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激烈竞争,在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事件触目惊心,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纵观大学生中发生的各类自杀事件,反思造成这一人间悲剧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心理缺陷的影响,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则是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为此,要积极探索加强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一是教育部门要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三是重视生命文化知识与校园生命文化教育活动;重视生命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064-04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激烈竞争,在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事件触目惊心,且呈上升发展势头,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1.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开展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大学生懂得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2.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①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高职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其生命质量对祖国未来建设和民族前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仅有利于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也更能激发其努力学习、为国争光的斗志;有利于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优良精神的注入,勇敢、自信、坚强的优秀品格。②适应社会的多元化经济发展。当今社会一个质量与速度并存发展的社会,大学生有更广阔的平台获取信息,并且信息传递广、快。既能接收积极乐观的奋发向上的,又有消极负面的不良信息。大学生对其不加辨别,拿来即用,导致道德品质自控能力下降,本该纯洁的校园,却是伤害案件高发地,对大学生的身心还有身体都是不小的伤害。为此,迫切需要启发大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帮助高职大学生关注、尊重、热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的生命观,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有利于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大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生理成熟在先,心理成熟在后,由于心理不成熟,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遇到挫折、困境的时候,一些学生心理没有抗打压能力,情绪容易激动。所以,积极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健康的身心发展才能正确认识人生、认识生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分析
纵观大学生中发生的各类自杀事件,从生命的角度看,是生命意识脆弱的表现,因为不懂生命的意义,所以随便处置自己的生命,甚至把自杀作为逃避责任的方式,把自杀作为处理问题与报复社会或权威的方式,把自杀作为困境解脱的方式,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价值。面对不断增多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我们不得不反思造成这一人间悲剧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指出:物性的过分扩张就会导致人性的匮乏与生存危机。[1]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让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压迫感,物质丰富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失落。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人口膨胀,交通阻塞,空气污染,人际关系的复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都很容易使大学生陷入焦虑、不安、压抑、苦闷中,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生活节奏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使许多大学生失去了安全感、稳定感而变得茫然无所适从。当代大学生经历的磨炼少,承受能力差,一旦压力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因焦虑、担忧而产生严重的适应不良、精神病态的反应,容易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即自杀或杀人。大学生的自杀还与日常生活中不恰当的教育影响有关。如:大众媒体、影视节目、文学作品等对自杀的不当报道、渲染,其中隐含的同情、理解甚至赞赏对青年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学校教育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导致教育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王牌。教育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2]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写的《现代教育学基础》如上所述。全美教育协会1977年出版的《七十年代以后的学校》一书指出:学校不限于培养学生成为“生存于社会中的人,它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获得了自我实现的、具备能够缔造更美好社会的能动作用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具有自我革新精神、自律的个人。”[3]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驱动,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人文精神被弱化了,培养人的教育被演化成了后果严重的应试教育。具体表现为学校的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重科学素养轻人文素养,重技能轻创新独立。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教育成了各种考试的傀儡,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受到了遏制与发展。家长、学校片面追求分数,给学生带来的是沉重的心理压力,教育成了没有生命的教育。2002年浙江某大学一年级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自杀。2009年某高职院校女生因恋爱受挫,从宿舍楼4楼跳下身亡。2011年北大双硕士学位研究生因在深圳工作期间年终公司排名倒数第一而跳楼自杀。学校教育忽视了应有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导致一些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知之甚少,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时,难以承受挫折,容易自暴自弃、离家出走、自杀或犯罪。丢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失去了人生的乐趣。可见在学校的教育中引导学生懂得生命、理解人生,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是何等的重要。endprint
3.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将导致恶果。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早期的心理创伤如:父母的离异、早亡,受到虐待、不被关注等都会对子女带来影响,造成心理创伤,对未来发展造成影响。在社会现实中当大学生受到挫折时,容易唤醒童年的创伤记忆,在不知不觉中会造成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甚至自杀或杀人、犯罪。又如,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重,有些学生为了逃避责任与压力选择自杀。日常生活中,家长通常回避死亡的话题,父母老师认为讲死亡不吉利,此话题太沉重等,导致青年学生认为自己离死亡太遥远,对生死所知甚少,认为其充满神秘感,甚至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轻松,以为可以死而复生,不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
4.大学生自身心理缺陷的影响。就气质特而言,抑郁质气质特点的人更容易产生自杀的情绪,抑郁质者往往在反复思量后才采取行动,故不容易改变,即使情绪缓解后,仍旧有自杀的危险。性格影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事物的反应,有些人天生就敏感多疑、内向退缩、自卑抑郁。还有一些在生活方面依赖他人,自我为中心,对一些事爱钻牛角尖,自负。个别的好胜要强、期望过高、攻击性强,有上述特点的人,都容易在挫折困难面前产生自杀的意念,严重的话会自杀。根据京、港、沪等地对高校学生自杀者所做的调查分析,自杀者具有脆弱、自卑、孤僻、抑郁、悲观等个性特点。[4]国内有研究报道,自杀者中性格内向与较内向的占95.2%,孤僻者占52.4%,虚荣心强占71.4%。[5]
5.严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影响。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主要精神疾病就是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通过调查发现,四分之一的抑郁症病人产生过自杀的行为,几乎全部的病人都有过自杀的意念。[6]美国的研究者调查发现,有精神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自杀率是平常人的5倍。自杀冲动是精神分裂症的严重症状之一。在我国大学生自杀案例中,“仅有少部分自杀者患有精神病,自杀者中的大部分是具有严重的抑郁、孤独、绝望、无助、被虐待、人际关系冲突或者别的情感状态的正常人。”[7]遭人陷害、被人误解、心理矛盾、躯体痛苦、情绪遭受打击、屈辱愤怒等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自杀的诱因或直接因素。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学习压力大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5]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2010年7月29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也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载入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教育部门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目前大学生教育仍然发展缓慢,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时代的发展。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缺乏生命意义教育的内容,“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与自己生命的价值”。[8]当大学生对为什么活着缺乏明确的信念、目标意义时,就会陷入迷茫,就不愿意这样活着,当对疾病、死亡、挫折不能承受的时候,心理素质差的大学生也会选择死亡逃避痛苦与责任。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较快,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即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的知识、思维、理解、技能等认知方面,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情、兴趣、态度、需要、信念、自我决断等方面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还要充分关注人的生命质量与人格的全面提升。为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当把生命教育作为重点。作为高等院校,要成为生命教育的领头羊,更好地发动和引导生命教育,要将其纳入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进行实施规划。转变教育思想,与时俱进,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作为学校和教师要积极配合生命教育的开展,成为生命教育的传播者,合理有效地利用自己工作的优势,把工作和生命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刻不容缓。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是真正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具有开发潜能、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功能,通过教育可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人的发展与完善。
2.积极开展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定期在教职工与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防范方面教育与训练,普及有关自杀的预防与相关症状的基本知识。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危机重点人群的排查工作,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对有危机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共同参与其中。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最早就是由民间社团引入并逐步在全岛推广的。我国的生命教育现在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增强危机干预与生命教育的效果。
3.重视生命文化知识与校园生命文化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要广泛开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与生存教育、生命哲理、死亡教育等相关人文教育课。通过开设生存教育课,使学生懂得在突发情况下如何自救、救人,保全生命。通过开设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爱惜生命,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通过开设死亡教育课程让学生理性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存智慧。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心理防卫机制,缓解来自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处理好各种人际矛盾与冲突,培养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学校在倡导生命教育意义的同时,也要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就有关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些活动必定能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平时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命文化活动,营造校园生命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当中掌握生命知识,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学校可以正确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促使广大教师参与其中,进而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生命教育意义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后盾。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一些相关的教育培训,加强生命教育认识的传播。2012年5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生命教育导师”岗位职业培训。由此,“生命教育导师”这一职业诞生,使我国的生命教育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发展到面向社会、家庭、企业等,无论是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清.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8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马建清.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85.
[4]戴小力.青年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与防治[J].青年研究,1990,(5).
[5]吉家文.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第一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333.
[6]陈仲,庚主.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54.
[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8.
[8]刘晓云.生命教育——从青少年自杀现象谈起[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作者简介:张晓荒,女,研究生学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