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述志
如何合理高效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如何提升师生的最大的教与学的潜能;如何真正的完成教育的最终的目的,达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这一切都是教育者思考的问题。而目前关于教育改革的相关活动,首推高效课堂的提法。不论是哪一种教育教学形式,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都绝不是单一的,如果只是求得一种形式上的绝对化,那一定不会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相反还会抑制住师生的心理需求,形成负面效应。
在2012年11月召开的本溪市送教下乡“同课异构”研讨会上,我们就己经从市教研员秦辉老师的讲话中体会到了其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认识。
1、自主的范畴不是完全交给学生,是老师与学生共同的活动。生成要求是自主性,而不是老师给界定的,有的学案不具备生成性。学生的思维要有连续性。
2、愉悦共享是一种求知欲等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快感。每一堂课师生都要有幸福感,不断生成继续前行的动力。
3、高质量不是热闹表演,低消耗:罚写不是有效消耗,不必要的消耗不应消耗。
4、轻负担,轻的是学生负担,老师得多负担。(教师的解读是必要的)
5、有效课堂的界定:学生自主、关注情感;贴近生活、重视活动;趣味盎然。
6、先学后教不只是以学案为前提,不能只唯学案论。教师的教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秦老师用“老王”与课外阅读“背影”向与会者讲解了教师教的必要性。)
对于教育本源的认知是我们从事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只有从师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从人性的角度思考,才能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景敏教授的报告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了这些具有深厚内涵的思想。
首先应当是乐学。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为认知提供内在驱动力。如果说一个学生根本没有求知的欲望,或者说,上课时没有良好的情感准备,没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让他去期待,在课上既不能体现自我价值,也没有友情的互动,也没有师生亲情的流动,这一堂课他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吗?显然是否定的。就如同我们喜欢一种活动,兴趣与成就感的双重刺激才会导致我们常久为之。学生更是如此,一个情绪型的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是要符合其个性心理特征的。而心境型的学生必竟是少数。所以在教育与教学中调动学生乐学的心理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要有想学的心理。一个目标的确定是需要长久的内在心里暗示的,也是要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的。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我们可以知道,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其低层次的需求就必需要一个一个的完成。那么想学就是要调动各种因素促使学生这种需要的自我认知,从而对目前所进行的学习进行合理定位,而这些过程却不是只凭某种简单的教学形式所能完成的了。在景教授的解读中我们也明确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自主活动的进行是一种内在的渴求,是对未知知识领域的一种主动探求,而这种活动的进行是学生想学的基础,是学生实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最有力的方法。
第三要有会学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只要有了乐学、想学的动力,自然就会主动去探求学习的方法。会學是一种方式方法的求索,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与提升。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内力动力具备了,在课堂上也就对学习的形式不太在意了,好的形式固然能提升学习的效果,但如果刻意去追求形式的统一化,一定会固化师生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景教授对课堂结构的解读是理性的,也是真正的从对教育本源的思考角度去理解的。特别是用学科语言来表述对生活的认识的提法,是对所有学科人文性的一个正确的解读,是真正的教育者才会具有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