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华 王跃 汪艳
摘要:利用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慢城概念及慢城运动特点进行概括,论述了创建慢城的理念及条件,以及慢城与体育旅游开发的关联。结合东黄山度假区自然、人文及体育资源,探讨了慢城理念下东黄山体育旅游开发的策略,认为东黄山体育旅游应注重徽派古建筑及原生态生活方式的保护;应将东黄山茶林场劳动景观与体育旅游相结合;注重土特产的景观、车骑等“慢游”空间以及皖南体育旅游经济圈地开发等,为慢城体育旅游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旅游;慢城运动;东黄山;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2-0110-04
收稿日期:2013-11-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际体育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3YJC890007)。
作者简介:陈林华(1981-),男,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城市、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速度至上的时代,蒸汽机发明以来,这个世界的发展就一直在加速,快餐、高铁、速递、信息高速公路……加班,赚钱,快餐果腹,行色匆匆,我们被自己追赶得“穷途末路”。当大自然的闲情逸致离我们越来越远,当暴戾的情绪在社会上迅速蔓延,一种新的城市哲学——“慢城”悄悄在欧洲甚至全世界兴起。在慢城理念下,体育旅游开发有了新的内容与模式。本研究结合东黄山实例,探讨慢城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1关于慢城及慢城运动
1.1何谓“慢城”
“慢餐”(Slow Food)源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麦当劳、肯德基等美式快餐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彼得里尼为了捍卫意大利美食文化,极力抗议在广场附近开设麦当劳分店,发起了一场“保护享受权利国际运动”并迅速得到许多人的支持。随着这股全球性的“慢餐”浪潮兴起,“慢生活”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主张,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列侬的话——“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1],才能理解“慢生活”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让人们真正懂得如何在有限的个体生命当中去获得生命的无限价值与意义,并由此建构生命的终极关怀,让生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充实和丰盈[2]。
慢城运动始于意大利小城布拉,该城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即提出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寻求一种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结合。1999年10月,意大利基亚文纳、布拉、波西塔诺、格雷韦因基安蒂四个小城的市长联合发布了著名的《慢城运动宪章》[3],意大利奥维托成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慢城”。关于慢城的概念,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是否成为慢城,主要由“国际慢城联盟”根据制定的慢城条件来最终确定。总的来讲,“慢城”大于“慢餐”与“慢生活”的简单相加,因为它倡导人们健康地慢生活,即使工作再繁忙也别忘了享受自己烹调的乐趣以及和家庭聚餐的亲情;是提倡人们保持传统社区生活和节奏,建设可持续发展家园的运动。
目前,全球25个国家已有150个城市宣称为“慢城”,加入国际慢城联盟。全欧境内已有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加入,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也都有“慢城市”。
1.2慢城的理念及条件
慢城倡导的理念是:“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因此,慢城运动的真正意义是可持续的发展、更有效率的工作,以及更有诗意的生活。
慢城联盟规定,慢城必须在城市人口、环境政策、城市发展规划、食品生产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满足54项具体规定。真正的慢城必须符合四大前提、八条公约、五大行动准则[4](见表1)。
1.3慢城理念与体育旅游发展
在高铁时代,快旅快游成为当下旅游的常态。“走马观花式旅游”实际上是工业化思路[5],它是在讲究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性价比的权衡下,快速满足好奇心。随着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来啥也不知道”的“中国式旅游”遭到年轻一代游客的“吐槽”,走马观花式旅游已不适应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要求,深度游、主题游、自由行等多种“漫游”方式悄然兴起。
在慢城理念下体育旅游也是可以慢的。而且,体育旅游实际属于文化旅游,细嚼慢咽地观光、采风,慢慢地体验和品味,只有慢才更有收获。“慢游”主张在游览地生活一段时间,在当地人家或出租屋过着“当地人”的原生态生活,像居家生活一样,亲自到菜园种植、采摘、做饭,在乡间小路、山间湖泊随意游逛,而没有特定的目的地。“慢游”强调的是在一个旅游点真正“生活”过,而不仅仅是停留过[5]。
慢城理念下,体育旅游要满足“三美”要求,即自然生态美、城市文化美和社会生活美[6]。體育旅游目的地一定要美化自然环境,通过治理污染提高绿化水平,达到和谐生活。除此,还应该挖掘地域旅游资源和文化,促进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保护开发,在旅游文化打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自身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恰当的体育旅游性开发。
1.4中国首个慢城——江苏高淳体育旅游开发概况
2010年11月,江苏省高淳桠溪镇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的称号,这是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在体育旅游开发方面,桠溪镇非常注重当地民俗民风体育活动的保护与传承,传统体育活动如赛龙舟、踩高跷、桃花扇、跳五猖等成为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要项目,项目的原则是:体育不能违背慢城理念。逐步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体育中心、桃花扇广场、文化林广场,以及诗廊栈道、钓鱼台等旅游休闲景点,形成了以农家乐为特色的吃、住、行、游、购为一体的体验处,一批休闲配套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另外,为突出慢城特色,建设了17公里的步行道、自行车道、电瓶车道多层次的慢行系统,并在慢行道沿线布点设置服务点、驿站、换乘中心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先后开发了挖竹笋 、摘梨、垂钓、捉山鸡、拣鸡蛋、登山、慢骑、龙舟竞渡、踩高跷、跳五猖、慢城野花游等体育旅游重点项目,接待游客逐年攀升。
2东黄山创建慢城的条件
东黄山坐落于环境优美宁静的黄山风景区东大门,占地面积约280万平方米,距黄山景区南大门入口处22公里,交通处于205国道与103省道的交汇点。东黄山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经初步建成知心小镇海派风情区、农耕文化景区、知青部落怀旧景区[7]。东黄山的中远期目标是结合国内外观光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及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按照国家5A级旅游区标准,建设国际健康休养度假园区、东黄山休闲度假区、户外运动发展区,并完善知青部落景区的建设。
2.1自然资源
东黄山所处的皖南山区属于武夷山北部余脉,山水景观变幻无穷。黄山作为皖南山区的最高点,自然成为长江与新安江的分水岭。东黄山旅游度假区地处黄山东大门,在分水岭的长江一侧。东黄山度假区内自然、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主要的景区有:石門峡景区、翡翠谷景区、华东地区唯一的高山湖泊——海拔1184米的天湖景区、香溪漂流景区、尽现山乡民俗风情的凤凰源景区、黄山第一大瀑——落差300米的九龙瀑景区,九龙瀑一瀑九折,一折一潭,形成九瀑九潭的壮丽奇观、有占地面积80余亩的纪念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谭家桥战役的红军北上抗日纪念馆、还有作为中华祖先轩辕黄帝游息之所的黄帝源景区、知青部落景区等。
2.2历史人文资源
东黄山度假区内人文历史资源非常丰富,注重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以海派文化、知青文化和茶文化三大文化为中心。“万绿丛中一抹红”,红色的琉璃瓦、米黄色的墙体、再加上街道两边老上海的弄堂格调和城隍特色,典型的海派文化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海派文化主要体现在沿街的建筑风格上,所有新建的建筑其采用了中外合璧、艺术交融的形式,运用了自然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对大自然生态环境和轻松愉快居住氛围的热烈向往,既自然、生态、幽静,又古朴、高雅、大方。室内外注重空间的实用、方便和与自然的结合交融,讲究个性和建筑细部、多元化的建筑形象。仿古堡尖顶建筑,周围青山绿水环抱,“玉兰听溪”、“天竺揽月”便是游客享受海派文化熏陶的最佳体验之处。黄山茶林场作为东黄山旅游度假区的主体区域,其内知青文化特色鲜明,知青运动内容丰富。除分布在茶林场周围的山谷中的20多个知青连队旧址外,还有十一位革命烈士墓及墓碑、英雄桥、知青老照片等反映知青故事的众多遗迹和描述知青生产和生活的著作——《知青部落》。
2.3体育资源
近年来,东黄山旅游度假区已经建成了集游览观光、美食养生、休闲度假、康复疗养、运动健身、耕读修学、素质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大型山水型度假村。目前,这里已建成商务酒店、国际青年旅舍、山林别墅、拓展训练营、健康中心、农林公园、知青部落等设施,正与联合国生态安全组织合作建设生态安全示范区。运动健身是东黄山旅游度假区的最大亮点,成为国内首批园林式拓展训练基地,项目包括空中抓扛、高空网墙等高空项目,背摔、跨越电网等低空项目,攀岩、景观列车以及古道徒步、峡谷漂流、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户外运动项目。在东黄山可以开展背摔、盲阵、空中抓杠、蛛网、孤岛求生、相依为命、过沼泽、天梯合作共赢、毕业墙、荆棘排雷、突破雷区、生命之旅等几十个拓展项目,另外还可以开展古道徒步、峡谷漂流、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真人CS野战等项目。并且,东黄山东邻旌德县,西近黟县,北接青阳县,与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等毗邻,极具体育旅游一体化开发价值。
东黄山作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东黄山训练竞赛基地和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东黄山产学研基地,目标是建成集专业体育训练、体育度假旅游、体育技能培训、体育比赛的为一体的中国大体协的综合专业体育训练基地及全民健身基地[8]。目前东黄山旅游度假区已经初步建成集运动、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中心,建有两个网球场、一个门球场、一个大型的室内乒乓球馆和东黄山拓展营。并于2008年成功举办了“光明杯”第14届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黄山汽车场地越野精英挑战赛,2009年安徽“汪满田”杯青少年羽毛球比赛、“醉温泉”杯中国黄山汽车越野精英挑战赛和全国越野定向冠军赛等赛事。
2.4接待资源
东黄山坐落于歙县、旌德、太平和绩溪四县相交之处。旅游度假区设在东黄山国际青年旅舍,它隶属于国际青年旅舍联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国际青年旅舍。除此之外,度假区还有心族之旅酒店,东黄山健康中心等配套设备,可同时住宿500余人,有地下酒吧、山顶会所、网球场、台球桌、温泉、别墅会议、景观列车、竹林、池塘、凉亭、游泳池、大堂酒吧、超市、自助厨房、自助洗衣房、会议室、培训室、网吧、长途话吧、万名上海知青长廊、50亩观光茶园等满足您在住宿、餐饮、娱乐、会议和休闲度假方面的各类需求,游客可以享受自助厨房、自助烧烤、洗衣服务、卡拉OK娱乐等等。人们在没有种族、性别、阶层差别的自由环境里享受一种健康、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3慢城理念下东黄山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3.1体育旅游与徽派古建筑及原生态生活方式的保护与传承相结合
《慢城宪章》要求所有慢城必须“促进和维护地方传统文化事业”、“保护濒临灭绝的技能和工艺”[6]。因此,从慢城建设的角度而言, 旅游目的地城市应以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的契机,需要对优秀历史文化进行原生态保护与传承,或者结合节庆、民俗等其它旅游资源动态地加以表现,以深厚的底蕴和多元的形式吸引旅游者。
东黄山体育旅游,应该不只是徽派古村落建筑及皖南农村生活方式“博物馆”式静态展览。在慢城理念下,更要求游客对东黄山及皖南农村原生态生活方式的体验,将体育旅游与徽派古建筑及原生态生活方式的保护与传承相结合,让游客在徽派古建筑里“生活起居”,在菜园、茶场里“耕作收割”,在大山大湖里体验“灵气与秀美”,在弄堂小巷里“休闲与嬉戏”。
3.2保持和宣传东黄山“地脉”及“文脉”,将东黄山茶林场劳动景观与体育旅游相结合
在地域文化的传承方面,慢城旅游目的地应特别注重自身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恰当地旅游性开发。黄山茶林场曾享有“安徽小上海”的美誉,自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有近万名上海知青先后到茶林场进行劳动锻炼。如今,在皖南开发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大格局中,黄山茶林场积极拓展旅游、商业服务和房地产的产业构想,利用自身特色积极打造海派文化、知青文化和茶文化,在5060亩土地上做文章,兴建了农林公园、茶博园等茶林景观,劳动景观与体育旅游相结合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注重土特产的景观开发及包装营销
“慢城运动”源自“慢食运动”,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 旅游者无论是从自身健康还是从社会时尚的角度出发, 对绿色产品的热爱均方兴未艾, 因此能够提供高品质绿色产品的旅游目的地会更具有旅游吸引力。据研究,旅游者离开城市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绿色食品的享用与购买[9]。《慢城宪章》中也明确提出“推广绿色产品销售点, 支持绿色产品生产”的规定[10]。东黄山借助地理生态优势,可以开发茶叶、竹笋、干果、蘑菇等土特产,包装设计强化地域及文化标识,建立葡萄园、蘑菇坊、竹海等土特产景观,纳入体育旅游范畴,将为东黄山旅游注入慢城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式。
3.4注重自行车、远足、登山、定向越野、漂流等“慢游”空间的开发与保护
《慢城宪章》中“保证绿地等城市休闲区的品质”、“城市内部自行车道的广泛建设”[11]等要求就是在制度层面上为城市居民和旅游者放慢脚步、享受生活, 提供物质条件上的可能性。东黄山在皖南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开发大格局中,可以联合徽州古村落、齊云山、黄山等景区,规划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通过“慢游”空间的开发与保护,如人行步道、自行车道、驿站等,建设自行车、远足、登山、定向越野、漂流等体育旅游项目,夯实东黄山体育旅游实质。
3.5实施“一体化”、“差异化”战略,促进东黄山慢城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发展
东黄山要树立大旅游意识,加强与黄山、徽州古村落、齐云山、九华山、太平湖等旅游目的地的联系和互动。以东黄山度假区为中心,构建半径150千米为辐射半径的2小时慢城体育旅游经济圈。实行“一体化”、“差异化”、品牌化、“区域联动”等战略,推动旅游圈的协同发展。按照慢城旅游发展的理念,在体育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强调对自然生态、和谐社会的保护,体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谐共处的过程中,激发游客热爱体育、保护自然、传承民俗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景区单位、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各方利益得到保护。
4结语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12]。乐活、慢城、田园城市,这三种理念,可以互为犄角,相互支撑。以乐活与田园城市的理念为补充,慢城可以实现工业文明高速度之后的回归[5]。东黄山作为海派文化、茶文化和知青文化的交汇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体育资源丰富,在慢城理念下东黄山体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袁兰. 慢生活:让脚步顺从心灵[N]. 湖北日报,2011-12-01.
[2]黄健. 作为生命形式的休闲及哲学意义[J]. 人文旅游,2006.
[3]朱晓清,甄峰,蒋跃庭.国外慢城发展情况及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 城市发展研究,2011,(4):84-89.
[4]国际慢城联盟[EB/OL]. http://www.cittaslow.org/.
[5]刘思敏. 慢城理念与旅游发展[N]. 中国旅游报,2012-06-29.
[6]张骏,卢凤萍,古风. 慢城旅游吸引力系统的内涵与构建[J]. 城市问题. 2011,(9):28-31.
[7]百度百科.东黄山旅游度假区[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4214544.htm.
[8]马无尘,赵洁琼,邵溪清. 以体育产业为核心的多元农村经济模式探析——以东黄山体育运动中心发展为例[J].体育科研,2010,(4):68-70.
[9]郭焕成,宋金平. 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1):126-130.
[10]刘思敏. 慢城理念与旅游发展[N]. 中国旅游报,2012-12-28.
[11]“慢城”:国际城市发展战略方向[J]. 决策信息参考,2012.
[12]陈晨星. 城市时代[J].经济与信息. 1999,(2):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