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焕+刘丽娟
我国中学生心理调查发现,心理问题占首位的是厌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比约8%—12%,甚至要高出这一比例,而且明显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所得:学生学习暂时性困难占18.4%,能力型困难占12.2%,动力型困难占57.8%,整体性困难占12.2%.因此,学习动机问题成为最普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解决厌学和学困的关键.
办成一件事与行事者动机的强度有着必然的联系,学习数学也一样.当动机的引发指向获得或保持一种愉悦的内部心理状态时,所产生的动机作用,我们称之为内部动机.随着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的内部动机普遍减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脱离语境的学习,学生无法了解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很少有机会做决定,更多的规则和纪律,师生关系较差,教师只注重成绩的评价,等等.
学习动机评估是教师必做的功课.动机评估,首先要考虑性别差异.其实,在小学对学科学习就已经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往往大多喜欢学习数学,而女生对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更多的兴趣.这种被称作为能力信念的性别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文化期待造成的.刚升入初中,一些男生不怎么努力就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会刺激他们为保持自己的地位开始努力,但不少男生却会因为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反而更加不敢努力,陷入学习的纠结心态.这种纠结心态使学习动机削弱,甚至会造成能力信念的失守而放弃努力.
学习动机评估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要做的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学情评估.这样的学情评估,要有数据和数据分析,也要有文字描述,最后形成比较完整的学情报告.考试成绩比对和分析是相对比较方便的做法.我们可以拿一年里几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比对,也可以拿几年里的考试成绩进行比对,还可以拿某一次考试进行横向对比.有了数据,为了分析的方便可以采用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等进行更直观的比对.文字表述不能仅限于对数据的分析,还要根据教师平时的观察、调查和了解对某一类具有大致相同表现的学生和学生个体表现做尽量详细的描述.这中间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调查和评估,从中了解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意义以及学习科学自信等信息,探寻学生学习态度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如何才能实施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呢?首先,要重视学习动机评估与激发措施的关联性.评估的科学性是实施激发方向正确的保障,评估的针对性是实施激发有效的前提.其次,要处理好“面上”和“点上”的关系.整体自然是“面”,个别自然是“点”,但有些“点”上的问题不放在“面”上就无法解决,同样,有些“面”上的问题不经过“点”上也不能解决.这种关联性一定要处理好才能见效.
影响学习动机的“面”上因素很多.学生的家庭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一个地方经济比较差(所谓穷困地区),学生往往容易在努力改变命运这一点上达到认同,形成较强的认识内驱.同处一个地方,家庭收入高、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文化资源丰富的学生又往往较之同伴有更强的自我提高意识,但在竞争性较强的学校中,这些学生表现出的焦虑性更大,对学习的内在兴趣会更低.
任课教师“面”上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学习评价干预.过去,我们在学习评价方面做法比较单一,总是也很武断很粗暴,学生因此受伤害的不少.单单采用考试成绩这样的终结性评价的做法早就应该终结.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学困生自信心受到打击造成厌学,对学优生也有损害,造成了他们学习动机减弱和表面化.我主张采取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效能的学生学习表现评价,这样可以相对淡化终结性评价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多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的做法,鼓励学生自我参照,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激励.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各方面条件相近或略高于自己的同伴作为参照,以求形成较强的内在驱动.
任课教师实施“点”上的干预时要有学习动机类型的意识,也就是要弄清学生的动机属于什么类型.Biggs分类,把学习动机分为表面型动机、深层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奥斯珀尔则分成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力和附属内驱力.从分类可以看出,学习动机存在水平层级的差异.在我们的学生中表面型动机者占多数,即为了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占多数.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若得不到表扬满足,动机就会弱化.久而久之,就造成学习上习得性无能,就变成了严重厌学.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多鼓励.对于成功欲望比较强的,或具有成就型动机者,就应在增强成功感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价值认识,这有利于培养认识内驱.总体方法,基本可以遵循这些原则,具体做法还要看学生的情况.适合的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