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语文素养”有一些重要的立论和命题,如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结合语文课标来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阅读对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提高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到语文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
阅读可以扩大人的知识,增强人的知识素养,它为人的思维提供信息,增加大脑的信息储存量。科学家牛顿把书比作“巨人的肩膀”,并说他的许多成就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的。多读书,不断积累知识,就可以使人博学多识。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既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可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具体做法可以这样操作:
(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阅读。
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阅读兴趣与爱好是截然不同的,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心须注意这一点。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利于使阅读内容系统化、具体化。
(二)依据语文教材,选择与课文相近的名篇佳作,供学生阅读。
现行语文教材都是以“组”为单位编排的,低年级多半是把内容相似或相近的文章编为一组,组成一个教学单元;高年级则是以某个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为轴心,把几篇课文编为一组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按每组教材的特点和教学重点,选择适量的名篇佳作让学生阅读,一方面增强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一方面使课外阅读更加系列化。
(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订阅有关报刊,浏览有益的网站,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这些既有语文教育性,又有时代特色,让学生适量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极有好处。
(四)端正态度,抓好即时性阅读材料的阅读
由于多种教育或社会需要,现在的学生经常会接受到一些即时性读物,如从不同的渠道下发的《小学生手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解》、《安全文明教育》等书籍、册子。这些读物乍一看没什么用,其实,任何书籍都有有益的成分。如果我们把这些读物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其收益会是多方面的。学生阅读这些材料,既能锻炼阅读能力,又能增强人文素养。
除上述方法、途径外,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还可以组织有经验的老师自编课外阅读材料,这样更能使课外阅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
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一般来说,学生是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和兴趣来选择读物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参与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产生某些在课堂上无法体会到的感受,可以说,课外阅读从另一个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一)善于观察集素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写作要“为时而著”,这要求我们就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获得写作的源泉。例如,九月份开学初,正是秋叶飘零的季节,我和学生一起去捡落叶,做书签。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爱书的名言警句,让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中,看着这一个个精美的书签,让孩子说说自己制作的感受,无形中为孩子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二)勤于动笔会取舍
叶圣陶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只有勤写多练,方可懂得取舍。在平时学习中,多动笔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写作指导时,要循序渐进,可以先学写身边熟悉的人,学会写外貌、性格、特点,有条理写。再学写事,写班级中发生的事,写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然后学写景,先教会学生写校园,按照观察顺序写,指导抓住一处景物具体写,懂得哪些要具体写,哪些要简单些,在记录中学会正确取舍,文章才会有条理性。
(三)乐于表达抒胸臆
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能打动人心。”
习作的灵感由习作兴趣和习作欲望组成。作文训练时,老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积蓄和潜在的知识储备,用老师的真情拨动孩子们的情感的心弦,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作情感的冲动。积蓄了足够的情感,便会萌发灵感,便有了“一吐为快”抒发、表达的意愿,学生情感的激发离不开教师真情的表述。例如:寒风中,妈妈在校门口等待的身影;大雨中,母親那瘦弱的身影;妈妈生病时,还在为我们烧可口的饭菜,还有无数次母亲上下打量我时,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庞,都深深打动了孩子们。学生在对自己要写的人物,融入真挚的情感,就会使文章丰满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