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梁
【摘要】文章通过对张卫东老师《昆曲》课堂教学过程的描述与分析,认为其昆曲传承的教学理念“熏”、“模”、“学”、“练”、“默”五个层次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是一个多维度的教学理念。最后,又结合谢嘉幸教授关于音乐聆听和音乐实践的一些理论,深入探讨了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聆听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还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演唱和演奏之中。
【关键词】民族音乐;昆曲;传承;音乐实践;教学理念
一.张卫东与他的昆曲课堂
张卫东,中国音乐学院选修课《昆曲》任课教师,1968年10月生于北京,父亲张振启系北京中医皮肤科专家。张氏自幼随父学习中医,还涉猎过书画、围棋、武术、八角鼓、古琴等诸多中国传统学科。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现在是北方昆曲院的老生演员,同时在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京昆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山采蘋曲社等地方开展昆曲传承活动。从1989年开始,张卫东致力于昆曲在大众中的传承已有20多年了,培养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昆曲爱好者并以青年为重点普及对象,传播量达万余人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09年4月23日,在张卫东昆曲选修课上,我们对选修课上的37名学生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的问题有:1.你是第一次选修昆曲吗?2.在上昆曲课之前你了解昆曲吗?3.你是否认同教师的教学方式?4.你认为大学里应该开设昆曲课程吗?5.通过昆曲课的学习,你现在对昆曲的态度?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7%的同学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表示认同:97.2%的同学认为在大学中应该开设昆曲这样的课程,通过学习昆曲课78.3%的同学对昆曲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并逐渐喜欢上了昆曲。
在许多学生对于民族音乐不了解、不喜欢的情况下,民族音乐的传承受到极大挑战时,为什么张卫东老师的昆曲选修课却能引起同学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呢?对此,我深入课堂,对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描述分析。
二.张卫东((昆曲》教学过程分析
时间:2009年4月23日晚7:40分
地点:中国音乐学院202教室
教师:张卫东
学生:约40人除本校同学外,还有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同学及其他曲友
學习内容:教授《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复习《牡丹亭.学堂》
教学过程描述:
首先,张老师通过范唱所要学习的曲目,带学生进入昆曲学习的语境;然后带领大家演唱,要求学生模仿并在过程中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咬字等问题。之后讲解剧本的背景及唱腔的要领。
熏:张老师首先在笛师的伴奏下,为学生范唱了这个曲牌,并为大家讲解了该曲牌的背景。《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这出汤显祖的最杰出剧作,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颐、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整个剧目分为《学堂》《游园》《惊梦》等多折。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以主人公杜丽娘作为主体线索。那么咱们今天学习的这段是杜丽娘在厌倦学习之后和丫环春香走进了花园,看到还原中的良辰美景之后发出的感慨。这个唱段同时也是整个剧目中最经典的唱段。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以下在唱段中的一些字的特殊发音: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zhei)般都付与断井颓(尖字)垣。
良辰(入声字)美景(zhing)奈何天,赏心(sin)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入声字),锦屏人忑看的这韶光贱。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縻外烟丝醉软(入声字)。
那牡丹虽好,他春(尖字)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得圆。
模:下面我将带领大家演唱来演唱这一唱段。大家注意模仿。教师带领大家唱,学生模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继续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
学:张卫东老师说:好,大家要跟着我学阿。杜丽娘是个大家闺秀,因此在唱得过程中,要注意口型,要雅。不能瓷牙咧嘴。同时大家看唱词,这唱词是一句欢,一句忧。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句就很开心,满眼的春意。之后“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又转到了忧伤。类似的这样的感情,大家要在唱的过程中有所注意,来表现杜丽娘的复杂和矛盾的心情。
练:好,大家都学会了的,回家要反复练习。多听,多唱;没有学会的呢,也没有关系。大家都录音了,回去反复地听,反复地模仿。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仔细地揣摩,就能得到唱腔的真谛。
默:是潜移默化,是学习昆曲的最好境界,要靠大家在掌握昆曲的唱腔特点和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仔细的揣摩和思考。演唱与人物形象和感情要融为一体,最后得其精华。
四.进一步探讨张卫东昆曲传承的教学理念
2009年4月25日下午笔者在中国音乐学院对张卫东老师有进行了一个专访,进一步探讨其昆曲传承的教学理念。通过访谈,更进一步理解了“熏”、“模”、“学”、“练”、“默”的教学理念。
首先,他强调了昆曲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性。他谈到昆腔不是一个简单的戏曲剧种,更不是简单的地方戏曲,它可以中国音乐、舞台表演、舞蹈艺术、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器乐、中国宗教社交的民俗学科都占有一席之位,简言之,昆腔是中国古歌的一门必修课,无论是古琴曲的吟唱,还是诗词的吟唱,还是中国祭祀的古曲,都要有昆腔的底子才能越唱越好。总之,昆曲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他强调了昆曲的传承要言传身教。在传承上,不同于一般的口传心授民间艺术,昆曲的传承首先是要老师的言传身教,要求老师的亲自表演,让学生能有一个零距离接触艺术的体验,通过不断地以唱当先,以演当先,以身作则,教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这门艺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再去读书,读它的剧本文学,最后才可能真正掌握这门艺术。
最后,他谈到昆腔的传承离不开五个字:“熏”、“模”、“学”、“练”、“默”。而且还强调除了昆腔,所有的国学艺术的传承都离不开这五个方面。
(一)“熏”
它是一个熏陶的过程,首先你要有一个学习昆曲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去熏陶,通过在课堂上反复聆听教师的演唱和表演,逐渐熟悉昆曲的演唱风格、吐字发音与表演程式,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加了解昆曲的艺术性,并逐渐提高对昆曲的鉴赏力,这首先是一个感性体验的过程,他还讲到作为一个搞中国传统国学艺术,就必须用中国的传统生活习惯,用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标准来进行艺术实践。
张卫东谈到的“熏”,主要就是认为昆曲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背景之内的,要更好地理解昆曲,就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学习,再通過反复地聆听和鉴赏,帮助学生理解昆曲艺术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喜欢昆曲艺术。
(二)“模”
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模仿老师的演唱风格和表演程式,在模仿的过程中是不需要太多理论讲解的,要求“不求甚解”地唱,不要过多地思考,先模仿老师再说,要求学员尽量模仿老师的吐字发音、唱腔。
在这个过程中,张卫东强调模仿的重要性,首先就是模仿老师的唱腔,直接让学生参与到昆曲的演唱中,亲身体验昆曲的吐字发音及旋律发展手法,而不是过多理论性的讲解,概念性的知识是穿插在教学实践当中的,而不是单独地进行。
(三)“学”
在这里他讲到,没有“熏”和模仿的过程直接就学习,那是为了学而学,盲目地去学,不理解地去学,学腻了就不学了,有一个熏的过程,就会喜欢这门艺术,有了模仿就有了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不断地学习昆曲的唱、念、身段等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以独自学习,在许多的曲谱当中去学习和探秘。
(四)“练”
就是练习的过程,练习分两种,一种就是由老师带着练,不断地带着你练,把你练烦了,课下你自己要追求地练,在练的过程中你自己要有审美鉴赏,这就离不开熏和模,还有学的过程。第二种就是群体相互之间的练习,通过练习互相学习。
张卫东的“模”“学”“练”这三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亲身体验昆曲的过程,由老师的言传身教,到学生的独立学习,逐渐让学生自己亲身地参与到昆曲的演唱和表演之中。
(五)“默”
这一层次非常重要,通过聆听和学习了较多的昆曲剧目,逐渐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在理解昆曲剧情的背景上,通过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揣摩与思考,从而使表演或演唱达到符合曲情与人物性格的过程。
这其实就是在演唱的过程中,逐渐的感受每一段昆曲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了解它的时代背景,使演唱者感受到曲子的历史文化背景,更加符合曲情和人物性格的过程。
张卫东老师的五字教学方针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教学理念,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对昆曲的学习不利。它同时也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没有熏就没有模仿,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课上或课下的练习,更不会有默的过程。这五点教学理念是张卫东老师在继承前辈传承理念过程中积累的。
这使笔者联想到了谢嘉幸教授的教学理念,在谢嘉幸编著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中提到:“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音乐的存在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在聆听体验音乐中,通过对音乐作品民族文化、时代背景的了解,感受到音乐作品不仅作为听觉事件,作为音乐情绪事件,还作为社会整体感性生活事件的丰富内涵,从而使音乐审美活动从人的听觉感官领域,不仅进入到人的情绪、情感领域,还进入到人的精神领域的社会领域。”
谢嘉幸教授认为音乐的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即聆听与鉴赏、体验与表现、感悟与相关文化、应用与创造。这四个层次在音乐活动中也是缺一不可的,这是一个解释学复原和解释学创意的过程,缺少任何一个层次,都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学习。他同时还提出“听”“哼”“唱”“练”教学四字方针。本质上也是认同民族音乐的传承教学不仅仅是单维度的,需要我们不仅从音乐文本上上理解音乐,还要把它作为一个文化现象,不断地追寻音乐的生活语境,丰富音乐的意义。
五.结语
通过比较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笔者发现他们的教学理念之间存在一些的共同点,那就都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个音乐的文本,它还是一个文化现象,人类的一个实践活动,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亲身地去体验和感受音乐的意义和价值。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单维度的事情,它需要多维度的理解。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聆听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还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演唱和演奏中,不仅能从音乐形态语境理解音乐,还能从音乐的情感语境和意念语境理解音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喜欢民族音乐。