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杏莉
【摘 要】学科馆员制度是新形势下图书馆建设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本文从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实践入手,指出了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作出构想。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制度;构想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馆藏形式和服务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越来越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迈进,一种新的信息服务主体——学科馆员应运而生,为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积极的实践探索,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一些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开始大胆尝试设立学科馆员为本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从而逐渐打破了学科馆员仅限于知名大学图书馆独享的局面,创新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服务向全方位、多样化方向扩展。
1 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实践状况
学科馆员是指具有某一领域专长知识和能力,并在该领域里提供图书馆服务的馆员。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提出并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1]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外发展了40多年,其构建模式和服务方式已日趋成熟和完善。
20世纪末,我国图书馆界开始引进学科馆员理念,并在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图书开始建立学科馆员制度。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派出14名学科馆员与12个院系进行对口联系,拉开了国内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序幕。[2]随后,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等也纷纷效仿,设立了学科馆员岗位,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从此,学科馆员在中国大学图书馆这个大舞台上粉墨登场,以崭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活跃在图书馆读者服务领域,推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经历了起步、推广、发展三个阶段。按照柯平教授的划分,1998年至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国外学科馆员经验介绍到我国,开始学科馆员的宣传发动。”[3]学科馆员最先主要在一些知名大学试行,先后共有8所大学在实践上做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学科馆员实践和研究方面,清华大学起了好头、做了标杆。这一阶段的研究数量虽然较少,却呈现递增趋势,基本完成了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2003年至2005年是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实践上由少数高校试点到推广实施。”[4]到2005 年12 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40 所院校设立了学科馆员或学科联络员。[5]2002 年以后,国内图书馆界关于学科馆员的研究逐步升温,成为研究的热点。其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学科馆员的必要性、岗位职责、人员素质、工作经验进行探讨。2006年至今为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设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迅速增加,形成规模。据张栋2008 年12 月网上调查,100 所“211”学校中建立学科馆员64 所,占到64%。[6]近几年,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图书馆、高职高专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甚至一些专业图书馆也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设立学科馆员制度,不断拓展读者服务。这一阶段有关学科馆员的研究发展迅速,在中国知网上以“学科馆员”为篇名搜索的论文2006-2014年共有 1898篇,这些论文从学科馆员素质、评价体系、机制制度、服务平台、工作内容等不同的角度对学科馆员进行了研究,既有实证、计量分析,也有理论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当中有一些文章对学科馆员制度抱怀疑、否定的態度,但无论怎样,还是能够看出学科馆员在我国发展的势头不可抵挡。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无疑为后来者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2 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产物
传统的图书馆以纸质馆藏、人工服务为主,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受实际条件的约束,服务范围受到限制,服务效果也大打折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馆藏形式和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字资源成了图书馆的主要文献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馆藏资源在短期内实现的极大丰富化,对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挑战。网络信息对图书馆的冲击也使得图书馆必须要进行自我推销,以读者为中心,紧密围绕读者,深入挖掘读者所需,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再加上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以及各种网络服务平台、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使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成为可能。学科馆员出现在图书馆服务领域,毫无疑问就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结果和成果,大量的实践证明:因为有了学科馆员的存在,才可以真正实现图书馆“请进来” —“送出去”—“再请进来”—“再送出去”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未来服务的核心,代表着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发展的方向。”[7]另一方面,学科馆员承担的工作又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2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文化是大学的生存之本,具体表现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特色的学科专业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而教学和科研又离不开优质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撑,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积极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学科馆员就是图书馆为进行高品质的学科服务设立的信息联络员,是连接图书馆与学科建设的桥梁。只有通过这个桥梁,学科建设才会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2.3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对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和工作性质上看,学科馆员较之一般的图书馆员不同,在职称、学历、专业、素质、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本科及以上学历,最好有硕士博士的介入;具备中职或副高及以上职称;有较高的思想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图情知识、学科知识、信息服务工作经验),熟练地计算机操作能力;较高的信息素质;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等。[8]
3 我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构建
3.1 商洛学院构建学科馆员制度的背景
3.1.1 办学定位发生变化
我校是个新升本的地方院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办学定位有所调整,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学校今后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学科建设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3.1.2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不断调整,我校现已有10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设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1个本科专业,学生人数2014年已经突破万人大关,学生素质普遍提高。2014年开始不再招收专科学生,到2015年专科生全部毕业,我校将成为实至名归的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加上我校教师高职称高学历越来越多,科研气氛越来越浓,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师生对高质量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愈加强烈。
3.1.3 建设力度持续加大
升本以后,图书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资源建设,如今我馆藏有四库全书1套1500册,纸质藏书81.4萬册,电子图书4100GB ,纸质期刊1300余种,电子期刊 6000余种 ,购买了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超星移动图书馆、超星学术视频、中国知网、畅想之星光盘数据库、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维普考试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
3.1.4 科研优势明显提高
图书馆一贯重视馆员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并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学术团队,学术氛围浓厚,主持及参与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仅2006-2011年就发表在专业杂志上的论文达100多篇。
3.2 我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
3.2.1 确定名称,搞好定位
根据我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实际情况,学科馆员可以在角色上以咨询馆员、培训馆员、学科资源建设参与者去定位。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图书馆利用效率的增提高,急切要求把咨询和培训落到实处,加强和读者以及院系的联络沟通,参与学科资源建设。名称上可以叫学科咨询联络员。
3.2.2 结合实际,创建模式
可以通过三个渠道:一是从图书馆人员内部产生,我馆现有正式职工3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7人,中职7人,初职3人,研究生学历4人,曾从事过教学工作的有8人,从中可以优化选择出2-3人担任专职的学科馆员。二是从个院系的资料室或学科带头人中聘请兼职的学科馆员,由专职的学科馆员联系。三是从商洛学院图书馆“读者管理委员会”或学生会等组织中推荐部分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学生代表做学生学科馆员,也叫助理学科馆员,受专职学科馆员的领导,并协助其工作。采用学科馆员+特约馆员+助理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
3.2.3 完善机构,加强管理
根据我馆的实际情况,专门设立学科信息咨询部,直接向馆长负责,实行集中式管理模式,来统一管理专兼职学科馆员。其特点是岗位与业务一条线集中管理,便于学科馆员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3.2.4 健全制度,明确职责
(1)负责全校师生的文献信息咨询;(2)做好全校的文献信息检索培训;(3)加强与各院系联系,及时掌握学科发展方向和文献信息需求;(4)深入学校相关课题组和研究所,做好课题跟踪服务;(5)收集院系推荐书目,供采购人员参考;(6)做好新书推送服务;(7)以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为主题,定期举办座谈会,或以电话、短信、邮件、微信、微博等形式与读者沟通,做好记录和分析。
3.2.5 正确评价,加强考核
学科馆员较之于一般馆员工作责任重大,专业性学术性强,工作相对比较辛苦,应该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以激励学科馆员积极工作,安心工作,稳定学科馆员队伍。从服务环境、人员素质、服务能力、服务绩效四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对学科馆员的工作做出中肯、公正的评价。[9]
【参考文献】
[1]柳卫莉,卢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效果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0(6):66-68.
[2]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J].图书馆杂志,1999(6):30-31.
[3][4]柯平,唐承秀.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上)[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3-10.
[5]李杨林,纪晓平.211 重点大学学科馆员状况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7(1):39-40,52.
[6]张栋.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应三思而行[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4):26-28.
[7]王运显.我国学科馆员素质指标体系构建问题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10(10):91-94,24.
[8]米淑琴.学科馆员的素质内涵和培养途径[J].运城学院学报,2008(3):104-105.
[9]傅晔.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方法[J].情报资料工作,2005(6): 77-79.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