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楚华
摘 要:在艺术心理治疗的课程中,很多国外著名画家如梵高、毕加索等人的作品经常会被用来当做教学例子。然而,中国的绘画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心理学涵义却鲜少被发掘,本文对中国传统画作与西洋画作进行简单比较之余,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社会变迁与画作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学涵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五色观;水墨画;写意;以形写神
0 引言
对画作进行分析从而推测画家作画时的心境以及情绪状态在西洋画作中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很少研究利用心理学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西方画作重视写实、色彩、光线明暗,画作题材丰富,画作中往往会透露很多画家的一些生活、情感信息。例如,克劳德·莫奈以他妻子卡米耶为主角的一系列画作,以及他本人从《日出·印象》到《睡莲》中从暖色调的运用到冷色调的大片运用,反映了他从盛年到晚年的心境变化,当然也有绘画技巧和风格的成熟和改变,还有梵高在躁狂时期大片暖色调的向日葵,抑郁时期的星空,以及他众多的自画像。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里面令人称道的光暗以及将光线明暗发挥到极致的伦勃朗。使用心理学知识对画作进行解读在西方是早已有之,但中国画作却因为自身独特的体系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很少被发掘其中的心理涵义。
1 中国美术发展与中西方绘画之比较
(1)中国美术发展。和西方画作采取科学色彩观,使用光谱色,强调明暗不同的是,中国画作采取的是哲学色彩观,[1]强调阴阳和谐,并且一直使用五色——五种无法通过颜色混合得到的颜色,赤黄青黑白,就像在乐曲中采用五音——宫商角徵羽一样。从原始时期开始,山顶洞人就使用赤铁矿给他们的装饰品染上红色、绘画岩画。画作一般都画在岩石和器皿用具上,画作的内容大多是人民的劳动和生产生活。从黄帝时期就开始成形的阴阳学说,到了战国末期被阴阳家的邹衍将五行学说与之结合起来,发展成了阴阳五行学说。到了前秦和两汉时期,我们能找到的画作一般都是贵族墓里的砖画,壁画,陪葬的帛画等。因为是陪葬品,画作的内容更多是神话故事或者是墓主人在世的功绩或往生世界的生活。两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开创了“以形写神”的先河,从此这一理念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思想之一,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同时,佛教的兴盛也催生了大量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例如,著名的《鹿王本生图》《飞天》《萨埵那太子本生图》等。唐宋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了,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画作相对更多,以宫廷画和文人画居多。例如,《步辇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长江积雪图》等。明清时期,水墨画大行其道,色彩艳丽的画不被主流画坛接受,对写意的追求达到了极致。
(2)中西方绘画之比较。在取材上,中国画更多偏重于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画大多是描写贵族行乐的宫廷画或是描述宗教故事的壁画,与种类繁多的西方画作颇为不同,西方画作中除了众多描述宗教和神话故事的巨作。例如,《最后的晚餐》《维纳斯的诞生》《圣母子》等,还有画家们数不清的自画像、为情人和雇主们所作的画。用色方面,中国画从最初使用原始的矿物染料到后来使用丰富多彩的植物染料,最后返璞归真,独爱水墨。西方画作则一直使用多元的颜色——无论是最初严肃的宗教画还是后来不同的画派,使用的色彩都多种多样,大片大片油彩的使用和对光线明暗的追求,把画作中的气氛充分渲染出来。在主流画风的变化中,中国画一直受宫廷画和文人画两大派把持。而西洋画从开始严肃的宗教题材到后来多变的巴洛克风格、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等。因此,西洋画确实比中国画更张扬奔放,其中隐藏的信息也更多。但实则中国画中包含的意义同样也有值得挖掘的心理学价值。
2 对中国传统画作的心理分析
作为非语言的信息表达手段,画作能传递出很多语言以外的信息,并且由于画作大多没有言语描述,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画作进行不同的解读。因此,画作中的一些共同主题在绘画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一种符号,它们往往代表着某种特定的含义——荷花洁净、青竹坚韧、菊花高洁,本来中性的事物由于有了约定俗成的寓意而成了一种象征。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进行心理分析。
(1)从五色到水墨。自古以来便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传说,《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是由女娲所用的五色石所剩下的石头所化生。《周礼·考工记》最早对五色进行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2]战国时期阴阳家的邹衍将阴阳五行学说与五色结合起来,经过后人的增添和修改,最后发展出将五行、五色、五脏、五音、五个方位一一对应的阴阳五行学说。古代中国人将阴阳五行学说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置宅、城市规划、看病甚至是朝代更替。例如,有说法认为秦朝尚水德,因而当时的当权者衣服配饰多为黑色,而到了汉朝,因为水克土的缘故,“土”受到推崇,黄色就成了皇家的御用色。当时的绘画作品也大多使用这五种颜色。但到了后来经历过魏晋唐宋的发展,五色渐渐在主流画坛——文人画中衰落,明清时期,水墨画成了主流。例如,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甚至还出现了朱砂画。
联系历朝历代的时代风气和当权者的统治,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解释。马王堆汉墓的建造时间在公元前186年左右,当时为吕后二年,天人合一和儒家学说还未占统治地位,人民大多追随王公贵族的风尚信奉道教。因此,墓中画作描述的是墓主的日常生活以及身死以后的想象。魏晋时期,汉末传入的佛教盛行起来,出现了莫高窟壁画等大批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画作。当时风气开放,男子亦注重自己的衣饰打扮,美男子潘岳掷果盈车的故事已可说明一切。男儿尚且如此,女子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当时的画作中飞天还有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大多雌雄莫辨,衣饰华丽,相貌姣好,其实和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到了唐朝,强盛的国力和开放的民风使得当时的艺术作品多了起来,有著名的唐三彩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俑,用色都十分鲜艳,而画作大多描述贵族奢华的宫廷生活以及盛世之象。宋朝国力微弱,北方少数民族如女真、辽国、蒙古的威胁不断,战火延绵,澶渊之盟丧权辱国,皇帝无心国事,佞臣弄权,百姓有苦无处诉,文人大多寄情诗画。理学开始发展,这一注重内省的学派在当时让很多人保持了不屈的风骨,在侵略者面前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情操。这个时候开始,水墨画已经开始成为主流。到了明清之际,主流画派把敷色艳丽的绘画批评为俗艳之列,不入上流,只有农民阶层创造的画作才保留了以五色作画的传统。结合明代程朱理学发展至扭曲状态的背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束缚人的基本需求教条严重地压迫了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天性发展,黑白色的水墨画可能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压抑,是对禁欲的极致追求的一种侧面反映。
水墨画的出现,其实可以看做是文人们对于政治的一种态度。黑白色是天地间至简单的颜色,黑暗的政治和官场让这些才子们只能用黑白色去表达心中的愤懑,用黑白色去表示自己的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写意山水。其实不仅仅是画作,中国文人在写诗和做文章的时候也喜欢寄情山水,中国文人之所以会对山和水情有独钟,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中国文人的同一个老师——孔子曾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里面也有篇目专门论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滋养万物,无形而存于天地间,看似柔弱,但既能载舟亦能覆舟,实则力量强大,水具有流动性,江河汇聚流向海洋,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永恒变化。而山有着坚韧和顶天立地的特性,象征着坚强不屈的品性和历尽风雨仍不屈不挠的风骨。含蓄的中国文人素喜托物言志,寄情于物,这二者的特性自然会得到看重象征意义的中国文人的青睐。因此,祖国大好河山就成了文人们表达喜乐、排解忧愤表达心中情绪的一种替代物。山水使得书画家们能够在其中投射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久而久之就成了中国艺术作品中不衰的主题。不同的山水,还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心境。例如,“山雨欲来风满楼”,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
(3)以形写神。传统中国画和西方画作最大的不同,就是从顾恺之开始就流行的“以形写神”的理念。中国画作不追求形似,不像古典西方画作那般栩栩如生,对光线明暗也没有要求。中国传统画作追求的是“写神”,也就是要表达出一个人的神韵所在。而所谓神韵,其实更接近于心理学上人格中所讲的“气质”又或是“中心特质”。例如,《洛神赋图》就要表现洛神美丽身姿以及她和曹植之间的唯美爱情,而八大山人所画的鱼、鹰多以白眼问天,以此来表现他作为明朝遗族对清政权的不满。古代中国文人不拘外在,只追求内心的发展和升华的传统对中国绘画作品影响巨大,这其中少不了中国本土宗教——道家的影响。道家强调“无为”,“庄周梦蝶”和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都反映了道家思想中不受外在约束寻找精神超脱和升华的理念。陶渊明的一句诗就能充分反映中国文人的这种状态——“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样的精神也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有重要影响。
3 讨论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表达的是中国文人数千年来沉淀的精神追求和风骨情操,其中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来让我们挖掘,它是先辈们给我们流传下来的财富,在学习外国先进的知识的同时,我们更要将它们应用到祖国建设当中去,为心理学本土化献出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滞冬.中国画的哲学色彩论与五元色体系[J].文艺研究,1998(03).
[2] 余雯蔚,周武忠.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J].艺术百家,2007(5):138-140.
[3] 周梦.从荣格的象征理论看绘画心理治疗的可行性[J].东京文学,2009(09):11-12.
[4] 张杰,张伟.“五行说”传统色彩观的传承与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2):166-168.
[5] 王招弟.两周时期五色象征意义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