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视野下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

2014-10-21 20:09周晓菲
科技视界 2014年34期
关键词:网络高校德育

周晓菲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网络已对人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网络文化将渗入到个体的心性世界和价值观念中,并已成为“全球化的基本走向”。如何积极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网络;高校;德育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被广泛运用,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网络的出现和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理念、手段、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也将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阵地。

1 网络的特征及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问题

1.1 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对传统德育形式的挑战

传统的德育内容主要是人物教育和理论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而网络的建立和普及,带来了远远超过学校和家庭所传播的信息。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在网络上,完全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性质不一,良莠不齐,真伪难辨。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的泛滥,可能会使得学生对受到的传统德育教育产生质疑。

1.2 网络形式的自由化—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欠缺

网络社会是个虚拟世界。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对网络行为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忽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容易做出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危害。

1.3 网络技术的多样化—使高校德育形式和内容变得陈旧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带来的是信息高速传递,新知识、新事物与日俱增。博客、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传统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工作方式显得陈旧与落后,这样滞后的教育工作必然会影响高校德育效果。

1.4 网络社会的虚拟化——使学生易于获得成就感,缺乏现实责任感

学生沉迷网络,多是由于对网络产生新鲜感或逃避现实社会压力,并逐步疏离家人、朋友,对事物漠不关心,极易产生“网络孤独症”、“网络迷恋症”等社会心理问题。一旦未能及时得到帮助,网络的虚拟性就如同一支兴奋剂,带来短暂的轻松后,则是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2 国外网络德育实践的分析

面对网络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与教育方式的改变,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进行了教育与管理的创新,其中某些成果不乏有积极作用,对我们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有着借鉴作用。

2.1 注重网络带来的新的社会和道德问题

网络带来的新的社会和道德问题成为全新的世界性的伦理难题。面对网络世界带来的伦理挑战,各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技术处理,如采用数字签名、数据加密和防火墙技术等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处理;二是制定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法规对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规范;三是观念引导,虚拟生活与真实生活之间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就需要形成适应网络世界的新的伦理观念;四是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推动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具备实用技术的积极态度,用以促进终身学习、互助合作、个人追求以及提高效率。

2.2 行之有效的内容引导

许多国家注重上网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试图通过网络德育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水平。为此,很多国家的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注意对黑客行为的引导,一方面是让他们抵御不法黑客的进攻;另一方面,他们认为黑客具备了网络高技术,与其让他们进行破坏活动,不如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加入网络行业,为IT产业创造利润并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

2.3 关注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一些国家除了加强网络管理外,还十分重视通过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来解决日益严峻的网络问题,对网络运行加强了戒备与管理,促使形成良好的网络秩序。网络德育的目的旨在引导人们在网络上进行道德自律。例如,韩国在民间建立起“信息通信伦理委员会”,其主要作用是监视网络上的有害信息,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3 网络新时代下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造成了困扰,又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事半功倍,而且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 重视引导,加强网络德育意识

德育是高校教育的灵魂,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增强网络德育意识,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网络特征,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今,国际社会复杂多变,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采取西化和分化的策略,企图把一些腐朽的思想在学生中进行传播。而当今学生政治观念淡薄,极易受西方政治观点的影响。在网络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中,需要我们牢固树立网络德育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加强创新意识,才能强化对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法制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意识形态的政治能力,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侵略。

3.2 正面疏导,培养学生网络免疫力和自律能力

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网络意识的正面疏导至关重要,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网络,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探讨,以强化学生的网络免疫力和自律力:(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计算机管理规定,让学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沉迷游戏。(2)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抵制网上不良文化的侵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吸收网络文化,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充分搭建网络平台,将网络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相连接,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破坏性事故发生。(4)加强网络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建立“网上心理辅导”,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使他们有大胆诉说自己心理疾患的途径,并给予帮助。

3.3 利用多种网络载体加强德育教育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因此,开展网络德育教育首先要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娱乐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并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注重网站内容上和形式上的松弛结合,弘扬社会主旋律,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生活,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网下互动活动,打造个性化网上德育阵地。

创新网络德育教育模式。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兴势力的加入,网络载体的形式日益多元化。人与人的交互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这些新兴的网络载体也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打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并提供评论或新闻的微博、论坛、微信等,增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论时,也可以浏览到同龄人对事件的看法和想法,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当然,在时下流行的APP软件中,也可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将APP软件运用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

3.4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监控机制,净化网络环境

在观念上有创新,在管理上就更要创新,因此,要不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建立强而有力的监控机制,加大技术控制力度,通过抢占网络制高点防止和剔除有害信息,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二是建章立制,强化制度约束与法律约束,严惩恶意破坏网络环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熊庆云.浅议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杨新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4).

[3]秦翠兰.关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4]袁和靜.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09).

[责任编辑:汤静]

猜你喜欢
网络高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