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涛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变化,也必然随之发展、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的以“破坏旧制度”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理论;第二阶段主要是斯大林、毛泽东的以“建立新制度”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理论;第三个阶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进行,邓小平和党中央根据国情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本文就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发展探索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发展探索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金砖国家开始崛起。面对剧烈变化的国内与国际环境,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经济理论也必然面临新的发展和突破。本文将从社会发展阶段、所有制理论、分配理论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小平同志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战略三步走的经济建设总体部署,并希望到本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而,由于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项经济指标纷纷提前实现,同时由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和发展障碍,实力此消彼长,如果不发生重大意外,中国将提前三十年实现小平同志的战略规划,在2020年前后正式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还有短短数年时间,作为指导经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前瞻性,及早研究。
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必然有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乃至共产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国际格局等多方面因素而提出的,本文“即将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论断,也是基于此三方面的原因。
经济基础。2020年前后,中国将会面临两个重大的质变,一是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二是中国的总人口将面临下行拐点。经济总量、贸易总量,对外投资、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根据正常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以及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测算,届时我国人均GDP将超过一万五千美元;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就业压力将大大缓解,也是中国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科技实力与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正式加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生产关系。我国的农业劳动人口将在十年内迅速大幅度减少,工人在数量上成为绝对的劳动群体;全社会受教育人群的比例不断提高,中产阶级数量将快速上升;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劳资双方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官僚阶层作为重要的第三方,对于平衡和调和两大阶级的矛盾发挥关键的作用。我国将进入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各种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要阻止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稳定,处理好“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国际格局。目前,中国正主动寻求与美国等国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并积极推动金砖国家合作平台,实际上已结束了数十年的韬光养晦政策,随着中国全面深入的参与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影响,未来国际格局将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顺利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对中国有重大的意义,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在苏联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全球经济体系的情况下,均曾盲目宣布苏联已进入“发达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也因此极大影响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邓小平同志也曾反复讲过,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然而,我们不能因此陷入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而是应该认真研究快速发展的国内、国际形势,积极面对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客观事实,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生命力,更好的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阶级矛盾与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2012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税收贡献超过50%,GDP所占的比重超过60%,就业贡献超过80%。在各个方面均已超过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而且,在未来发展中,各项数据所占的比重仍将继续提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资产阶级群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这一阶级的成长壮大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将迅速下降,大量的农民工将真正进入城镇,成为产业工人或服务业工人,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的阵营分化以及對立矛盾局面。
在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应该客观认识阶级矛盾和所有制结构两大关键问题。富士康公司的“十三跳”无情地告诉我们:劳资两大阶级将继续长期存在,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激化,是一个客观现实。而阶级的概念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略,只有敢于面对现实,并积极探索理论创新,对阶级矛盾加以调和,才能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顺利实现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首先要继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虽然即将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但很多发展指标是体现在数量而非质量上,而质量上的全面超越和领先,正是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应该认识到,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税收与就业贡献等指标,只是反应了所有制结构的表象,本质上,只要从宏观层面牢牢把握住国家对土地和金融资本的控制,并对关键性的行业实施垄断经营,就能保持本质上的公有制属性。
三、积极探索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创新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对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原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劳动创造价值,但劳动必须作用于生产资料而产生价值,因此在分配时,要受劳动力及生产资料稀缺性的影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知本、土地等方面,各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实际上取决于各种要素的稀缺程度对比,该项要素越稀缺,则获得的分配越多。另外,按要素分配,主要应体现在微观层面,企业利用边际效应更好的配置要素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宏观层面,为了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政府应积极采用二次分配、公共福利等手段,在社保、医疗、教育、住房、最低工资标准等领域,体现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尊重。
随着我国的资本积累能力、吸引外资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民币升值,资本已不再是严重稀缺的资源,其在分配中所占的地位将逐步下降;2012年我国新增劳动力人口首次出现下滑,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面临拐点,我国的劳动力将从结构型稀缺向全面稀缺逐步转变,劳动在分配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资本和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地位的改变,也是社会主义进入中级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未来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土地、资本等要素的作用大大降低,分配体系将更加倾向于向劳动这一核心要素倾斜。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世界经济、政治形势作出的科学结论,成为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夺取无产阶级政权的明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的实践、新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信息化正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国际、国内的环境和形势日新月异,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积极审视和探索,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