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少飞
【摘 要】“蹲踞式”起跑技术是短跑运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运动成绩增加运动速度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短跑项目技术的发展和规则的变化,起跑的快慢对短跑成绩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关键词】短跑;“蹲踞式”起跑;起跑技术
【Abstract】“Dunju” technology is the sprint start is very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increase in performance is improving velocity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With spri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changes, the speed of the starting sprint results is a growing influence.
【Key words】Sprint “Dunju”;Starting;Starting technology
0 引言
短跑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项目,属于一种極限运动。短跑是发展速度素质最有效的手段,是田径运动员的基础项目,在其它运动项目训练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人体肌肉收缩速度、动作速度、身体位移速度最快的运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短跑的技术和训练逐步采用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模型化分析、电子计算器仿真等手段进行研究,使人们对短跑技术的认识特别是途中跑技术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而且各种学科知识如运动生化、运动解剖、运动生物力学、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知识相互交叉,丰富了人们对短跑这一项目的知识,然而作为短跑运动的“蹲踞式”起跑技术,人们对其的研究分析却不多。
1887年美国田径教练玛尼菲从袋鼠后腿弯屈然后向前跳跃的姿势的到启发,发明了“蹲踞式”起跑技术.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美国运动员布克采用“蹲踞式”起跑以12秒成绩获得100公尺冠军,又以54秒2的成绩获得400公尺冠军。从此“蹲踞式”起跑技术开始在全世界推广。[7]
短跑技术发展史上另一个发展的里程碑是,1929年美国选手G˙辛普逊首先使用了可调节的起跑器,他以9秒4跑完100码.因为当时不准使用起跑器,只准在地上挖起跑穴,他的成绩没有被承认为世界纪录,“蹲踞式”起跑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直到1938年起跑器才取得合法地位。
“蹲踞式”起跑技术是短跑运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运动成绩增加运动速度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短跑项目技术的发展和规划的变化,起跑的快慢对短跑成绩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为起跑瞬间的快慢,不仅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各阶段技术发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短跑的比赛成绩.[1]就拿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的110米栏决赛来说,尽管美国选手特拉梅尔在复赛中跑出比刘翔好的成绩,但在决赛中,由于刘翔在起跑中夺得先机,使得美国运动员在追赶刘翔过程中造成节奏破坏踢倒了第六栏,而刘翔有了这百分之几秒优势最后顺利夺冠。因此,如何提高短距离跑项目中“蹲踞式”起跑的速度,是我们每位从事体育工作的教师、教练员和运动员应不断探究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蹲踞式”起跑的速度?这就得从影响“蹲踞式”起跑的各因素来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常备的专门编制的“文献目录索引”来查找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1.2 分析法
综合分析收集的各种文字、图片、影像类资料。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从“蹲踞式”起跑的反应时间、反应类型分析
反应时间是从一个刺激信号开始到对此刺激作出反应的时间。一般来说,起跑反应时间有两个部分组成: 起跑前反应时间和起跑反应时间。起跑前反应时间是从刺激信号开始到肌肉开始活动这段时间,这是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刺激信息的时间。起跑反应时间是从肌肉开始活动到运动发生这一段时间。 一个是神经反应时间,一个是肌肉反应时间,神经反应时间加快传递运动信息,肌肉作为效应器在快速传递信息过程下迅速反应做出运动决定。对于提高“蹲踞式”起跑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人体反应的类型有三种:即主动反应、被动反应和应激反应。在“蹲踞式”起跑中,运动员的反应主要是主动反应和被动反应。主动反应能使感觉神经高度兴奋,有效加快其神经的传导速度。被动反应则是在接受刺激后,感觉神经才开始兴奋。例如:运动员在听到枪声后,产生反应推离地面起跑。[2]因而在起跑的教学与训练中,首先得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动作技术本身的主动反应上,其次是把注意力放在“捕捉”发令枪声音上的被动反应。这是因为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比集中在信号上的反应速度要快10%以上。原由是注意力的指向性和肌肉紧张度有关,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完成该动作有关的肌群紧张度会升高,从而会加快动作的完成速度和质量。
2.2从“蹲踞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来分析
“蹲踞式”起跑技术作为田径短跑项目中的一个专门技术,它必须符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体打破静止,实现零加速的最大值,减少能量损失等为基本条件。在动作形式上应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肌肉在特定姿态下的收缩特征。[3]因而应在起跑技术的熟练性和起跑技术的正确、合理性二个方面分析。
2.2.1 加强“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
神经生理学专家和动作学习的研究学者,在他们关于动作技能发展即时性理论中认为,在动作序列突变,以及达到动作学习基本成分的力量与方向需要转换的各个阶段时,动作的反馈对速度的控制极为重要。由于短跑的动作技术是相对固定的,起跑的方向也被统一要求必需符合田径规则规定,因而起跑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4]因为熟练的应答动作能反馈给大脑相对稳定的良性刺激,这样能有效降低神经的粘滞性,加速神经脉冲信号的传递,从而加速了动作的反应时间。[2]另外,熟练的应答动作能有效提高各技术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得人体各部位发力的连续性得到加强,从而有效提高动作速度。此外熟练的动作技术也可使运动员把注意力从动作技术上转移到“捕捉”发令枪响的信号上。
因此,在进行“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与训练中,应让运动员在掌握正确起跑动作的同时,进行大量反复的重复练习,使之达到动作自动化的程度,也是提高“蹲踞式”起跑速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2.2.2 提高“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合理性
“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性是指符合人体各肢体肌肉的用力特点(骨骼关节所处位置、角度,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姿态)和运动形式(路线、幅度、方向等)上的要求,表现为规则要求下动作技术的相对统一。合理性是指肢体间的用力形式,用力方向、大小、时机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和高度协同,表现为动作的整体性和效益性。因此正确、合理的起跑技术,不仅表现为规则条件下的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特征,更应形成个性鲜明的适合运动员自己的技术风格。这是充分挖掘和提高“蹲踞式”起跑速度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2.3 从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分析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根据短跑的肌肉用力特点,可分为最大力量,爆发力量与力量耐力。[4]在短跑项目中,力量的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是影响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重要因素也是短跑运动员必备的主要运动素质之一 ,是掌握和运用技术 ,战术的基础。从力学公式F=ma中可得知,力量等于人体质量(m)与加速度(a)的乘积,力量是引起人体加速度的原因,力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则人体运动速度也就越快。[5]故在人体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体加速度,对力量的要求更偏重于相对力量。相对力量越是大,肌肉越容易在运动中克服内、外阻力产生快速的收缩速度。
因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增强运动员肌肉力量,能有效提高“蹲踞式”起跑的动作速度。
2.3.1 要有效提高下肢蹬力
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蹲踞式”起跑是在特定身体姿态条件下完成动作技术。从技术上讲,好的起跑效果要求两腿蹬力要强,特别是后腿。后腿的蹬离动作是“打破”人体静止姿态的起始点,并开始推动人体重心快速向前移动。[5]故在教学与训练中加强后腿肌肉的收缩力量,对提高蹬离动作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2.3.2 要注意加强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
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强调,起跑时两臂的推动力量和离地后的摆动力量对起跑的影响。提高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量,对推动和促进上体的抬起,使上体较快达到适当高度和位置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7]它一方面可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可对下肢蹬离起跑器时力量和速度的发挥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必须注意身体各部位力量的均衡发展。不能有所偏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蹲踞式”起跑受反应速度影响,主要是影响自身兴奋性的主动反应和接受刺激后的被动反应。
(2)“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合理性对起跑速度有重要的影响。
(3)运动员的个人力量素质对“蹲踞式”起跑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下肢力量,上肢的推动力和摆动力。
3.2 建议
(1)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着重加强“蹲踞式”起跑技术的熟练性,以及提高“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正确性、合理性的练习。
(2)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增强运动员肌肉力量,特别是下肢蹬力,上肢的推动力及摆动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生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協作组《人体生理学》教材编写组.人体生理学[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吴剑正.小周期提高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初探[C]//湖南体育论文集:2002业余教练教练员论文.
[5]黎强,黄慧宁.短跑力量练习[J].中国学校体育,2006.
[6]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7]李鸿江.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