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背景下新疆本土幼儿音乐主题资源库建立构想

2014-10-21 20:04鲁颖
北方音乐 2014年7期
关键词:幼儿音乐资源库双语

鲁颖

【摘要】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的启动,幼儿“双语”音乐教学也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文章从新疆本土幼儿音乐主题资源库建立的概念、意义、内容及原则进行了阐述,希望通过资源库的建立,为新疆学前“双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双语”;新疆本土;幼儿音乐;资源库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学前‘双语教育”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新疆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双语教育的实施绝不是要消退民族文化,而是要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自在状态转向自为状态,有效地保存民族文化的精华(孙钰华、冯江英,2008)。据相关调查发现,新疆农村学前儿童使用的双语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内地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材的主要内容以汉族主流文化为主,较少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音乐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幼儿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怎样开发和建设符合幼儿审美标准的、服务于教学实践需要的网络资源,促进该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的界定

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学校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幼儿“双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通过创设适宜环境,培养幼儿对第二语言(主要是汉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这种环境的创设渗透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如音乐、游戏、表演等。

“资源库”是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的资源共享多媒体学习环境,存放着一大批会说话的多媒体教材,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图片、动画,教师和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所需资源,为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提供素材,同时也使新疆的学前音乐教育走向信息化发展道路。

三.新疆本土幼儿音乐主题资源库建立的意义

(一)传承音乐文化。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重视多元文化及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多元文化价值观体现在新疆幼儿音乐教育中,就是汉族学生以学习汉族音乐为基础,同时尽可能地全面学习与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同样,少数民族学生首先要学习好本民族的音乐,从而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与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其中包括汉民族音乐。

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音乐文化资源,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游戏、音乐表演活动或播放背景音乐时如果可以选择这些音乐资源,并把这些丰富的本土音乐资源充分地运用于各地的园本课程中,幼儿通过学习音乐加深对本民族、本区域内文化的了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二)有助于“双重乐感”的培养

“双重乐感”是在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 “双重乐感”要求音乐学习者首先需要对这一民族音乐文化有所实践和理解,对其所使用的语言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民族音乐语言,只有如此才能对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有全面的理解,提高对多元音乐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前音乐教育是乐感建立的初级阶段,也是第一乐感即本民族乐感形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使本民族音乐先人为主地进入儿童的心灵和视野中,在他们尚没有接触到西方音乐文化时牢固地树立起本民族文化的地位,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加入其他民族的音乐,建立他们的多重乐感,最终使他们能够欣赏、尊重、包容各民族的音乐,使幼儿形成终身学习音乐的长远愿望。

(三)促进幼儿语言方面的发展

脑科学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大脑对新经验最开放的时期,是儿童一生成长的精神胚胎期,也是儿童接受本土音乐熏陶的关键阶段。民族民间音乐包含丰富的人文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和道德伦理价值,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其价值的具体表现之一。因为语言本身具有生动、丰富、微妙的节奏,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来完成的。如果在音乐活动中注重运用本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进行音乐节奏训练,既发展了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另外,一首好的歌曲总是由词和曲两部分组成的,幼儿在优美的曲调中既感受了音乐,又在生动的唱词中获得了文学知识。

(四)促进幼儿园音乐课程发展

通过对新疆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对该地区幼儿园民间音乐课程的理论建构提供借鉴,对于弥补单一的国家音乐课程资源的不足、促进本地区基础教育和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丰富幼儿园民间音乐课程资源、构建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体系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新疆本土幼儿音乐主题资源库的建立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需要幼儿教师的积极参与,不断对其进行补充、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扩宽幼儿音乐教师的多元文化视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

四.新疆本土幼儿音乐资源的内容构成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歌舞之鄉”,又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东西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绚丽多姿的音乐舞蹈文化。我们可将这些优秀的本土音乐作品进行选择和改编,构建出符合新疆幼儿身心发展和审美需求的音乐资源。

(一)民间歌曲

新疆民歌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的,b7、#1、#2、#4、#5等变化音的使用丰富而有变化,色彩鲜明独特,乡土气息较浓。如《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儿童歌曲,四句体歌曲,旋律欢快、活泼。在教孩子们演唱这类歌曲时,我们可以根据歌词大意,将其改编成故事或节目,让孩子们进行游戏、表演,这样,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演唱歌曲,明白了歌词所描述的大意,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草原牧童的生活风情。

(二)民间舞蹈及舞蹈音乐

新疆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如:维吾尔族的赛乃姆、木卡姆;蒙古族的筷子舞、盅子舞和安代舞等。如:翻腕、动脖子、耸肩、踮步、进退步是维吾尔族典型的舞蹈动作,如果将这些动作运用在幼儿律动中,可以使律动更具有民族风味,同时让幼儿感受维吾尔族麦西来甫的舞蹈形式和欢乐气氛。

(三)民间器乐

新疆民族乐器分为弹拨、拉弦、吹管和打击四类,如:维吾尔族的艾捷克、热瓦普;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脱布秀尔等。这些拉弦器乐作品可以作为欣赏课的素材,而手鼓、纳格拉、达甫、沙巴依则可以作为幼儿打击乐器用于教学。

五.幼儿园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资源库的建立需要教育者对搜集来的本土音乐进行改编、创编,使音乐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对于那些幼儿暂时还不能理解的精品内容也要少量选择,使内容配上曲调后,有节奏,有韵律,易于上口,便于记忆,即使一时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但可以为儿童愉快地接受和储存起来,将来被迁移到各种新的经验中去。

(二)适宜性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说过: “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交接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因此,在对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时,应当与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比如一些民歌的题材涉及男女之间的爱情,这就超出了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的认识范畴,不利于幼儿身心的正常发展;又如,维吾尔族舞蹈的某些动作节奏性强,不仅对脚步、姿态、平衡与稳定、移动均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对头颈、四肢与躯干的协调配合有细腻的要求,这对于幼儿来说难度太大,难以掌握,因此应将这些动作进行简化,使符合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

(三)生活性原则

杜威说过: “生活世界中的所有一切都从生命出发结成一种关系网,因此,感性个体才在周围的一切中直观到生活和生命精神的具体表现,生活,个人独特的生活构成了个体的生命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和人的生命本质最贴近,因此在对本土音乐资源筛选时,要遵循这一原则,尽可能多地选择与幼儿的游戏、生活、学习、劳动、游玩密切相关的作品,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逐步了解并热爱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四)共建性原则

对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在过去专家学者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对于具有幼儿教育价值的音乐资源,还没有完全开发和利用。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搜集、整理、改编这些本土音乐资源,并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共同建库实现联网,从而更好地丰富新疆幼兒本土音乐教育资源,搭建好新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平台。

六.结语

新疆处在一个交融的大环境之中,在自治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背景下,新疆幼儿的音乐教育也迎来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把握世界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收集并整合幼儿音乐教育资源并使其本土化,逐步建成一个适合本地区学前“双语”的资源库,实现学前“双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幼儿音乐资源库双语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资源库建设浅谈
构建可持续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若干思考①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
浅谈4—6岁幼儿音乐启蒙娱乐教育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