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松涛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动机。针对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果的相互关系,语言学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次研究旨在对上海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英语相关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1 文献回顾
根据Ortega(2009)的定义,第二语言学习动机通常指其最初的学习欲望及为维持这一欲望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平日里常说有些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些只有微弱的甚至没有学习动机,因此简单来讲,动机其实就是量的问题。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以助于我们思考第二语言学习动机与成果。通过相关的研究证据,这些理论在预测与改变人们的学习行为方面的有效性不断受到检验,其自身也在不断修正与完善。不仅如此,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已经逐渐从对学习行为的观察向对心理变量的观察转变,比如学习信念,价值观和学习目标等等。这些变量并不能直接观察到,而是需要通过对学习行为的观察推断得知。(Stipek, 1998)
在Gradner(1985)设计的学习动机评测体系(AMTB)中,学习动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衡量:动机强度,学习态度,学习欲望。根据他的理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可分为两大类:一体性动机与工具性动机。前者被Gradner(2001)定义为“为向其它语言群体靠拢而产生的纯粹的学习兴趣”,包括三个方面:对第二语言使用人群的好感;对他国语言的兴趣及淡薄的种族优越感;对与第二语言使用者进行互动为目的的相关学习动机的认可。工具性动机则是指学习者希望通过第二语言学习获得现实利益。在此基础上,Clement 和 Kruidener (1983)将学习动机进一步分类为五大导向:一体性导向,即对目标语及其文化的认同及融入该文化氛围的内心愿望;旅行导向,即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利于游历他国;友谊导向,即与目标语言使用者交友;知识导向,即加深对个人身份、语言及文化的了解,使人更加博学;工具性导向,即认为语言学习有助于求职、移民或获得其它类似的现实利益。此外,Dornyei (2002, 2006)也将影响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导向分成了七大类别,分别是:一体性;工具性;与该语言使用者直接接触的愿望;文化兴趣;该语言社群自身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的自信心。
2 数据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研究中的数据来源于笔者所进行的封闭式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基于Clement and Kruidener (1983)的理论框架,五大导向被划入十五个选项中,打乱顺序后随机排列。测试者被要求为各项学习动机打分。出于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精确性考虑,问卷设计中的分数1至4分别对应不赞同、勉强赞同、赞同和非常赞同,排除了中立选项。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年龄、性别等个人差异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本次调查的参与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學等上海市六所高校的200名英语专业学生,受测者年龄相仿,性别男女各半。问卷调查所得资料如表1.
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各大导向在学生中所得平均分均接近或高于3,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上海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从表面来看,似乎各大导向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细察之下还是能发现不少差异。
首先,旅行导向和工具性导向对学生动机的影响明显居于高位,平均分分别为3.7和3.65。除选项7“英语对我将来移民其它国家有帮助”得分相对偏低外,其余几项得分均高于3.5,甚至达到满分4分。以此可以看出,学生相当认同英语在异国旅行时作为与他人沟通的共同语的地位,并且比较重视英语在求职、休闲娱乐时所起到的工具性作用。在上海,由于国际化开放水平相对较高,一方面,由于外企及合资企业的大量存在导致激烈的工作竞争压力,并大大加强了英语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影响;另一方面,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艺术文化对学生产生了极大冲击和吸引力。然而,相较于对西方文化欣赏和异国旅行中英语地位的认同,学生对移民动机的认同则相对偏低,分值仅为2.6分。但并不能就此断定学生不重视英语在将来移民中的作用,更有可能是认为受政治经济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移民的机会并不是很高,因此导致其作为英语学习动机的程度相对弱一些。
其次,从一体性导向来看,学生对选项3的评分远低于选项8和10。细看之,选项3为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的认同和兴趣,而选项8和10则分别为对英语文化和英语国家发达的社会经济体系的认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英语专业学生,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更多是以英语为媒介传入国内的西方科技文化,而非英语本身,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英语在工具性导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如果受测者为其它专业的大学生,我们有理由预测这一差异的显著性将会进一步提高。而在友谊导向中,选项2“与来自其它国家和文化的人群交友”和选项13“与其它英语使用者交流兴趣爱好”得分明显低于选项6“方便熟练地与英语母语者交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学生愿意与外国友人用英语交谈并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仍旧存在相对隔阂,国际交往亟待进一步深入,国内学生也仍旧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因而与英语母语者的进一步交往并未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有力动机。
最后,在知识导向中,选项4“英语能有效帮助我学习其它科目”得分明显低于其它选项。在国内当前教育体制下,汉语在正统教育里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除少数国际学校外,国内绝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教学用语都是汉语。因此,英语在学校基础教育里只是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而非教学媒介。反观母语同样不是英语的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某些国家,英语却在其学校基础教育里起到中流砥柱的媒介作用,成为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利器,这与国内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既造成了“为学英语而学英语”与“为用英语而学英语”的不同教育途径,对英语学习本身造成了影响,同时也由于无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而对其它专业的学习造成了极大影响。故而学生们普遍认为英语对其它科目的学习并无多大帮助。
3 简短的结论
本文是对上海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上海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国际化程度最高、就业竞争压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比国内其他城市更强。但是,受限于特定的政治与文化教育背景,英语语言本身及其作为移民和学习其它知识媒介的作用,并未成为英语学习的有力推动力。这一点值得引起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们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思考。
【参考文献】
[1]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Ortega, L.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London:Hodder Education,2009.
[3]Stipek, Deborah J.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8.
[4]Thorkildsen, Theresa A.Motivation and the struggle to learn: responding to fractured experience,2002.
[5]D?觟rnyei, Zoltan.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Mahwah, N.J.: L. Erlbaum,2005.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