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提高教学水平,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是一门艺术,是提高教学的主渠道. 那么怎样让数学课堂成为艺术的殿堂呢?我认为抓好导课、教学过程与课堂反思很重要.
一、导课——情境引入课题是基础
情境引入课题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学生有了好奇心才能主动对事物提出问题,对问题的探求才能产生深厚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激发儿童解决问题会有无穷的毅力. 所以说,好奇心是一种推动儿童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如果不去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就会容易衰退.
(一)情境引入课题要贴近生活
情境是提供学生一个贴近他们生活的背景. 这个背景融入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直观形象,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多媒体出示三个花坛,生活中常见到的分别是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有三个小朋友以同样的速度各绕花坛一周. 我让学生思考,哪名学生最先回到起点. 以这些引入“周长”这一教学概念. 在这个例子中,情境是学生观察思考的起点,在情境中蕴含了“什么是周长”的概念. 通过这一情境的设计,学生对图形的周长有了感性认识,在头脑中行成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形象概念.
(二)情境引入要适当,否则干扰学生学习
我外出学习时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举了这样的例子,他的徒弟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很漂亮的课件,课件中出现一幅很美丽的画面,有鸡、兔、花、草、树木,水还在不停地流动着. 这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去动物学校参观,大家开心吗?”学生说:“开心.”老师又问:“同学们,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一名同学说:“老师我看见有鸡.”又一名学生说:“我看见了有漂亮的花. ”有的同学说:“看见高高的大树,水在慢慢地流动着,天上有云. ”整个场面异常活跃,学生把图中的一点一滴都给找了出来,15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引入课题. 课下徐老师给他的评价:这是一节看图说话课. 徐老师指出,这节课仅用两分钟引入课题即可. 所以情境不能投入太多,否则会干扰学生学习.
二、教学过程——生动化是关键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
(一)游戏做辅助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让学生们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的提高,从玩中学习数学. 成功的游戏不仅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运用教学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获得知识.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活动、竞赛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讲“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中先让学生合作量一量、测一测的小游戏导课,一是让学生放松,另一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外出学习,聆听了特级教师刘松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他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令整个课堂充满着欢声笑语,多次游戏引入教学. 在整堂课中学生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老师,这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乐意学,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多媒体运用做支撑
多媒體在教学中越来越普遍. 它不仅能辅助教学,能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的氛围,而且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枯燥的东西趣味化. 使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厌学为乐学,变模学为会学. 教学中,我在讲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这样设计:伴随着雄壮的进行曲,由远而近地出现色彩鲜艳的“动物王国大会”六个大字,孩子们一下子就被鲜活的画面吸引了,紧接着伴随着一声一声不同动物的叫声,各种动物或奔或跑地进行赛跑. 长颈鹿3只,小羊6只,老虎3只,小白兔4只,小乌龟12只,画外音: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编一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应用题. 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由于他们的积极性再次调动,这道有点难度的题目就很快的被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圆满完成. (三)生成课是教师的机智所在
所谓生成课是在精心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根据当时学生情况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变动的、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师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 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也就是说我们提前精心设计预设一堂课,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我们为学生设计的单行的绿色通道,可是在课堂中就发生你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教学时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解决这样一个问题:“52台拖拉机,一天耕地150亩,问12天能耕地多少亩?”一位学生是这样解题的:“52 × 150 × 12.”(对啊)老师就问:“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列式?”学生的回答是:“老师,我错了. ”老师说:“好的,告诉我,你认为正确该怎样列式?”学生说:“用除法列式大的除以小的.”“为什么是除法呢?”“老师,我错了. ”“你说,对的该怎样呢?”“应该把它们加起来. ”这位老师换了另一种方式来引导他:“你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老师,我早上是不吃大饼的. ”“那你吃什么?”“我经常吃粽子”. “好,每天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到两个粽子,吃半个就可以了.”“好,你每天吃半个,5天吃几个.”“两个半.”“你怎么两天一个?两天一个,那5天就是两个半.”毫无疑问,生成也经常偏离课堂,教师必须要用23秒的时间把生成引到不偏离整体教学目标的路线. 真正精彩生成是你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对于教学的生成,要注意把握火候,要像厨师做菜一样,控制好课堂气氛的温度. 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该回来时一定会来. 当然这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不懈的追求.
三、有效的课堂反思——是课堂的延伸
有人说:“上课是一门后悔的艺术.”每一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 一堂课下来,我认为组织得相当好,按照自己精心准备的课来设计教学. 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因此,课堂反思就是为了总结本节课的得与失,以弥补下节课的不足.
(一)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索,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提炼
每堂课在课前都会精心设计备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过程,运用辅助教具、课件,等等. 但是,每当进入课堂,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精心设计的教案是否发挥得淋漓尽致、得心应手?是否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体现了自主?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都会有千言万语,但是历史不会重演. 但我们却可从历史中批评地吸收教训,这就是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逐步的分析、归纳、总结. 例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9 × (32 + 46),(60 - 18) ÷ 6,54 ÷ 6 - 7,7 + 54 ÷ 6.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反馈,板书讨论结果. 课前我认为这种方法还是可以的,可是当学生板演进行巩固练习时,发现五六名同学把题做错了,这就说明对知识未掌握,教学效果不好,静静反思,在教案后面记到,像这种教法只能在中等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中进行,那么学有困难的学生在干什么,他们是茫然不知所措. 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一些错例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算理较好.
(二)反思是一笔很大的教学财富
我不断地积累,在积累中整理运用在教四则运算中的下一例题. 我看到以前的备课(也就是上一例题的反思),根据反思设计新的教学方案,先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准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找出错题进行板书,然后集体讨论、订正,让学生明确错在哪里,从而归纳出正确算理. 整堂课我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结果,学有困难的学生也学得很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思,是对下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做准备,是下一节课的教学铺垫,是课堂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反思是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要善于利用、善于借鉴,使今后的教学中尽量不走弯路,使课堂逐渐走向完美.
总之,教学艺术取决于教师的创造精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师的教学艺术取决于教师不懈的创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教学艺术的生命力. 所以数学教师也要做一位艺术家,让数学课堂成为艺术的殿堂,一堂课的好坏,你只要把握好导课、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一定会是成功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