视评论新变局[J].现代传播,2010(2):165.

〔6〕安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和出路——对贵州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缺失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1(2):19.

〔7〕唐俊.论省级卫视新闻节目的三种竞争战略[J].新闻大学,2009(1):71.

〔8〕曹景行,等.电视新闻评论员:职业素养与媒体权威的融合[J].电视论坛,2010(1):32.

〔9〕华进.论新形势下广播媒体新闻评论员的培养——以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队伍为例[J].现代视听,2012(10):15.

〔10〕高贵武,张丽.境内外电视新闻评论员身份比较[J].电视研究,2010(8):15.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论员新闻联播舆论监督
2020,化工跃上风口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