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纪国
长期以来,语文课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对语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忽视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使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造成学生语感素质不高,语文素质总体不尽人意。为此,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培养上下功夫。在语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尝试。
一、 反复诵读感受语感
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名篇词句优美,生动形象,加强对这些文章的诵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这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在教学李白《行路难》一文时,文中描写李白在面对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词句,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分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推敲、品味,“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引导他们想象宴会时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犹豫彷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会主人公空怀豪情壮志的惆怅无奈。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悟出语言材料中人物的真实思想感情,面对前途的满腹愤懑,而豁达的人生态度,最终让他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
二、剖析语境以培养语感
语境指特定的语言环境,对语境的剖析,目的在于加强自身语感感应能力,解读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加强对词和语句特殊意义的感知。词的意义有一般意义和语境义之别。语境义指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境包括使用者的身份、修养、处境、时代等大语境,也包括使用语言的具体场合、目的、上下文等小语境。对语境义语感能力的训练,侧重小语境感悟能力的训练。要准确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培养语感,必须把有关词语句子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其深层意义。
要剖析语境培养语感,首先应该训练对课题词语语境义解读。有些文题含义深刻,须让学生联系全文和时代背景作深刻领悟。如《白杨礼赞》据字面理解,是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作者茅盾借白杨树“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形象来讴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人民以及其正直质朴的品质,进而歌颂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若脱离了上述时代背景,就难以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另外,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展开想象以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调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训练他们运用形象思维方法。从广义上说,所有成功的阅读都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审美想象性活动。作者使用文字表达自己心中的意蕴,总会有一定距离。这种距离,从本质上说,是由语言的局限性造成的。但这种局限性,却也给阅读者带来了想象的广阔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或一个简单场景的理解,也需要展开想象,教师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在脑中“复活”这些场景,如人物是什么样子,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是怎样的语调、神情,什么样的动作……这些行动不单单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單复原,还包含着学生的许多创造。读《卖炭翁》,设想一下他的眼神是炯炯有神还是焦虑不安;设想一下他的身板,是挺直的脊梁还是弯弓般的驼背;还有他的头发、脸色、手指、着装等。在这种阅读状态下,学生的“创作”和作者的创作齐头并进,不断交流,“创作”与欣赏合为一体,阅读的愉悦和收获自不必说,而语感也在不断的想象中变得更加完善。
五、通过写作训练发展语感
叶圣陶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将学生置于训练主体地位,着力“听说”;听,要注意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说,要做到准确、连贯、得体。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文学上许多有造诣的作家总结自己成长的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 “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发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了语感的形成。
语感的获得是多方面的,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通过广播、影视、书报、交际等多种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