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语文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长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用作业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强化,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在这一背景下,必须要对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出改革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业 设计问题 改革策略
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双重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时间大幅缩减,更多是需要通过布置语文作业来巩固语文的学习。受长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用作业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强化,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作业内容也重复、单调,甚至连着几届学生用同样的作业。这样机械化的作业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是使得学生功课繁重,且纯文本僵化的作业也易于学生互相抄袭,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没有使学生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学习能力。综上所述,笔者将探讨现行语文作业的事迹问题以及改革策略。
一、现行语文作业布置的问题
(一)遵循书本,缺少设计
许多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的时候还是遵循书本,布置课后习题或者参考书习题给学生,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简单的课后习题并不能反应学生真是的学习情况,更加可能导致“认知能力强的学生不屑于做题,课堂上不懂的学生不知道做题”,这样机械化的作业布置简直扼杀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的对作业的厌倦,且机械化的本文作业更使得学生易于互相抄袭。
书本或者参考书后的习题,大部分是用来巩固本篇课文知识的,对此我们无可厚非,但是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生,其“填鸭式”的作业,题量大、创意少,且良莠不齐,很少有教师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和筛选,这样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了和个性发展,使得学生缺乏作业的主动性,既给学生加重了学习负担,又没有达到该有的教学要求。作业设计和教学一样,需要教师“应材布置”。
(二)应试为主,缺乏新意
語文是一个积累的学科,并不能一蹴而就,在语文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记忆要求,应试能力都偏向于机械化和僵硬化,所以很多老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迎合应试要求,以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课程知识点为主,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想都牢牢的钉在课本上,限制了学生思考的广度、深度,牵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低估了学生自身的认知性、实践性。教学之后,书本依旧是书本,从未能与实践、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也认为,“我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试”。
论语有云“温故而知新”,而这样应试的作业确实是“温故”吗?学生是真的学进去了还是敷衍自己、敷衍老师?重复、机械、单一的作业从来是谋杀时间的工具,不是促进学的好方法。
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应该推陈出新,“应材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针对语文作业布置的改革策略
(一)必做题和选做题相结合
在应试话的语文作业设计中,语文老师只注意将课堂内容巩固,打好学习基础,布置统一的语文作业。这种僵化的语文作业是面向所有同学,而同学们的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同,并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笔者建议将必做题和选做题相结合。
必做题包括基础的语文作业,如课文的基本认知要求、中心思想等,而选修作业可以以作业的难度为等级出两至三个选修题,选修题可以是注重学生思维发散的,也可以没有评分标准,而是让同学互相体味和评论各自选修作业的好坏,互相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学生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在不同的语文基础上一起提高,真正做到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水平。
(二)文本作业和口头作业结合
语文作为一门发散性很强的学科,不应该将作业限制在文本上,而是可以将文本作业和口头作业相结合。
文本作业除了少量、必要的基础巩固,可以布置学生围绕当前学习主题进行剪报、文章摘抄、网络相关信息搜索的文本布置,可以让学生们学习他们的乔布斯“帮主”传纪的文风,写一篇自己的传记,同时鼓励学生将搜集信息和平时的积累做成本文集,日后需要素材时可以从中吸取;口头作业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偶像、或者是音乐、运动,跟自己的喜好有关,可以让学生的课前描述一个名人或者同学,让大家一起猜猜看,提升学生的描述能力;也可以布置学生录制自己朗诵的喜欢的一首诗,一段文字,通过网络电邮或者微信群在固定的时间发给老师或者同学们,以培养同学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思想表达。
通过文本作业巩固基础,口头作业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其他文学素质,两者结合“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趣味性和实践性作业结合
将语文作业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跳出固定机械的作业形式,将语文作业设计多元化、多样化,结合实践,让学生脱离枯燥无趣的“单一”作业形式。
例如,让学生复述自己喜欢的一个演讲,可以是中文的也可以是英文的,可以是复述也可以是背诵,但是必须声情并茂,惟妙惟肖。演讲是对个人魅力的一种发散、对自信心的培养,在将来的考试面试、求职面试、产品推销中都是用得着的,而演讲的内容更是可以成为今后作文的素材。又例如,鼓励学生互相对诗,对对联,暂时忽略押韵的要求,而是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尽量将句子延上,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研究平仄。
这样的活动可以多不胜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自身能力进行调整,意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理解和运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也要跳出思维的框框,明确认识到,纯文本、僵化的文本并不能真正的使学生学到东西,也不意味着就能在应试中拿到好成绩,而激发了学生兴趣之后,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生乐于学,老师乐于教,才能使学生在语文作业中获得应有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金玉,杨军,陈岳纯,曾强. 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2]陈瑞芝. 让生活的清泉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汩汩流淌[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34)
[3]宋广文,康红芹. 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与学生学习关系的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12)
[4]汤文霞. 以丰富多彩的作业设计演绎精彩的数学学习——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作业设计例谈[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17)
作者简介:丁娜,1984年5月29日,女,籍贯:湖南衡阳,工作单位:衡南五中,学历:本科,职称:中二,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